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一個孩子把爸爸氣得哭笑不得!
這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一進門就開始大喊:媽媽,媽媽……,坐在沙發上的爸爸直接被他當作了空氣。
一次,爸爸實在忍不住:嘿,嘿,嘿,嘿,你沒有看見我嗎?
孩子:看見了呀!
爸爸:你能不能叫一下「爸爸」嘛,每次放學回來就知道叫「媽媽」,你當我是空氣啊!
孩子:明天先吧!
爸爸:出去(爸爸指向門口),進門的時候就叫「爸爸」,讓我感受一下幸福的氣氛。孩子聽了爸爸的話後,一聲不吭的走出門外。
結果,爸爸被「氣」得直接把喝進嘴裡的水噴了出來!
孩子重新推門進來,第一聲依舊習慣性的喊「媽媽」,等反應過來後,接連喊了兩聲「爸爸」。
爸爸歡喜的應道:哎,回來了。
孩子:媽媽呢?
爸爸立馬上變了臉。
孩子:哎,跟你說有什麼用呢!我自己去找吧!
爸爸已滿頭黑線,估計心口也在隱隱發痛!
被孩子「傷透了心」的還有這位爸爸:
他的女兒寫了篇作文,通篇都是深情歌頌媽媽,卻一句話都沒有提到爸爸,爸爸氣得指著女兒命令:你必須給我強行寫出來,爸爸的愛在哪裡?這作文只有媽媽的愛,爸爸的愛怎麼不能說一下?
誰料,女兒的回答真接讓爸爸抓狂!
女兒:你沒愛啊!
爸爸:我怎麼沒有愛?你怎麼長這麼大的?你的衣服哪來的?衣服哪來的?啊!
女兒:媽媽買的。
爸爸:所有的錢都是媽媽的,我氣死了!
爸爸氣得大罵女兒「沒良心」,一旁的媽媽卻笑岔了氣。
孩子親媽媽遠爸爸是大多數家庭都會出現的現象,我家也不例外,以前我老公在家的時候,經常會抱怨:
「我養大的都是小白眼狼;
整天有事沒事都是媽,爸爸是透明的;
媽媽就是個氣餑餑!
每次聽到老公酸溜溜的語氣,我就樂不可支。
那麼問題來了:
孩子為什麼喜歡親媽媽而疏遠爸爸呢?
真如爸爸們說的,媽媽都特別香嗎?
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孩子親媽媽遠爸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爸爸極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我的朋友是個嚴母,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厲,她的老公則是個對孩子比較寬容的爸爸,可她家的兩個孩子都喜歡圍著媽媽轉,而不喜歡親近爸爸。
朋友說,兩個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她老公都極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他每天下班回到家,不是玩手機,就是跑去跟別人打牌。
孩子的吃飯、洗澡、做作業,統統都是朋友一個人包攬了。有一次,朋友問孩子:「媽媽這麼兇,你們為什麼還喜歡粘著媽媽啊?為什麼不去粘你們的爸爸?」
兩孩子的回答令人意外,他們說:「媽媽兇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學好,媽媽是愛我們的,爸爸都不管我們,他不愛我們!」
孩子雖然小,卻心思細膩,誰對他好,誰對他付出了多少,他不但懂,而且能感受得到的。所以,那怕媽媽比爸爸嚴厲,可孩子還是喜歡親近媽媽,而不喜歡爸爸。
2.爸爸不靠譜!
我每次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爸爸時,小屁孩總能憤憤的列出爸爸的一條條「罪狀」:說話不算數,答應了的事總會耍賴;教育我要懂文明禮貌,可自己卻動不動就亂罵人;和我睡覺,把被子全部扯自己身上,害我流鼻涕……
試想一下,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這樣不靠譜的爸爸,這樣的爸爸被孩子嫌棄,真的一點都不奇怪的。
3.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
我老公常年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家幾次,以前他每次回家,幾個孩子都對他愛理不睬的。有一次,兒子不讓他抱,他強行把兒子抱了起來,兒子拼命的掙扎,被放下來後,趕緊跑到我身邊,用雙手抱著我,衝爸爸瞪眼睛。
我問兒子,為什麼不要爸爸抱?兒子的一句話讓老公的眼裡閃出了淚花,兒子說:不習慣!
俗話說,誰多陪孩子,孩子就跟誰親。假如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媽媽在陪伴,而爸爸極少出現,那麼,孩子自然就會比較依戀媽媽,而疏遠爸爸。
孩子的成長教育需要爸爸參與進來!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假如爸爸能夠經常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不但能夠促進父子(女)關係,還能讓孩子學習到爸爸身上特有的品質,這將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所以,爸爸們,不要總是抱怨孩子親媽疏遠爸爸了,為了父子(女)間的和諧融洽,為了能夠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學習榜樣,一定要多抽出時間,多花心思陪伴孩子啊!把孩子心裡的那份稀薄的父愛補上了,孩子自然就會願意親近爸爸了。
我老公自從被兒子「刺激」後,深知自己對孩子有虧欠,從那以後,只要他放假回家,就極少出去應酬或刷手機,大多數時候,他不是帶著我和孩子們出去玩耍,就是輔導孩子做作業。
不在家的時候,他每天至少打回一個視頻電話,陪孩子聊天,詢問孩子每日的學習進展。
現在,孩子說起爸爸不再是一副漠然的樣子,每次聽說爸爸要回來,就早早的等在大門口,遠遠看到爸爸,就大喊飛奔過去。
我們總會告誡孩子,只有付出了,才會得到回報,這個淺而易懂的道理同樣適用在親子關係上。
父母只有給予了孩子關心和呵護,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長,就一定會收穫到孩子燦爛的笑臉,熱情的擁抱和由心而發的喜歡。
爸爸們,記住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