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兒童中非常常見的問題,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也是收住入院的第二常見原因。發熱很多時候是由於自限性病毒感染所致,卻也經常會成為一個讓兒科醫生頭痛的難題。面對發熱,您「會」用退熱藥嗎?
不是的,退熱處理屬對症治療,治標不治本,有時用藥退熱會掩蓋疾病的症狀而影響診斷,故處理不明原因發熱的患兒時需慎重。
另外,退熱藥不能有效預防熱性驚厥的發生,也不可作為熱性驚厥的預防性使用。
可以用,但不要單純為了退熱而去退熱/使用退熱藥。
因此,需再三明確退熱的目的是什麼:
(1)可緩解患兒因發熱引起的煩躁和不適感等,讓患兒可以舒服點;
(2)可緩解家長對患兒發熱的緊張感或恐懼情緒,讓家長心裡可以舒服點。
(1)當發熱的患兒表現出頭暈、頭痛、四肢酸痛等各種不舒適,或是煩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的時候,可考慮使用退熱藥;
(2)當家長對患兒發熱的問題感到很緊張感或很恐懼的時候,而且患兒肛溫 ≥ 39.0 ℃(口溫 38.5℃,腋溫 38.2 ℃)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熱藥;
(3)當患兒肛溫 ≥ 39.0 ℃(口溫 38.5℃,腋溫 38.2 ℃),又不能有效評估患兒有無不適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熱藥。
(1)大多指南的共識是,<3 個月的小嬰兒發熱建議採用物理降溫方法為主,退熱藥多適用於 3 月以上的患兒。
(2)有使用退熱藥適應證時,應選擇毒性低、不良反應明確且少、患兒易接受劑型的退熱藥。
藥物口服與塞肛的作用時間、退熱效果和副作用等都沒有明顯差別,能接受口服者儘量選擇口服。
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可考慮使用肛門塞劑。
(3)目前認為最適合兒童使用的退熱藥還是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
≥ 2~3 月齡的患兒,推薦口服對乙醯氨基酚;≥ 6 月齡的患兒,推薦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推薦使用複方製劑的退熱藥,而且一定要避免同時服用其他含有解熱鎮痛藥的藥品(如某些複方抗感冒藥)。
布洛芬與對乙醯氨基酚的退熱效果和安全性相似,選用上與發熱程度無關。
(4)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甲強龍等不能作為退熱藥用於患兒退熱,除非有急性炎症反應症候群、病情嚴重者。
(5)安乃近:安乃近、保泰松等不僅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減少,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應儘量避免使用,所有年齡都不推薦使用。
(6)阿司匹林:包括其衍生物如氨基比林、安替比林、賴氨比林、氨酚比林、安痛定等,與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的退熱效果相當,並無優勢,反而副作用更多,如可影響血小板功能、增加胃潰瘍和胃出血、瑞氏症候群等風險以及水楊酸過敏反應等,故不推薦阿司匹林作為退熱藥在兒童中使用,但可僅限用於兒童風溼熱、幼年關節炎和川崎病。
(7)尼美舒利:作為兒童退熱劑的應用還有待積累更多的證據,療效和不良反應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 12 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
一般情況下不推薦兒童使用退熱的針劑。
建議儘量避免給兒童肌肉注射給藥,因為這種給藥途徑可引起注射部位紅腫、疼痛,使用不當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兒臀部肌肉萎縮,重複的肌肉注射還可能造成患兒焦慮和恐懼等而導致不配合醫生的治療。
雖然現有證據顯示,使用對乙醯氨基酚等退熱藥基礎上聯合溫水擦浴在短時間內的退熱效果的確會更好些,但與此同時會明顯增加患兒的不適感。
故目前已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進行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來退熱。
新版的指南認為,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聯合使用或交替使用的降溫效果比單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的效果要好,但並不能改善患兒的舒適度。
故不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聯合布洛芬用於兒童退熱,也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交替用於兒童退熱。
目前認為,對發熱的患兒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退熱藥時,只有當患兒表現出不適時才需要考慮繼續使用,當患兒的不適並未減輕時可考慮更換其他藥物,但切勿同時使用兩種退熱藥。只有在患兒的不適持續或者在下一劑退熱藥到使用時間之前就再出現不適時才需要考慮更換退熱藥。
現有的研究顯示,發熱的程度不能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退熱藥不能有效地縮短發熱的病程,其退熱效果也不能用來鑑別發熱的病因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如果退熱藥效果不理想,應該積極尋找導致發熱的病因,對因治療更重要。
G-6-PD 缺乏症患兒在常規治療劑量下使用布洛芬等退熱藥相對還是安全的,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的危險。但切記不要大劑量或過量使用布洛芬等退熱藥,更不應使用氨基比林、安替比林、保泰松、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藥物退熱。
編輯:周萌萌
題圖來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zhoumm@dxy.cn
病毒性感染:什麼時候用抗病毒藥?什麼時候不推薦?
腹瀉、喘息、皮疹,這個病因不可忽視
奧司他韋已脫銷?最新流感診療方案教你正確抗病毒
患兒咳嗽老不好,都可能是什麼病因?
一位兒科醫生的心裡話:我們的冷靜,並不是冷漠
參考文獻
[1]https://www.nlm.nih.gov/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2159.html
[2]https://www.nlm.nih.gov/medlineplus/druginfo/meds/a681004.html
[3]http://www.nice.org.uk/guidance/CG47 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 :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NICE clinical guideline 160)
[4]http://www.nice.org.uk/guidance/cg160/evidence/evidence-update-189987085Evidence Update 73 – 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 (February 2015).
[5]羅雙紅,舒敏,溫楊,等. 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 (標準版). 中國循證兒科雜誌[J], 2016,11(2):81-96.
[6]陸權. 中國兒童普通感冒規範診治專家共識(2013 年).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J],2013,28(9):680-686.
[7]中華預防醫學會出生缺陷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新生兒篩查組學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新生兒篩查、診斷和治療共識[J],中華兒科雜誌,2017,55(6):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