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率」就是率麼?——從時間出發區分率和構成比
一、前言
我們每天都在討論各種從選題到設計等看似高大上的問題,但有時候真正在文章和標書中栽跟頭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一些小的概念。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概念,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拉低了我們在評閱人心中的學術水準。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文章和標書問題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反覆出現,這就是「率」和「比」的混淆,甚至有不少非常熟悉方法學的老師,也會不小心掉到坑裡去。小編仔細琢磨了下,覺得原因不是出在「人」的身上,而是出在了很多古老的專有名詞在漢化的過程中,沒有事先通過漢字的選擇對概念進行區隔。當然這也許是因為概念本身的演進也是隨著時間而明確的有關吧。讓我們先逐一看看下面這三個來源的解釋。
二、三種視角來看率
1、流行病學解釋
流行病學中率通常指:在可能發生某事件的群體中,實際發生了某事件的個體數量。與之相對應的英文學術詞彙是rate。
2、漢-漢解釋
讓我們看看「率」在漢語中的解釋為:比例;比率(現代漢語大詞典)。從這個概念看,似乎和我們流行病學常說的「率」並不一樣
3、漢-英解釋
好了,讓我們抽身出來再看看非專業領域中「率」都可以對應哪些英語單詞吧:rate;ratio; proportion。這才簡直讓人混亂吧,rate對應流行病學上的「率」,ratio對應「比」/「比值」(如OR值,既比值比),proportion則對應「百分比」。
三、看率是率
顯然,流行病學中的「率」與一般我們漢語中率的概念並不一致,僅是率的漢語含一種的一小部分。因此就存在了這種可能,就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名詞裡面用到的「率」並非流行病學中的「率」。比如當我們說到發病率的時候,這裡面的「率」應該是符合概念1的。畢竟,發病率一定是對於一群尚未發病的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看其中發病的人數有多少,符合「在可能發生某事件的群體中,實際發生了某事件的個體數量。」這樣的含義。
四、似率非率
而患病率中的「率」呢?患病率可以簡單理解為在某個時間斷面內(要看我們數人頭需要多久,如果數的太慢或者人數太多,也許一個斷面也要跨到1年這麼寬),處於患病狀態的人佔全部人頭數的百分之多少。
再來對應一下剛才流行病學中率的概念「在可能發生某事件的群體中,實際發生了某事件的個體數量。」我們不難發現,對於一個橫斷面,每個個體的狀態都只是一個時點的狀態。而對於時點來說,就無所謂「發生」與否。畢竟一提到「發生」就涉及了狀態的轉變,而對於時點來說,並無所謂狀態轉變與否。因此,似乎「發生」這個關鍵點,就需要「時間」這一特徵的支持了。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凡是涉及流行病學「率」的概念,都應該有時間的成分在裡面。
這麼看來,似乎我們每天念叨的患病率並不是一個「率」,而是一個構成比。看到這裡,也許不僅您坐不住了,可能有的方法學同行也坐不住了。讓我們來看看患病率(prevalence)在維基百科中的解釋:Prevalencein epidemiology is the proportion of a particular population found to beaffected by a medical condition (typically a disease or a risk factor such assmoking or seat-belt use). 看來,確實我們每天說的患病率並不符合rate和流行病學中率的概念
也許您不服:「你沒看不少英文文章中也有Prevalence Rate的用法麼,患病率也是rate啊!」對此,小編覺得即便是英文期刊,也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規範。為了回應這一質疑,小編在pubmed上檢索了一下論文標題中包含「PrevalenceRate」的論文數量和只包含「Prevalence」而不含「Rate」的論文數量:
看,在所有患病率表述中,只有約0.21%的文章使用了「Prevalence Rate」的說法。可見該說法的出現是個小概率事件,我們大致可以推斷該用法並不規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