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熱」藥物大盤點

2020-12-23 丁香園

發熱是許多疾病共有的症狀之一,過度的發熱會使人體機能發生障礙,導致抽筋、驚厥等嚴重反應,發熱過久還會造成人體消耗增加、營養供給不足,引發其他病症。

退熱藥物通過調節人體機能,使人體體表血管擴張、進而使散熱增加,同時抑制寒戰、使機體產熱減少,從而降低體溫。

臨床上使用的退熱藥多屬於解熱鎮痛抗炎藥(又稱為非甾體抗炎藥),常用劑型有口服劑型、注射液、栓劑等。

常用退熱藥的分類

1. 口服退熱藥

口服劑型為首選,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安乃近、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等。

口服劑型包括滴劑、分散片、幹混懸劑、緩控釋片、混懸液、膠囊、咀嚼片、顆粒、口服溶液、口服崩解片、泡騰顆粒、泡騰片等。

(1)阿司匹林

價廉易得、療效顯著。但自美國 1984 年披露瑞氏症候群與阿司匹林有關後,已立法撤銷阿司匹林作為兒科製劑。

WHO 亦不主張給予急性呼吸道感染髮熱的兒童應用阿司匹林。

我國制訂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治療方案中也告誡,對發熱兒童禁用阿司匹林。

(2)安乃近

於 20 世紀 20 年代開始作為解熱鎮痛藥用於臨床。70 年代因出現本品引發致命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報導。我國現已很少使用。

所以,首選的口服退熱藥為「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其中,對乙醯氨基酚可適用於 3 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

另外,對乙醯氨基酚有引起溶血的報導,有溶血風險的患者退熱時可以選擇布洛芬。對於使用對乙醯氨基酚退熱無效的患者,也可以考慮使用布洛芬。

注射劑

適用於意識不清、進食差、不能口服用藥的患者。

藥品種類包括對乙醯氨基酚注射液、氨酚比林注射液、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此類藥物作用快、體溫下降迅速,患者出汗較多,使用時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  且由於患者體溫下降過快,不良反應多,目前臨床已很少使用。

栓劑

對於意識不清、進食差、不能口服用藥的患者還可以考慮用栓劑,比如吲哚美辛栓、阿司匹林栓、小兒布洛芬栓、右旋布洛芬栓等。

栓劑的吸收不經過肝臟,直接從腸道黏膜吸收入血,不刺激胃腸道,比口服給藥起效快。但從吸收率來講,栓劑需要通過黏膜吸收,吸收率比口服用藥低。

所以,一般口服的最大劑量是每次 15 mg/kg,用栓劑的時候,劑量就要相應大一點,每次最大劑量可以用到 20 mg/kg。


退熱藥如何用?

退熱藥的使用原則

首選口服劑型。一般 6 小時用一次,一天最多使用 4 次,連續使用不要超過 3 天。使用退熱藥前、後均要注意監測體溫。

常用口服退熱藥的使用劑量

1. 對乙醯氨基酚

12 歲以上兒童及成人一次 500 mg;6~12 歲兒童一次 250 mg;若持續發熱或疼痛,可間隔 4~6 小時重複用藥一次,24 小時內不得超過 4 次。

12 歲以下兒童按照每體重給藥。緩釋劑型每 8 小時給藥一次,24 小時不超過 3 次。

2. 布洛芬

12 歲以上兒童及成人一次 200 mg,若持續疼痛或發熱,可間隔 4~6 小時重複用藥 1 次,24 小時不超過 4 次。

12 歲以下兒童按照每體重給藥。緩釋劑型早晚各一次給藥。

3. 其他劑型退熱藥的使用劑量

(1)對乙醯氨基酚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 0.15~0.25 g。

本品不宜長期應用,退熱療程一般不超過 3 天。

(2)氨酚比林注射液:肌內注射,一次 2 mL。

一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由於肝腎功能發育不全禁用。

(3)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內注射。

成人一次 2 mL,或遵醫囑。在監護情況下極量為一日 6  mL。2 歲以下:0.5~1 mL/次;2~5 歲:1~2 mL/次;大於 5 歲:2 mL/次。需要注意的是本品不宜連續使用。

(4)吲哚美辛栓:直腸給藥。

輕輕塞入肛門約 2 cm 處,一次一枚,一日一次,每日劑量不宜超過 2 枚。

(5)小兒布洛芬栓:直腸給藥。

1~3 歲小兒,一次一粒(塞肛門內約 2 釐米處),症狀不緩解,間隔 4~6 小時重複一次,24 小時不超過 4 粒。3 歲以上小兒推薦使用每枚 100 mg 的栓劑。

(6)阿司匹林栓:直腸給藥。

12 歲以上兒童及成人一次 1 粒,塞入肛門內約 2 釐米處。若持續發熱或疼痛,可間隔 4~6 小時重複用藥 1     次,24 小時不超過 4 次。


退熱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1. 對乙醯氨基酚合理劑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過最大劑量使用會造成肝損傷。 

常用的複方感冒藥中,往往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成分,如氨酚偽麻那敏膠囊、白加黑感冒片等。

如果使用單一成分的對乙醯氨基酚退熱時,同時服用上述複方感冒藥,很容易因為重複用藥導致對乙醯氨基酚過量,因此用藥前要仔細核對藥物成分,避免含相同有效成分藥品疊加服用。

2. 布洛芬退熱作用比較強,使用時會導致人體大量出汗,因此不適用於有脫水症狀的發熱患者。

同時,布洛芬通過腎臟排洩,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要謹慎使用。布洛芬不良反應可能誘發哮喘,有哮喘的兒童應慎用。

3. 持續高燒,可以考慮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最小給藥間隔是 4 小時。

當對乙醯氨基酚用了最大劑量後 2 小時燒沒退,可以交替使用布洛芬,這兩種藥交替使用的最小時間間隔是 2 小時。交替使用時,兩藥各自每天最多使用的次數不變。

4. 使用退熱藥只是緩解發燒這一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發燒的感染本身,是「治標不治本」。

需要查明發熱原因,常規意義上的退熱藥只起降溫作用,並不針對引起疾病的病原體進行治療。

比如細菌性肺炎引起高熱時,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細菌,從而達到徹底消炎降溫的效果。



相關焦點

  • 發熱到38.5 ℃才能藥物退熱嗎?看看指南怎麼說
    編者按:提到發熱,不少患者就會表現出「發熱恐懼症」。有研究表明,患者對發熱的「恐懼」主要來源於其可能會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24%)、癲癇發作(19%)、死亡(5%)。但同時,我們也知道發熱是人體免疫系統發揮防禦作用的表現之一,並不一定是有害的,那發熱到什麼程度需要藥物退熱呢?
  • 灌腸退熱真的無害?常用的安全退熱藥有哪些?
    婆婆說白天還好些,晚上就容易反覆,今天帶著孩子去村裡診所灌腸了,希望孩子快點好起來……同樣作為一位母親,寶寶發燒時,家長的那種焦慮、恨不得馬上退燒的想法袋鼠麻麻也感同身受,可是選擇「灌腸退燒」,真的靠譜嗎?每次看到「灌腸退燒」四個字,就忍不住想要簡單科普下。一、「灌腸退燒」是什麼?真的無害?
  • 用激素退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
    某研究曾對當地 560 份鄉鎮衛生院與 1088 份村級衛生所「小兒發熱」的門診處方進行調查,結果極為驚人,鄉鎮衛生院含激素處方率為 91.96%、村級衛生所含激素處方率 94.76% [1]。也許是因缺乏對激素藥理作用的認識,誤將其看作是退熱的良藥,甚至當作抗菌藥物使用,才會如此濫用。
  • 退熱治療,什麼時候用布洛芬,什麼時候用對乙醯氨基酚?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當小兒肛溫高於 38.5℃ 時應採用安全的退熱藥物治療,而 3 個月以內的嬰兒發熱時主張採用物理降溫。 藥物選用: 1.< 3 月齡的小嬰兒,應儘快就醫。 2. ≥ 3 月齡但是 < 6 月齡的嬰兒,通常用對乙醯氨基酚。
  • 退熱貼不退熱,真正的作用只有 1 個
    退熱貼,在媽媽圈裡可以說是「紅到發紫」了。「有名無分」沒有指南承認過退熱貼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有的人可能會說:指南不承認,但退熱貼群眾基礎強啊,有的孩子用了就退燒了呢。隨便翻一翻留言,說退熱貼沒有效果的大有人在。
  • 又一款退熱「神藥」被禁用,千萬別再給孩子吃了!安全退熱這樣做
    提到「安乃近」,相信多數人並不陌生。前兩天看到過一個關於「你小時候吃過安乃近片嗎」的討論,不少網友表示:一頭疼發燒,姥姥就給我吃安乃近,還是那種大白片,掰半片。吃安乃近長大的。小時候一發燒就吃,吃了就冒很多汗……吃過,藥片挺大的,得一分為二……由此可見,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如果發燒感冒,很多都是靠安乃近退燒的。
  • 你知道兒科退熱藥物如何合理使用嗎?
    發熱 發熱是人體的一種有利防禦反應,可以殺滅入侵人體的病原微生物,在體溫低於38.5℃時,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影響。 當體溫高於38.5℃時,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就會受到影響, 引發各種不適,兒童還可能出現高熱驚厥等,此時需積極使用退熱藥物控制體溫。
  •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盤點《蜘蛛俠》系列電影10大金句
    今天就來盤點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其中,Ben叔叔在死前說的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更是讓影迷們印象深刻。1.「能力越大,責任越大」2.「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而我們永遠有權利去做對的選擇」3.
  • 你在香港藥房買的安美露、小林退熱貼、龍角散可能是山寨貨
    安美露不久前一位日本遊客在旺角藥房買買買的時候發現了冒牌「安美露」然後遊客把山寨藥品的圖PO到推特上山寨貨只是將中文直接換成日語的漢字,例如:「清新の気味」、「便の使用」~~哼~欺負優優姐讀書少?>除了安美露還有小林製藥的退熱貼也被山寨了蜜汁日語更是從「退熱貼」變成了「發熱貼」這貼下去孩子不得熟了啊?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和兩大生物學過程2.2 不同的藥物作用在不同的「靶點」上3 基因療法有多強大?小分子和短肽、抗體類藥物作用的「靶點」是蛋白質,調節蛋白的功能;核酸類藥物作用的「靶點」是mRNA,調節蛋白的表達;基因療法藥物作用的「靶點」是DNA,不僅可以改變蛋白的表達,甚至還能夠可遺傳地修改蛋白的編碼序列。基因療法從因果關係強的罕見病做起,將會逐步拓展到多因素常見病的治療和管理中。
  • 退熱貼並沒有退熱功能,它只是帶走了熱量,能起作用的仍然是藥物
    即便去醫院,家長也會要求醫生開一盒退熱貼帶走,網絡上「退熱貼」更是開始熱銷。退熱貼到底有沒有退熱功效?既然是物理降溫,巴掌大的退熱貼退熱作用是微乎其微,對降低體內溫度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退熱貼的作用就類似於在額頭上放一塊涼的毛巾。別說一塊還沒巴掌大的水凝膠,就是把孩子泡在溫水裡降溫效果也非常有限。
  • 寶寶發燒用退熱貼不靠譜?4種坑娃的退熱方法別再用!
    很多媽媽留言諮詢關於「發燒」的問題,也有媽媽在群裡討論各大退熱方法,其中提到了退熱貼的使用:媽媽A:我娃每次發燒,我都會用退熱貼,總覺得貼上涼涼的挺管用。媽媽B:我也用,具體有沒有效果不清楚,就是圖個心裡安慰。
  • 孩子們都會遇到的這個「小病」,卻讓爸媽們急紅了眼、撓破了頭
    某次閒聊中,她無奈地對我們說:「我小時候發了燒還跑跑跳跳的,沒多大感覺,但現在這事兒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才終於知道啥叫痛苦、啥叫垮了。」發燒的到來總是令人措手不及,即使爸爸媽媽們再小心,寶寶也可能難逃發燒的「突然襲擊」。
  • 最新版「兒童退熱指南」,寶寶發燒不能這樣吃退燒藥!
    4.出血性疾病患兒伴發熱時,需權衡利弊,必要時可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等對凝血功能影響較小的藥物。5.川崎病急性期應用大劑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療,無需使用其他解熱鎮痛藥。6.對乙醯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在G6PD缺乏症的患兒屬禁忌。
  • 兒童退熱:這 10 個問題不可不知
    面對發熱,您「會」用退熱藥嗎?不是的,退熱處理屬對症治療,治標不治本,有時用藥退熱會掩蓋疾病的症狀而影響診斷,故處理不明原因發熱的患兒時需慎重。另外,退熱藥不能有效預防熱性驚厥的發生,也不可作為熱性驚厥的預防性使用。可以用,但不要單純為了退熱而去退熱/使用退熱藥。
  • 給寶寶退熱,這兩種方式、三種藥物都是禁止的!
    這兩種退熱方式,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止了。寶寶發燒,我們通常的物理降溫的做法是,給寶寶用降溫貼,洗熱水澡,喝溫熱的開水,按摩穴位。但家長朋友注意了,如下兩種物理降溫的方式,是錯誤的。第一,是溫水擦浴。這三種退熱藥物,也不能使用。一般來說,3歲以下的寶寶,我們退燒主張用對乙醯氨基酚粉,3歲以上用布洛芬。布洛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美林。
  • 盤點市面上各類「心理諮詢師證書」
    02 「心理諮詢師證書」大盤點話不多說,現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市面上常見的心理諮詢師證書吧,希望能幫助你有效避坑。在現在的大環境下,諮詢機構也不會聘用一個只持「培訓證書」的人來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很多人看到「中國國家培訓網」幾個字,就以為這是家靠譜的體制內機構。
  • 連花清瘟等抗病毒藥物大賣 10家企業受疫情影響利潤翻倍
    其中以嶺藥業、沃華醫藥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抗流感藥物銷售額大增;康恩貝、廣生堂等受輔助用藥、國家集採影響,部分產品銷售額大幅下降;九安醫療、普陽醫療等積極供應疫情相關產品,淨利潤翻倍。截止目前,除泰國外,連花清瘟膠囊已在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和巴西、印度尼西亞、加拿大、莫三比克、羅馬尼亞分別以「中成藥」、「藥品」、「植物藥」、 「天然健康產品」、「食品補充劑」等身份註冊獲得上市許可。這對公司拓展海外市場帶來積極影響,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截止今日收盤,這個疫情下的新寵已經漲停。
  • 「提醒」退熱貼騙了多少中國父母!國內外指南從未承認過
    有一件事許多父母都會做——給孩子貼個「退熱貼」!「退熱貼」好像已經成為發燒標配,只要孩子發燒,無論熱度多少、精神狀態如何,先給額頭來上一貼。這樣做對嗎?退熱貼起不到降低體溫的作用!退熱貼真的有這麼神嗎?一貼上,孩子體溫就降下來了?
  • AI+藥物研發是一場世界角逐,頭部玩家「Insilico Medicine」能節省...
    36氪今天接觸到的「Insilico Medicine」,是賽道上的頭部玩家,也是早期入局者(2014年成立),在美國、英國、中國、俄羅斯、韓國、奈及利亞均設有分部。該公司正處於A+輪,最近一次融資是2018年6月藥明康德風險投資基金領投的戰略融資,從那以後藥明康德與「Insilico Medicine」開始了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