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2020-12-13 歷史知庫

中國字,中國魂。

中國漢字是中國歷史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是極其珍貴的現存文物。我們每天,無論與人交流或是網上衝浪,都無法離開文字環境,識文斷字便是記事後必須學會的第一門功課,從牙牙學語到巧舌如簧,漢字隨著人的成長也在變化。

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其千變萬化的字義和讀音,常常讓遠渡重洋的外國學子頭痛不已,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與用語習慣,常常鬧出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除開這個,漢字本身也是十分特別的,許多字來源於象形文,而象形文來既源於日常生活,又來源於所見所聞,皆是圖畫所得,屬於表意文字,易被學習與掌握。如「魚」,字形是一條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山」像一座層巒重疊的大山,中間的頂尖則是山峰之形,「口」則像張開的嘴巴,「月」則似一輪空中的彎月牙。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奇特字,但也因象形文字的圖畫性,有些抽象的想法無法用象形字表達,這也是它的局限性。

文字除字形有趣,讀音也是好玩之極。中國話可不只普通話一種,而是由方言和不同民族自己的語言組成的,方言通常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還有平話土話。其中還不包括同省不同區的地方性方言,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讀音,這真是太過於神奇,中國語言的奇妙之處讓人不得不深深熱愛並為之歌頌。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

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今天所要提及的文字,不是最生僻的,也不是最有趣的,卻是最日常的,基本天天都會看見或聽見,這個字便是「街」,其含義指城市的道路,通常指有商場或者能閒逛的地方。這個字早在古代,便有文人注釋講解,如《康熙字典》中的「允街,地名」,含義一直沒多大變化,但讀音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生變化。其字主要有兩種讀音,一種稱為「gai」,一種稱為「jie」。

「gai」一般是方言所讀的音,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帶的方言,但除此之外,東南地區內的部分粵語方言當中,「街」的讀音也是「gai」,可見「gai」的讀音並不是獨特,而是廣為流傳。以成都話為例,「上街」等於「shang gai,」含義為出門逛逛,購物或者吃吃美食,還有「XX街道」也是經常稱為「XXgai dao.」提到這個,不得不說一位重慶的說唱歌手,他也叫「GAI」,本名周延,來自四川內江,後與一名重慶本地妹子結婚,是重慶的驕傲。重慶屬中國西南地區,與四川為鄰,重慶話中的「街」讀音同為「gai」,周延取名為「GAI」也是由於這個讀音,它所具有的煙火、世俗之氣,讓人感受市井的文化,讀音真是妙哉!

第二個讀音則為普通話中的標準讀音「jie」,統一標準化的中國漢字讀音後,現代拼音輸入也基本使用這個讀音,這個讀音雖嚴肅正規,但也無意增添「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冷冰冰,帶著不請自來的寒意。其含義仍然指城市兩旁的道路,但「gai道」能指代的偏僻小巷的傳神之感,是「jie道」所不能替代完成的,不過「jie」這個音調用在正規場合時,顯得恰如其分,毫無半點不妥之處。

漢字的讀音就是如此的神奇,方言更具有人民生活的氣息,而普通話的統一讀音則顯得更為沉穩大氣。中國方言的形成原因有許多,歷史,地理,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誕生方言,且產生眾多分支。方言在另一種意義上,被語言學者分為八大官話,分別是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其群眾基礎大,流傳也最為廣泛。方言是漢語的地域變體,是歷史演變的「文物」,其不同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各個地區的歷史演變的活化石,它植根於人民的日常生活土壤中在,現由於人口流動廣,中國教育工作者要求從小學習,大量的方言正在流失,這是屬於地方的文化,地方的寶物,國家也正在採取措施,保護這些瀕危的文化產物。

淺談漢字發展史

中國歷史最開始使用的為「表意符號」,起源於遠古時期,類似圖畫,書畫同源,只能傳達最為簡單的含義。殷商時期才漸漸形成較為似字的「象形文字」,它被認為是中國漢字的祖先,是刻在龜殼等硬物之上。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也統一文字,由宰相李斯收集整理加工後,形成「小篆」,此時已無象形文字的痕跡。漢朝時期,則由原來的小篆演變成「漢隸」,又被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新造字體「楷書」逐漸取代,這時的現代漢字開始初具雛形。盛唐之時,楷書的工整耗時較長,且不適合友人的閒談書信,漸漸衍生更為自由奔放的「草書」,但在「楷書」與「草書」中間還有「行書」,集兩種字體的優點於一身,更受大眾的喜愛。

宋朝時期印刷術發明產生,與之一同被創造的還有「宋體字」,此時已相當接近現代的文字。再到新中國解放,國家重新統一漢字,現使用廣泛的則是「簡體字」與「繁體字」。中國漢字的發展史遠不止這些,且還未論另五十五個民族的文字演變,與部分地區不同的用語習慣,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可窺其奧妙,它在上下三千年歷史的洗滌中,一遍遍的以新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

結語

文字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字一句皆有其力量,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選擇棄醫從文,他所見到的中國人是一群愚蠢麻木,苟活於世的可憐人,他想將手中的筆使作手術刀,拯救麻木的中國人,不在沉默中滅亡,想要將筆使作槍,瞄準敵人的空隙,發出有力而致命的一擊,想要將筆使作風,向中國青年傳播愛國精神的種子。

文字是救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文學大家遭遇十年之亂,很多學者在那時忍受非人的折磨與侮辱,許多作品被評判為「妖言惑眾」,被關押監獄的文學家數不勝數,有些不堪受辱,自殺而亡,而有些則靠著為數不多能看的名著,硬生生的捱過那段艱難歲月,文字是他們唯一救贖。

文字是慰藉。離別是必受之苦,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相聚必有相離,戰爭之年多有分隔兩地無法見面的新婚夫婦,很多男人剛剛結婚,第二天便要快馬加鞭趕去前線,上場殺敵。相思之苦難解,只能以書信相傳,傳達綿綿不絕的愛意,文字是他們唯一的慰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所形成的詞句文章,比漢字本身更為神奇,無形而抽象的感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解之感,這些都是其真正巧妙之處。

中國字,中國情。

相關焦點

  • 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中國字,中國魂。 中國漢字是中國歷史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是極其珍貴的現存文物。我們每天,無論與人交流或是網上衝浪,都無法離開文字環境,識文斷字便是記事後必須學會的第一門功課,從牙牙學語到巧舌如簧,漢字隨著人的成長也在變化。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國古代歷史之所以綿延不斷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文字出現的時間很早。有了文字語言基礎,才有了朝代的發展。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文字是黃帝的官員倉頡發明的,不過語言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而那些封建時期的歷史與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中語言的出現。雖然如今的我們,使用的都是統一的漢字,並且國家也規定,普通話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各地的方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卻並未因此而消失。正是因為有語言和文字的基礎,才有了歷朝歷代的發展。這個字,是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究竟這個字有多奇特呢?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
    中國的文字一直是世界公認難度最大的語言文字,不同於外國的符號字母所組成的單詞,中文裡的文字都是一個個的方塊字,如果是沒有半點基礎的人看到漢字的話,估計只會以為是一些形狀怪異的圖案而已。而中國的語言體系也在不斷的變遷,五千年的歲月中,漢字經歷了不斷的變化才形成了如今的形態和規則用法。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中國漢字的存在時間也有數千年了,從起初的結繩記事,再到文字的出現,期間也經歷過了許久的演變。而在資料中記載顯示,黃帝出生在山西,此後當他打敗蚩尤以及炎帝的部落以後,便開始對漢字進行了改革。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如今在方言中也是如此,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一字讀法3000年如一,如今卻幾乎人人讀錯 雖說,中國的方言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所有的方言中都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即為「上街」的「街」,一看到這個字,你的心裡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jie」這個讀音,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其真正的讀音。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歷史上總是存在各種驚人的巧合,就拿人類交流的語言來說,人類文明已經有了數千年歷史,在還未全球化之前,各自文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差異,然而全世界對於父母親的發音,基本上都是「papa」和「mama」。中國雖然過去以「父」和「母」來代替,或者是直接稱呼作為娘,但是在漢朝末年三國時代,我國最早的百科詞典《廣雅》就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說明古人並未普及,但是卻已經有了這樣的叫法,而到了清末,受到西方的影響,我們也普遍使用「爸爸媽媽」這樣聽上去更為親暱的詞語起來。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尼赫魯曾經說過:「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漢字與漢語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複雜的語言文字系統之一,它的複雜取決於發展歷程十分久遠以及文字之間的融會貫通和不斷演變。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僅一個讀音,如今大部分地區都改變讀法
    有時候,同一種東西在不同地方的說法不同,人們就很難意會到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甚至是同一個字也會因地域差異有不同的讀音。 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這個字,它自產生以來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但任憑朝代更迭它在歷史上各地方言中都只有一個讀音,直到普通話推廣以後人們才接受它的新讀法。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千年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如今在方言中也是如此,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一字讀法3000年如一,如今卻幾乎人人讀錯 雖說,中國的方言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所有的方言中都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即為「上街」的「街」,一看到這個字,你的心裡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jie」這個讀音,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其真正的讀音。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且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古代雖然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漢字,歷經了3000年,它在方言裡只有一個讀音,也許你的讀法就是錯的,這就是「街」字。追尋文字和語言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文化的傳承綿延不絕,全靠文字的記載。一個奇特的字,歷經3000年,在方言中唯一讀音可以說,在我國,因為地域的差異,要想無障礙地聽懂當地話,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然而,在我國的方言中,卻有這樣一個字,如此的奇特,它經歷了3000年歷史文化的發展,依然屹立不倒,就一個讀音。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也讀錯了
    而在人類的發展過程當中,語言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劃分,不同地方的人講著同樣的或是相似的語言,同時每個國家也有了一個確定下來的規範性語言。從方言到普通話對於中國而言,那個規範性的語言就是普通話,而我們所寫的文字都是漢字。有了一個確定的規範性語言之後,對於不同的字也標註了拼音,通過這個讀音,人們才能夠認識越來越多的漢字。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在距離春節又近了一步,許多人說在城市是女神,回到村莊秒變「翠花」!其實不僅是衣服穿著上的改變,在城市工作時,為了更好的交流,我們都是說的普通話,不過回到家裡,那可是一口家鄉話!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家鄉話也不盡相同,這就是成為了我們所說的「方言」!要說方言,可是凝聚了一個地區的文明!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也是都有著各地的特點,就如四川人,說話有一種巴適味,而東北則有一股東北腔!方言讓來自一個地方的人更加親近,更有歸屬感!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290個地級市,1636個縣,374個縣級市,852個市轄區19531個鎮,14677個鄉。我們都清楚中國56個民族,但是我國的方言卻遠不止56種。
  • 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導言: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造就了特色的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上,從古至今活躍著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他們互相攻伐互相爭鬥又互相影響。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百姓不斷被融合、分離、再融合、再分離,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方言,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說實話,有些地方的方言你還真是一句都聽不懂,比如溫州話,就被稱為「天不地不怕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早在1909年的時候,清廷就曾規定過全國統一的「國語」讀音;1932年,國民政府也曾頒布過《國音常用字彙》,作為標準讀音;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5年,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被選為讀音主要採集地,隨後制定了我們現如今最常用的「普通話」。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方言是各個地區都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僅僅是中國,國外也區分。就像日本的關東和關西說話方式就不一樣,英國的愛爾蘭地區和英格蘭地區也有不同的說辭。但都沒像中國一樣方言的分布如此之廣。中國方言有一句古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因為社會、地理和歷史方面因素的不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