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膠囊等口服的青黴素類藥物,到底要不要皮試?

2020-12-20 藥師解藥

前一段時間,在某平臺上回復了條消息,意思是醫生僅僅詢問過敏史不給患者做皮試就為其開具阿莫西林膠囊有過敏的風險,不妥。

結果,引發了口水戰。

許多人認為,此類口服藥物詢問過敏史足矣,皮試麻煩,假陽性率高,而且國外有些的說明書及藥典都不做硬性要求,沒有必要墨守成規,所以,完全可以。

那到底要不要做皮試呢?

無論採用何種給藥途徑,用青黴素類抗菌藥物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有無青黴素類過敏史、其他藥物過敏史及過敏性疾病史,並須先做青黴素皮膚試驗。抗菌藥物指導原則2015年版

抗菌藥物指導原則中明確要求所有給藥途徑均應遵循詢問病史+皮試的做法。此外,此類藥物說明書都將「有過敏史(或者過敏體質)」列入禁忌,如果沒有皮試結果,那將如何判定給不給藥呢?

陳洪芳等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提到患者既往無青黴素過敏史,曾有靜滴氨苄青黴素引起全身蕁麻疹病史,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數小時後出現噁心、劇烈嘔吐以及喉部阻塞感等症狀,入急診治療。在文章的討論部分,作者提到此診斷為阿莫西林膠囊引起的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反應。而我們關注到作者在討論部分提到:BP88版,USPXXXⅡ版對此藥未做皮試要求。

然而,引起此類藥物過敏的物質是合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雜質——聚合物。美國藥典對青黴素、阿莫西林並無聚合物檢查要求,而2010版中國藥典對兩者均有聚合物限量要求。由此說明,國產此類藥品質量,至少在聚合物含量上尚未達到可以免皮試的水平。所以,以國外的藥典指導國內藥品的使用依然欠妥。

一旦由此引發醫療糾紛,就是自討苦吃。

這讓我想起來前一段時間看到的一個「醫療投訴」。

一位急診科醫生夜間接診了一位自稱腹瀉的患者。患者要求為其開具鹽酸小檗鹼回家服用後觀察。患者拿到處方後,詢問醫生的姓名,表示如果不好再來找他,醫生毫無戒心的出示胸牌並告知工號。在這期間,這位急診醫生接到出車的通知,然後就急急忙忙出診去了。

回來後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直到接到投訴書。說他開具的小檗鹼導致了患者溶血已經住院治療。此醫生收到此投訴後也驚訝於為什麼直接為這位患者開具了小檗鹼。因為他清楚地了解小檗鹼禁用於G-6-PD缺乏症患者,卻疏於問診此項。

當時,出診的救護車就轉著燈響著笛等在門口,倉促間他就下了鹽酸小檗鹼的處方。

如果投訴書上患者的陳述是真,別說工作不保,還得負法律責任。

然而,在他決定面對此事後,事情卻出現了轉機。

這位急診科醫生找到此患者所住的醫院,經患者同意查看了他的病歷,發現此患者的診斷並非藥物引起的溶血,而是肝功異常的一些診斷,而且有肝病史。

至此,這位急診科醫生似乎才明白他出診前這位患者詢問他的姓名的原因——這似乎是個坑。

通過談判,此事化了。

對於這種坑,我們除了防範又能如何?

謹慎起見,阿莫西林膠囊等此類藥物的服用最好還是皮試陰性之後再開具。

醫者不自保,就是在自殘,或者在自殘的路上。

相關焦點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物嗎?
    一般而言,嚴重的過敏反應出現得更快,這也是一些醫療機構建議皮試、疫苗注射、或在攝入首劑青黴素類藥物後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的原因。 出現了速髮型反應後,如果之後再次用藥,有可能會迅速出現更重的症狀,因此需要迴避青黴素類藥物。所以,做青黴素皮試是為了預測會不會發生速髮型過敏反應。
  • 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青黴素……哪種情況下首選?
    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青黴素類藥物使用佔比還是相對較低,歐洲國家的抗菌藥物使用,無論門診還是住院患者,青黴素類是佔主導地位的,而我們國家抗菌藥物佔比「三巨頭」卻是喹諾酮類,三代頭孢,頭孢菌素類/酶抑制劑複合製劑。可能有人會說用量減少是因為青黴素可能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如今的大環境下,醫患關係如履薄冰,不願用青黴素也是人之常情。
  • 頭孢和青黴素有什麼區別?頭孢能取代青黴素嗎?看看醫生怎麼說!
    在青黴素臨床使用過程中,科學家研發出了頭孢類抗生素,和青黴素同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頭孢類抗生素問世後給人一種逐漸取代青黴素的感覺,因為在臨床感染的藥物治療上,頭孢菌素的用量的確比青黴素類大很多,在藥物使用排名上,頭孢菌素類更是遠超青黴素類。為什麼臨床醫師喜歡選用頭孢菌素抗感染治療呢?
  • 青黴素和頭孢有什麼區別?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等。 雖然具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但作為兩種不同的藥物,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還是有很多的不同。與青黴素類相比,頭孢菌素類藥物抗菌譜更廣、結構更穩定、更耐酶、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更低。
  • 兒童使用阿莫西林消炎藥危害大不大?看看臨床藥師怎麼說
    阿莫西林,很多人稱之為消炎藥,本質上它是青黴素類抗生素,是在青黴素的化學結構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是一種最常用的半合成青黴素類廣譜β-內醯胺類抗生素,半衰期短,殺菌作用強,在酸性條件下穩定,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黴素之一,現在常與克拉維酸合用製成分散片。
  • 勿把阿莫西林當家庭必備藥
    核心提示:阿莫西林用於輕中度感染,應用廣泛,許多人用來作為家庭日常的必備藥品,但是口服阿莫西林並不比靜脈注射或是肌肉注射安全多少,並不適合作為普通家庭的預防性用藥。   阿莫西林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口服青黴素之一,其製劑有膠囊、片劑、顆粒劑、分散片等等。
  • 消炎和抗感染是不是一回事情,阿莫西林到底是消炎藥還是抗生素
    實際上,醫生所說的消炎藥,包含兩大類,一種是感染因素引起的炎症,針對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這時候消炎藥實際上指的是抗生素。比如青黴素、頭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等等,抗生素包含了十四個種類,幾千個品種。抗生素只針對細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在中國,把抗生素稱為消炎藥,一定程度加劇了抗生素的濫用。
  • 「萬能藥」阿莫西林到底靈不靈
    例如像支氣管炎等細菌感染的疾病阿莫西林是有效的。但是像普通感冒、流感、包括此次新冠肺炎都屬於病毒感染的疾病,阿莫西林也無能為力。 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有較強的殺菌作用。除了普通青黴素能對抗的革蘭氏陽性菌外,它還對抗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
  • 青黴素過敏又怎樣,幽門螺桿菌照樣能根除
    仔細詢問患者是否確實對阿莫西林過敏門診時經常碰到下面的各種情況:「您對青黴素過敏嗎?」「過敏。」「那您曾經服用過阿莫西林嗎?」「我感冒發燒時經常吃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就是口服的青黴素,您知道嗎?」「不知道。」
  • 同樣是阿莫西林,為什麼有的貴有的便宜?告訴你背後的事實
    有一種藥,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阿莫西林。 雖然阿莫西林是一類處方藥,但許多人都將其當作常備藥,不信的話,翻翻你家的藥箱,看一下有沒有阿莫西林的身影。 作為一種被常備的藥物,阿莫西林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 防藥物過敏,皮試陰性就萬事大吉嗎?
    並不是所有容易過敏的藥物都需要做皮試。需要做皮試的藥物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按規定必須做皮試的藥物;一類是特定情況下才需要做皮試的藥物。前者還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常規皮試藥物,另一種是容易過敏的且藥品說明書中又要求做皮試的藥品(非常規皮試藥物)。
  • 科普:認清「阿莫西林」只對這5種病有效,亂用、濫用會引禍
    阿莫西林可以說是一種家庭常備藥了,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有的說這是個消炎藥,感冒發燒來2片,好得快。有的說,這是抗生素,得有細菌感染的時候才能吃。 到底誰說得對?用藥期間又有哪些注意事項?今天,袁大夫跟大家詳細講講。
  • 兩大抗生素「阿莫西林」和「頭孢」能懂他們的區別和作用嗎
    這個時候李女士只好去醫院接受治療,醫生在檢查之後批評了李女士擅自用藥,阿莫西林雖然有消炎的作用,但是不利於傷口的癒合與修復,李女士錯誤的用藥還會導致創面傷害到骨頭。作為青黴素的衍生藥物,阿莫西林在生活中被廣泛的應用,一般來說是經由口服,通過血液傳輸,到達由於細菌導致發炎的組織器官,達到消炎的作用。
  • 同樣是阿莫西林,醫院要29塊錢而藥店只要8塊,這是為什麼?
    8塊錢的藥和29塊錢的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來說道說道。 同樣是阿莫西林,為什麼價格不同? 廠家不同 不同製藥廠出廠的阿莫西林價格就是不一樣的。
  • 頭孢菌素要不要做皮試?官方給出統一意見
    頭孢菌素要不要做皮試?這回,官方給出統一指導意見,每個醫務人員都應該知道。以前就聽很多讀者反映,明明有些教材甚至專業領域的參考資料提示,頭孢菌素類一般不需要事先做皮試,為什麼關鍵時刻患者還是過敏甚至出了大事?到底需不需要做皮試?
  • 都是阿莫西林,為何價格卻天差地別?到底是貴好還是便宜的好?
    都是阿莫西林,為何價格卻天差地別?到底是貴好還是便宜的好?阿莫西林是一種半合成類的青黴素,它能夠有效滲入細胞膜,然後對體內的有害細菌以及病毒進行滅活,對細菌感染的緩解效果非常好,可所謂「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在緩解病情的時候都會在體內殘留毒素,阿莫西林也不例外,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也並非什麼時候都可以吃。
  • 氟氯苯唑青黴素鈉 FlucloxacillinNa
    【分類】抗生素  【別名】氟氯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氟氯青;氟氯青黴素鈉;氟氯西林;氟沙星,奧佛林,氟氯苯唑青黴素鈉  【外文名】FlucloxacillinNa,FLUCLOXACILLIN  【成分】氟氯西林鈉  【性狀】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1:1),溶於乙醇(1:12),或丙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