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安全用藥常識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保障公眾用藥安全離不開科普宣傳。為增強公眾安全用藥意識,持續、廣泛普及藥品安全知識,山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大眾日報聯合推出「安全用藥 關注民生」專欄,內容包括兒童安全用藥、家庭病用藥、科學服用中藥、用藥誤區等,寄望通過這些安全用藥知識,提高公眾安全用藥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兒童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在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洩等方面與成人存在很大不同。而目前,大多數用於兒科的藥物都缺少兒童使用藥物劑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等相關信息以及兒童專用劑型,這些都增加了患兒的用藥風險。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起的「兒童安全用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不合理用藥比例高達12%—23%,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由此可見,普及兒童安全用藥知識刻不容緩。本期重點介紹兒童安全用藥原則及指導、兒童用藥後不適的應對措施、常備家庭小藥箱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儲存藥物等知識,以期促進兒童合理安全用藥。
家長要記得「六個原則」
原則1:仔細閱讀說明書
用藥前,家長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對症使用藥品。不給錯藥,不擅自給兒童服用成人藥。請監護人之外的人員給藥時,提前寫清用藥時間和給藥劑量。
原則2:用法用量要精準
用藥時,家長應嚴遵醫囑或說明書上的使用時間、使用方法、頻率、次數和用量等,如醫囑與說明書不一致時,請再次找醫生確認。儘量避免超出說明書規定的劑量用藥,因為一旦超出劑量,可能會引發藥物中毒,而劑量過小則難以發揮藥物療效。對於1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最好以液體製劑藥物為主,這樣既能保證用量精準,兒童也更易於接受。
原則3:儘量不混合用藥,不要把多種藥物混合在一起服用
混合用藥對於劑量難以掌握,可能導致用藥過量,而且還可能降低藥物的療效、發生相互作用,甚至引發潛在的不良反應等。
原則4:由醫生指導用藥
服用藥物最忌諱的是未經醫生確認,就擅自服用。即使是類似的症狀,前後病因也可能大相逕庭。在實際用藥過程中,嚴格遵照醫囑,才能保證藥物發揮最大療效,同時把藥物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原則5: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對於健康兒童來說,病毒感染及隱性菌血症可以自限性,但也可以發展為嚴重的感染病灶。一般情況良好的患兒可以門診就診,並不建議家長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應進行疾病的評估後聽從醫生建議決定是否需要應用抗菌藥物。只有確認是細菌感染的情況,才考慮使用抗菌藥物。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症狀,如感冒、發熱、咳嗽等,不應使用抗菌藥物。
原則6:藥歸原處
藥品的儲存地點要確保兒童無法觸及。用藥後,要確認藥品放回原處並安全儲存。兒童用藥品應與成人用藥品分開儲藏,以免讓兒童誤食。
「三個指導」很重要
一是退熱藥用藥指導
發熱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表現之一,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或者是細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氣管炎等,都會引起發熱。如果兒童體溫不超過38.5℃,應選擇物理降溫(如溫水浴、退熱貼、冰敷等)方法。當體溫超過38.5℃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採用藥物退熱,常用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緩解不適症狀。需注意避免包被過多,並適當多飲水以利於機體散熱。
兒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及對藥物代謝的情形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因此儘量使用專門的兒童劑型和用量。
二是止咳藥用藥指導
咳嗽是兒童清理呼吸道黏液的自然機制,吃鎮咳藥抑制咳嗽,反而讓呼吸道內的積痰難以排出,繼發感染。研究也證實了鎮咳藥對6歲以下兒童無效,還可能引起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因此不建議家長給6歲以下(尤其是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鎮咳藥,但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化痰藥,緩解不適。
三是止瀉補液藥用藥指導
兒童腹瀉時,在流失水分的同時還有各種礦物質也隨之流失,持續腹瀉更會引發脫水,從而導致水電解質失衡。因此,防止脫水是治療兒童腹瀉的關鍵之一。嚴重脫水需要靜脈補液者,應及時至醫院就診。如果是輕微的腹瀉,沒有發熱、脫水等情況,兒童精神充沛,食慾良好,可以喝一些口服補液鹽、米湯加鹽溶液、糖鹽水等。對於輕、中度脫水,最初4小時內口服補液鹽用量為:體重×75mL。
這樣應對用藥後「三不適」
胃腸反應
無論是口服藥物還是靜脈注射,都可能引起胃腸的不良反應,導致兒童出現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胃部不適。應對措施:服藥期間避免喝含糖量高的飲料、果汁等;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減輕腸胃負擔。
頭暈
有的感冒藥中含有偽麻黃鹼成分,可能會引發血管收縮,血壓、血糖、眼壓增高等副作用,使兒童出現頭暈的症狀。應對措施:減少高強度的運動,讓兒童放鬆身體,同時給兒童喝溫水,加速藥物的代謝,從而緩解不適。
多汗
退熱藥的作用是通過調低體溫中樞的溫度設定點來達到退燒目的,當體溫中樞將溫度設定點降低時,人體就會接收到信號,減少產熱並增加散熱。而散熱需經過皮膚蒸發水分、排尿等生理過程,所以使用退熱藥後出汗較多,屬於正常現象。應對措施:兒童在服藥後大量出汗時,家長可以用汗巾、紗布等及時拭乾皮膚表層的汗液,同時給兒童喝適量的溫水,補充身體水分,緩解出汗後的口乾症狀。
常備小藥箱不可少
常備藥品
退熱藥:兒童發燒時,需要關注其體徵表現和舒適度,腋溫超過38.5°C或有表現出明顯不適時可使用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
皮膚類藥物:兒童皮膚嬌嫩敏感,容易受到刺激和損傷,導致長尿布疹、溼疹、凍瘡等,需要塗皮膚類藥物來緩解。
抗過敏藥物:兒童容易出現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等,這時抗過敏藥物就能派上用場。
其他藥品:碘伏、口服補液鹽等。
常備醫用器材:體溫計、消毒紗布、繃帶、棉籤、鑷子等。
合理儲存和處理藥品
專櫃存放:家裡的藥品應統一放置在小藥箱裡,並將小藥箱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兒童誤服。
分類儲存:內服藥和外用藥應分開儲存;已拆封的藥品不要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以免藥品之間「串味」或產生化學作用;外觀相似的藥品應做好標記,避免誤服。
按性狀儲存:未開封的液體製劑儘量在有效期內使用,也可放在冰箱中冷藏,但要避免凍結;開封後的糖漿劑等口服製劑因為含有糖分,容易滋生細菌,應儘快在標註有效期內使用或處理;被稀釋的液體製劑,放在冰箱內也應儘快使用。片劑(瓶裝)、膠囊類藥品開封後放入藥箱在陰涼處保存;軟膏等外用藥則要密封好,放在陰涼處儲存。栓劑開封後儘快使用,剩餘的放冰箱冷藏,如果藥品變軟,則不能再使用。
保留原包裝:藥品未用完前,儘量保存原包裝,包括包裝袋/盒裡面的乾燥劑、藥棉、說明書、有效期等相關資料。
注意儲存條件:一般而言,除了一些特殊藥品外,絕大部分藥品都需要常溫、避光,且在適宜的溼度環境中保存。以溫度為例,「常溫」指10℃—30℃,「陰涼乾燥處」指不超過20℃的乾燥地方,「冷藏」是指放在2℃—10℃的冰箱中貯藏,「避光」指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適宜的溼度環境」指相對溼度35%—75%。
定期檢查:每隔3個月,檢查一遍家庭藥箱,如果藥品出現變質、潮解、黴變或過期等現象,則需要及時更換相應的新藥品。
正確處理藥品:確認兒童不能打開待處理藥品的包裝,並將廢棄藥品放置到藥品回收處。
這些服藥禁忌你知道嗎
避免誤用藥品:給兒童用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和核對藥品,以免拿錯藥、用錯藥。
避免交替或聯合使用退熱藥:推薦只用單一退熱藥,不建議交替或聯合用藥。這不僅是因為沒有證據證明交替或聯合使用退熱藥對緩解兒童不適有用,而且還可能增加用錯藥、用過量的風險,引起潛在的藥品副作用。
不擅自換藥或停藥:給兒童使用藥品必須嚴格遵照醫囑持續用藥,擅自換藥可能引發嚴重後果,過早停藥可能無法徹底清除病菌,導致疾病復發。
不用果汁或奶送服藥品:果汁中含有果酸,可能會降低藥效,除非經醫生確認可以用果汁送服,否則不要用果汁送服藥品。家長可以用白開水送服,這不僅可以避免不良反應,而且也有利於藥品吸收。也有些藥不宜用水服用,比如止咳糖漿,直接服用最佳。
不強行餵藥:強行餵藥可能增加兒童對藥品的抗拒,如果藥水不幸嗆進兒童的氣道,不僅會引起劇烈的咳嗽,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針對餵藥困難的情況,家長可以藉助藥匙、滴管、餵藥器等輔助工具,或用遊戲和獎勵的方式讓兒童配合吃藥。
(審核/田月潔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