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2020-12-27 大象公會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原文作者:Hongrui Jiang

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

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人眼的視網膜呈半球形,其光學布局比相機的平面圖像傳感器更為靈巧:視網膜的拱形構造能讓光線穿過晶狀體後不易發散,從而加強聚焦。顧磊磊等人的仿生電化學眼的核心組件是一組仿生視網膜的高密度感光器陣列(圖1)。這些感光器直接在半球形氧化鋁(Al2O3)膜的孔隙中組裝。

圖1|仿生人造眼。顧磊磊等人[1]報導了一個模擬人眼的人造視覺系統。一個透鏡被固定在「眼球」的孔徑上,「眼球」正面是金屬殼,背部是一個人造視網膜,中間填充了一種離子液體。這裡的關鍵創新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組密集的光敏納米線陣列排布在一層氧化鋁膜的孔隙中。納米線模擬的是生物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一個聚合物製作的眼窩託住視網膜,確保納米線可以和背部的液體金屬線發生電接觸。液體金屬線模擬的是神經纖維,能夠將納米線的信號傳輸至外部電路進行信號處理。

細細的柔性線其實是一些軟體橡膠管,裡面密封了一種液態金屬(鎵銦共晶合金),能將納米線感光器的信號傳輸至外部電路,進行信號處理。這些線模擬了連接人眼和大腦的神經纖維。液態金屬線和納米線之間有一層銦,可以增加兩者之間的電接觸。人造視網膜被固定在一個矽聚合物製作的眼窩上,確保液態金屬線和納米線之間能很好地對接。

這個器件的正面放了一個連著人造虹膜的透鏡,就和人眼的構造一樣。背部的視網膜與前面的一個半球形殼形成了一個球形腔(即「眼球」);前面的鋁製半球形殼內有一層鎢膜。腔內填充了一種模擬玻璃體的離子液,玻璃體是人眼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的膠狀體。這種設計對於發揮納米線的電化學功能十分必要。人造眼和人眼結構的整體相似性,讓顧磊磊等人的器件擁有100°的寬視場,而一個靜態人眼的垂直視場大約在130°左右。

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結構擬態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和之前報導過的器件的真正區別在於,它的許多感覺能力更接近於天然眼睛。比如,這個人造視網膜可以探測到大範圍光強——從每平方釐米0.3微瓦到50毫瓦。在測試的最低光強下,人造視網膜的每根納米線平均每秒可探測到86個光子,與人類視網膜感光細胞的靈敏度不相上下。這種靈敏度來自於製作這些納米線的鈣鈦礦材料,這類材料在各種光電子和光子應用方面具有巨大前景[2]。顧磊磊等人使用的鈣鈦礦是甲脒鉛碘鹽(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選擇它是看重它具有出色的光電特性以及良好的穩定性。

納米線的響應度(responsivity)測量的是每瓦入射光所產生的電流,這裡的響應度對於可見光譜的所有頻率幾乎都一樣。此外,當納米線陣列受到規律快速的光脈衝刺激時,它在脈衝後19.2毫秒內就能產生電流;脈衝結束後,只要23.9毫秒就能恢復(回到不活躍的狀態)。響應時間和恢復時間都是非常重要的參數,因為它們最終決定了這個人造眼對於光信號的反應速度。與之相比,人類視網膜感光細胞的響應和恢復時間為40毫秒到150毫秒。

最值得稱道的可能要數這個人造視網膜所能達到的成像解析度——通過高密度納米線陣列得以實現。在以往的人造視網膜中,感光器要先在平面剛性的介質上製作,再轉移到彎曲的支撐面上[3]或是將介質摺疊成曲面[4]。這限制了成像單元的密度,因為各單元之間必須留有孔隙,才能完成轉移或摺疊。

相比之下,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的納米線是直接在曲面上組裝的,使它們之間可以緊密排列。實際上,納米線的密度高達4.6×108cm–2,比人類視網膜(約107 cm–2)的感光細胞更密。來自每根納米線的信號都可以被獨立接收,但這個人造眼的像素需要由三到四根納米線組成。

從整體性能來看,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較同類器件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但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當前的感光器陣列只有10×10像素,像素間的距離大概在200微米左右;這意味著光檢測區域只有大約2毫米寬。此外,製作工藝涉及一些費用高、吞吐率低的步驟,比如需要使用一種名為聚焦離子束刻蝕(focused-ion-beam etching)的昂貴技術來製備納米線的每個孔隙。今後有必要開發出高吞吐率的製備工藝,能以低得多的費用大規模生產感光器陣列。

第二,為了提高視網膜的解析度和比例尺,液態金屬線需要變得更細。這些線的外徑在700微米左右,但它最好能接近納米線的直徑(約幾微米)。目前想把液態金屬線縮小至這個尺寸還有難度。

第三,需要開展更多測試來確定人造視網膜的操作壽命。顧磊磊等人稱,人造視網膜的性能在運行九小時後並未出現明顯下降,但其他電化學器件的性能會隨時間退化。最後,作者稱高濃度的離子液體能減少器件的響應時間和恢復時間,但會影響到光在液體中的傳輸。有必要對離子液體的成分做進一步優化,以解決這個問題。

無論如何,顧磊磊等人的成果帶來了該領域的最新突破,過去幾十年的一系列研究[3-9]不僅模擬了類似相機的眼睛(如人眼),還模擬了類似昆蟲的複眼。有了這些進展,我們足以相信未來十年,我們有望看到人造和仿生眼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Gu, L. et al. Nature581, 278–282 (2020).

2.Stranks, S. D. & Snaith, H. J. Nature Nanotechnol. 10, 391–402 (2015).

3.Ko, H. C. et al. Nature454, 748–753 (2008).

4.Zhang, K. et al. Nature Commun. 8, 1782 (2017).

5.Jung,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8, 1788–1793 (2011).

6.Liu, H., Huang, Y. & Jiang, H. Proc. Natl Acad. Sci. USA113, 3982–3985 (2016).

7. Floreano, D.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 9267–9272 (2013).

8.Huang, C. C. et al. Small10, 3050–3057 (2014).

9.Jeong, K. H., Kim, J. & Lee, L. P. Science312, 557–561 (2006).

原文以Artificial eye boosted by hemispherical retina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5月20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20-01420-7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人眼具有視場寬、解析度高以及對光高度敏感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半球形的視網膜和大量的視細胞——每平方釐米約1000萬個。模仿這些特點來創造人工仿生眼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焦點,對於開發視覺假體裝置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視網膜的形狀和構成使人工視網膜的製造頗具挑戰性。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仿生眼作為具有視覺功能的義眼(視覺假體),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仿生眼是參考人眼結構、為實現人眼功能而研發的人造器官。人眼包含角膜、瞳孔、虹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結構,複雜而神奇。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該團隊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而來的電化學眼睛(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這也是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EC-EYE外觀示意圖「除了在結構上與人眼相似外,這款半球形的人造眼球視網膜的納米線陣列密度比人類視網膜的光感受器密度高得多,因此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圖像解析度。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魔王、杜偉「人造眼」把大量納米級光傳感器整合到半球形視網膜狀組件中,這套設備的一些能力已經與生物眼相當了。科學家們還表示,理論上這種設計可實現比人眼更高的解析度。很多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使用仿生眼球的機器人,或者直連大腦、讓盲人重獲視力的人造眼。為了開發這樣的設備,科學家多年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製造球形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視網膜,一直是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挑戰,嚴重阻礙了人造眼實現的進程。
  • 耗時9年,香港科技大學研發出世界上首個3D人造眼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創造了一個3D人造眼睛,比人眼或其他仿生產品的功能更好。這是類人假肢發展的一個巨大突破。目前的義眼不能提供太好的清晰度。他們通常需要特殊的太陽鏡和一組外部導線來產生質量較差的2D圖像。這項技術的發展由香港科技大學的科學家領導。
  • 這款突破性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AI...
    技術代代革新之下,仿人眼的嘗試不斷湧現。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仿生眼」重見光明。2020 年 5 月,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團隊聯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就視網膜問題提出了最新方案,甚至打造出了多項性能超越人眼的仿生眼。
  • 科學家3D打造仿生眼,數百萬盲人有望重見光明!
    Bionic eye could restore sight for millions: Scientists use 3D printing to build a new prototype 'eyeball' that can detect changes in light levels仿生眼有助數百萬人恢復視力:科學家利用
  • 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3:40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tchidananda Panda、Ludovic S.
  • 專家解讀電子仿生眼
    竇宏亮介紹,電子仿生眼技術也叫電子視覺假體,包括攝像頭、視頻處理器、發射器、接收器、微晶片等組成部分,它適用於那些喪失視網膜光信號傳輸能力的人。 其中微晶片是連接神經系統的,也是技術的核心部分。至於其工作原理,竇宏亮解釋說,電子仿生眼技術主要是通過在視覺通路的神經組織上植入一個微電極陣列,將採集到的外界視覺信息轉換成視覺神經組織的電刺激信息,從而在大腦視覺中樞上產生光幻視,讓盲人獲得光感,重建視覺。 「根據微晶片植入位置不同,電子仿生眼分為兩類:一種是在視網膜處植入晶片,另一種是在大腦枕葉視中樞位置植入晶片。」
  • 3D人工眼球或在五年內應用,「半生化人」時代不遠了?
    這款仿生眼是全球首個可以將人工視網膜製造成半球形狀的技術,外觀上完全仿造人眼的設計,其中大量的納米傳感器可以模仿人眼中的光感受器,達到實時捕捉並傳遞圖像的作用,理論上甚至可以實現超過人眼的高解析度成像。港科大團隊領頭人範志勇表示:「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的話,那麼該技術有可能在5年內落地應用。」
  • 改良型「仿生眼」——恢復視力的新希望
    為了該技術能夠應用,盲人身上必須安裝一些官能神經節細胞——把視覺信息從視網膜細胞傳導到視神經的神經細胞。這就象是整套視神經的工作原理一樣。一個微小的電子襯墊被放置在單側眼睛的視網膜上,這樣電極就可以與神經節細胞直接接觸了。仿生眼的16個電極中,每一個都能激發20到30個視網膜細胞。
  • 科學家打造超級仿生眼,欲讓正常人獲得超級視力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一種仿生眼原型,不僅能夠恢復盲人的視力,而且能夠讓正常人獲得超人般的視力。他們的研究已經發表在本周二的《新材料》雜誌上。研究人員使用了一臺特製的3D印表機來打造仿生眼原型。首先,他們在一個球形玻璃體內列印了一個銀顆粒的底座。接下來,他們使用半導體聚合材料在銀底座上列印出了能夠將光線轉變成電信號的二極體。
  • 科學家使用光敏蛋白恢復視力
    該過程的關鍵是一種稱為MCO1視蛋白的感光蛋白,當它附著在眼後部的特定細胞上時,即可恢復視力。 什麼是視網膜色素沉著? 色素性視網膜炎(RP)是一組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涉及視網膜細胞(位於眼背的光敏感組織)的破裂和丟失。
  • 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恢復患者視力
    打開APP 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恢復患者視力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14 16:10:10 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
  • 科學家揭示人眼如何感知亮度!
    日本科學家正在揭示處理視覺信息的視網膜中光敏細胞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分離了黑視素細胞的功能,並證明了它們在視覺環境感知中的關鍵作用。這引發了對眼睛生物學以及如何處理視覺信息的新理解。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與眼睛有關的併發症。它們還可以作為開發照明和顯示系統的基礎。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圖片]眼底照片(中度黃斑變性)與眼球截面圖(來自:美國 NIH 眼科研究所)據悉,衰老型黃斑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種給老年人生活造成嚴重困擾的常見疾病。通常情況下,患者會經歷視野中心區域的模糊問題。
  • 腦科學日報:首例人類仿生眼將進入臨床;你的推理能力從何而來?
    1,首例人類仿生眼即將進入臨床,十年努力,科學家終將讓盲人重獲光明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仿生眼,此款仿生眼通過結合智慧型手機式電子設備和植入大腦的微電極可使盲人恢復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