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
公元1172年,一代猛人陸遊,因公幹經過四川南鄭,路遇猛虎,陸遊襲而殺之,其神勇一時傳為美談!
然而,這個才名動天下、殺虎顯神威的彪悍詩人,能夠對付得了百獸之王,卻對小小的蚊子無可奈何,被騷擾得徹底不眠,痛不欲生。
蚊子是地球是現在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距今已有近三億年的歷史。從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來看,這是一種進化地相當完善的生物。目前最早的蚊子實物,是來自美國蒙大拿的一塊琥珀化石,一隻蚊子被封在了樹脂當中,得以保存下來,距今天已經有1.7億年的歷史。
別看現在的蚊子體形這麼小,它的遠祖大約有現在的三倍大,在白堊紀的化石中,人們就發現了遠古蚊子的遺蹟,如果今天的蚊子還有這麼大的個頭,想一想都覺得是件相當恐怖的事。
蚊子的危害
蚊子的討厭之處,首先在於它飛行時的聲音。那聲音白天聽來弱不可聞,但是在寂靜的夜裡,嚶嚶嚶嚶……簡直比雷聲更讓人崩潰!總感覺耳朵邊上有蚊子飛來飛去,打開燈卻怎麼也找不到。
唐皮日休:隱隱聚若雷,曙膚不知足。
唐代詩人皮日休為蚊蟲所苦,他覺得蚊子飛行的聲音跟雷一樣!讓所有深受蚊子之苦的同學們深以為然。
《莊子·天運篇》說:「蚊虻噆膚,則通昔(夕)不寐矣。
莊子也曾經被蚊子所苦惱,可見,再高深的學問、再深邃的思想,都在蚊子之前敗下陣來!
很多人夏天的早上起床為什麼覺得特別睏倦?蚊子的騷擾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睡得正香,被蚊子驚醒了!還沒等睡著,耳朵又響起蚊子的聲音!這蚊子體形甚小,刀砍不著、劍戳不著,實在讓人眼得牙痒痒!
晉傅選《蚊賦》: 「眾繁熾而無數,動群聲而成雷,肆慘毒於有生,及餐膚以療飢。妨農工於南田,廢女工於機杼。」
晉代的傅選長期被蚊子困擾,曾經寫過一篇討蚊檄文,對蚊子的進行了刀誅筆伐,可惜沒啥用,蚊子依舊飛來飛去。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世說新語》
晉代的貴族,喜食「五石散」,以顯示其高貴的身份,在上遊社會圈子裡形成風氣。「五石散」原本是張仲景研究出來治療傷害的藥品,卻被土大夫當成了時尚服用。
長期服用五食散,很容易引發皮膚生瘡潰瘍, 皮膚也變得敏感而嬌嫩,被蚊子叮上一口,傷口久久難以癒合,甚至潰爛。所以晉代的人對蚊子更加恨之入骨。
歐陽修《憎蚊》: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蚊子雖小,危害卻「毒」。除了擾人睡眠之外,蚊子最大的危害在於傳播疾病。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億人感染瘧疾,其中近百萬人因此喪命。蚊子就是最大的傳播者。
除了瘧疾之外,蚊子還傳播黃熱病、登革熱、乙腦、裂谷熱、基孔肯雅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各國每年要付出數額巨大的醫療支出!
防蚊,化學武器登場
那麼,如果消滅和驅趕蚊子呢?人類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煙燻。
煙燻之法,源遠流長。人類開始使用火之後,幸福感大大提升。火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熟食,還能夠驅寒保暖,防禦野獸,給人類帶來溫暖和安全。
但很快,人類發現了火另外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功能:防蚊。在陰暗潮溼的山洞中,燒起一堆火,蚊子避之不及。濃煙之下,蚊子去無蹤。古代的燃燒物中,包括了松枝、柏樹之類,其中的一些植物中含有驅蚊的成份。
人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找到了「火」能夠驅蚊的秘密!於是,對付蚊子的化學武器就這樣出現了。
《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說禬之嘉草攻之。凡驅蠱,則令之,比之。赤犮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
早在周朝時,朝廷就設立了負責環境衛生的官職,其中的翦氏、赤犮氏、庶氏就負責驅趕宮殿裡的毒蟲,採取灑灰、燒莽草、祭祀等方式,改善居住環境。其中的莽草、嘉草就是「化學武器」的原料。
這種草燃燒時,會散發出帶有藥草香味的濃煙,不僅可以驅趕蚊蟲,還能夠清新環境,實在是一舉兩得!
國內最早發現的香燻爐實物,是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灰陶燻爐,距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1965年從江蘇漣水縣三裡墩西漢墓中,出土了一件戰國時期的「銀鷹座帶蓋玉琮」,出土時器內尚有煙燻殘跡。其造型更加精美,功能民也更加完善。
實際上,薰香本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驅蚊,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清新環境、祭祀之用,但人們發現蚊蟲特別怕某些植物製成的薰香,就有意識地將這種植物製作成蚊香用以驅蚊,薰香開始向蚊香轉變。
宋《格物粗談》: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在宋代時,已經有了比較標準的製作方式,在端午節時將浮萍陰乾,然後加入雄黃,夏天的時候點著,能驅趕蚊蟲。
當然,這種蚊香味道不一定很好,聰明的古人就在其中加入了迷迭香、薰衣草、玫瑰香、薄荷香等香料,不僅可以驅趕蚊蟲,味道也非常棒!
有的科學家還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在其中加入了桂皮、橘皮、花椒葉等香料,燒起來味道也不錯,不過總感覺怪怪的,貌似老家燻臘肉就是這種配方!
與華夏同時代的東南亞,也在差不多的時間發明了驅蚊藥品,他們用檸檬香茅草點燃後燻烤宿屋,古印度則將苦楝的葉子陰乾後用以驅蚊,古代羅馬人則使用迷迭香之類的植物。可見蚊子一直是全球公害啊!
屋裡可以用煙燻之法驅蚊,那麼外出咋辦?聰明的古代人發明了香囊。香囊原本是古代的貴族為了掩蓋體味的,沒想到懸掛之後「蚊蟲不近」,於是便成為了移動式的「蚊香」,一時成為時尚。有的人在睡覺時,枕邊放一個求得一夜安眠!
在宋代醫書《仁齋直指》中有這種香囊的製作方法:香橙、乳香、丁香、楓香樹脂、馬兜鈴根磨碎,裝袋掛身上即可。但是怎麼看也不象是給老百姓用的!而民間用得更多的是艾草!將艾草陰乾捲成條狀壓實,夏天點燃用以驅蚊,是老百姓最常用的驅蚊方式。艾草隨處可得,極為便利!
蔡條《鐵圍山叢談》:「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街人物嘈雜,燈火照天,每至四鼓罷,故永絕蚊蚋。
宋代由於夜生活發達,開封城高處處是酒樓,怕油煙的蚊蟲受不了了,直接搬家了!
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詩仙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一身都是酒精,蚊子還沒等靠近就燻醉了!當然,這得酒量大才行!
總之,蚊子雖小,卻也讓人類想盡了辦法去對付他們,至於效果好不好,就不知道了!
古代的蚊香有多可怕
人類燃燒薰香來驅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以前,並且一直用到了今天。如今的驅蚊液,一瓶能用一個月,而且沒有一點味道,驅蚊效果極佳。那麼,古代的蚊香如何呢?
《詩經·豳風》中那首《七月》詩便稱:「穹窒燻鼠,塞向墐戶。」
在詩經中,人們採取煙燻的方式,不要說蚊子了,連老鼠都被燻得受不了逃之夭夭,可見這種煙燻的威力有多大!
方孝孺《蚊對》:「童子拔蒿束之,置火於端,其煙勃鬱,左麾右旋,繞床數匝,逐蚊出門。」
那麼,民間常用的艾蒿效果如何呢?宋代時有盜,深夜爬上房頂準備入室行竊,主人家屋裡正在燒艾草驅蚊,結果這個小偷被煙燻得眼淚直流,忍不住打了個噴嚏,被人抓住了!
艾草的驅蚊效果,在文學作品裡面威力無窮,恐怕是文學家的想像。這個東西燒起來確實有效果,但很難燻死蚊子,一點起來,蚊子確實少多了,因為都飛走了,滅了之後蚊子立刻飛了回來!
表面上看,雖然殺不死蚊子,但是確實有驅蚊效果!問題在於:一根兩根艾草,根本起不到燻蚊子的效果,能把蚊子燻走的煙,人根本呆不住。眼淚直流、咳嗽不止,這比蚊子還厲害呢!讓不讓人睡了?
至於用香囊驅蚊,效果也很一般,那點味淡得蚊子根本感覺不到,味道濃了自己都覺得怪怪的,也不知道古代人掛幾個香囊才能不被蚊蟲騷擾。
而古代人驅蚊中比較有效的雄黃等物,學名是是四硫化四砷,高溫下可以被氧化成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武大郎喝的那種!
《金樓子·立言篇九》:齊恆公,「翠紗之幬」,使飢蚊營營不得入內。
所以,古代的這種蚊香,堪比化學武器,人受不了啊!聰明的人類早有另外的應對方式了,那就是蚊帳!蚊帳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了。
蘇軾《南鄉子·涼簟碧紗櫥》: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碧紗廚就是紗做的蚊帳,通風透氣,細密的網眼蚊子卻進不來,只能在外面嗡嗡地著急!在蚊帳裡面睡覺,雖然略有不便,卻避免了蚊子的騷擾,利大於弊!所以蚊帳一直用到了現在!
因為有了蚊帳,生活更加美好,古人寫了很多詩來抒發「戰勝」蚊子的欣喜之情,例如:蚊幌香汗溼輕紗,高卷蚊廚獨臥斜等等。
實際上,古人也很早就認識到了蚊子與環境的關係,通過清理環境衛生、填埋汙水塘、清理下水道等方式,消滅蚊子繁殖生存的環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對付蚊子的戰爭中,人類大獲全勝了嗎?儘管現代科技如此發達,可是一到夏天,蚊子依然會捲土重來,這場戰爭只怕要繼續打下去了!那麼,如果人類把蚊子全部滅絕,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未必!一定會有另外一種生物繼續和人類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