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官方媒體公布的成都確診女孩趙某的活動地點圖
商報記者 虞洪波 綜合報導
這幾天,人們對成都疫情的關注程度居高不下。
12月11日21時,成都市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成都市衛健委主任謝強介紹,截至11日18時,本起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例,無症狀感染者兩例。
除了疫情本身,年僅20歲的確診女孩趙某更是上了熱搜。12月8日,在官方公布這名新增確診病例的14天內的活動軌跡之後,這個成都女孩很快被網友「人肉」,她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隱私都被曝光於網絡,對其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由於趙某在確診前曾出入數家酒吧,有網友迅速為其貼上「轉場皇后」「一人照亮一座城」等標籤。
這下,連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都坐不住了,表示要「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堅決制止網絡暴力」。對散布洩露趙某個人隱私的男子王某,成都市警方也迅速出擊,給予行政處罰。
這場不該發生的網絡「狂歡」過後,也留下不少反思空間。
●信息披露之後
確診病例趙某確診前出入多家酒吧
據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12月8日0至6時,成都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患者之一的趙某,女,20歲,無固定職業,居住於成華區崔家店華都雲景臺小區,系郫都區7日確診病例盧某、趙某的孫女。12月8日在對盧某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檢測中檢出核酸陽性。經省、市、區專家會診,綜合臨床、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查結果,診斷為確診病例(普通型),已轉運至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醫院隔離治療。近14天內,患者主要停留的場所包括:中冶中央公園、嗨藍調美甲店、小巷巷麻辣燙、海霧裡小酒吧、playhouse酒吧、赫本酒吧等。
成都20歲新冠女患者被「網暴」
沒想到的是,在大家等待進一步結果期間,趙某的個人隱私信息在多個社交平臺上被轉發,疑似被洩露,涉及的圖片包含了其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照片等信息。與此同時,網上出現了部分對於她的謾罵和「調侃」言論。
有網友認為,趙某的爺爺奶奶6日白天已經被確診為新冠病例,趙某此前探望陪餐就應該有防範意識,但仍不戴口罩,短短幾日出現在多個公共場所,給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難度。還有不理性的聲音,對女孩的私生活進行了批判。甚至有人稱她為「轉場皇后」。
還有網友惡意造謠,用另一名女孩的朋友圈,移花接木為「成都確診女孩」照片,發表蕩婦羞辱評論。
成都女孩接觸者4725人,均已隔離
從成都官方發布的流調信息看,趙某14天內去的地點很多也很複雜,給流調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好在,成都市錦江區接到成都市疾控通知後,第一時間組織200餘名公安幹警和屬地街道工作人員,緊急實施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工作,兩天兩夜間,3200多名流調人員和420名採樣人員通宵達旦開展流調和採樣工作。
截至12月9日18時,密切接觸者72人,次密切接觸者49人,一般接觸者4725人,全部落實隔離管控,除了4人結果待出外,其他都是陰性。錦江區累計採樣35377人,已出結果17883人,環境採樣76件,結果均為陰性。
四川省委書記為她發聲:保護患者隱私,堅決制止網暴
9日上午,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主持應急指揮部會議時表示,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堅決制止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氛圍。
9日中午,成都市公安局也在微博發布倡議書,呼籲市民疫情期間不要散布他人隱私信息。
●女孩對外發聲
當事女孩:當時確實不知道奶奶確診了
9日上午9時,趙某通過網絡首次對外發聲。她稱自己之前的工作是在酒吧負責氣氛和營銷,「發現確診後第一時間配合防疫部門做了流調工作,把自己的行蹤如實的上報給防疫部門。」目前她正在醫院接受治療。
她表示,網上的謾罵和誹謗,對自己及家人造成了傷害,「實在不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攻擊我,我只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我也是一個受害者。」
趙某表示,「我當時確實不知道我奶奶確診了,如果知情我肯定不會出來,誰也不願意鬧成這樣。我在這裡給成都的市民道歉,給大家帶來的麻煩,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靜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配合防疫,早日戰勝疫情。」
上午11時16分,趙某再次發文澄清:「網上說我一晚上轉場四個酒吧,其實轉場是我之前在酒吧的工作。我也沒有一天轉了四場,當晚我先去和朋友喝了酒,然後再去的酒吧,就回家了。」
中午12時56分,趙某再次發文,稱自己目前所在的隔離醫院環境挺好,醫護人員對她的照顧也很貼心,自己也收到了很多善意的聲音。她表示:「我想說——人間值得」「我也會繼續樂觀下去,好好生活」。
成都警方出手,洩露隱私者被抓
9日,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分局發布警情通報。
通報說:12月7日23時許,王某(男,24歲)將一張內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趙某某身份信息、活動軌跡」的圖片在自己的微博轉發,嚴重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經公安機關調查,王某對散布洩露趙某某個人隱私的行為供認不諱,並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目前,王某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9日,@平安成都還發布一封倡議書,指出「極個別不法人員藉機製造謠言或以網絡暴力的方式散布他人隱私,不明真相的群眾有的主觀臆斷,有的『關心添亂』,不經意中助長了謠言和網絡暴力的傳播。謠言帶來恐慌,遮蔽真相,網絡上的惡意言論對患者造成了身心傷害。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防控疫情人人有責。」
●事後需要反思
「過錯推定」思維下,疫情受害者成了「禍首」
在一種莫名的「過錯推定」思維下,原本的疫情受害者,反而被認為是疫情擴散的「禍首」。
於是,有人擔憂「半夜睡不著,替成都捉急,眼瞅著要過年,疫情又來了」;有人痛罵「就因為她,我多少事情都不能做」;有人調侃「丁真憑一己之力讓全國人民都想飛來四川,趙某憑一己之力讓全國人民都把機票取消了」。
更糟糕的是,由於趙某近日活動範圍較大,行蹤較複雜,針對趙某私生活的討論乃至「批判」也層出不窮:「才20歲就天天半夜三更在酒吧逛,只能說不值得同情」「這個年齡不好好讀書,不是啥好人」「蹦迪也就算了,還一晚轉四場,關鍵還無業」……
諸如此類口誅筆伐,失去了同情,沒有了關心。言下之意,仿佛趙某的罪惡罄竹難書。不過,恰如有媒體指出的那樣:「她的私生活不是公共話題,疫情防治才是。」
個人信息應在可達到傳染病防控目的的範圍內使用
一旦這種戲謔上升到人格侮辱層面,尤其涉及對個人隱私肆意踐踏、對確診病例濫施網絡暴力,就值得警惕了。
據觀察,成都市的流行病調查結果公布後,趙某的姓名、年齡、職業、現居地、身份證號碼等私人信息與活動軌跡被網友迅速曝光,很多時候圖片、視頻連馬賽克都不打,完全是信息「裸奔」狀態。
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傳染病人有義務向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相關機關也有義務向社會公布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的一切個人信息都要完全透明,相關披露必須遵循「必要關聯」和「最小侵害」原則。
換言之,個人信息應在可以達到傳染病防控目的的範圍內使用,實現防控目的即可,應避免過度使用、披露個人信息的情況。
新通過的《民法典》不僅給出了「隱私」的定義,還強調了個人信息處理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最高法的司法解釋也指出,「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就網友曝光成都新冠患者隱私的行為,湖南睿邦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劉明律師介紹,在疫情防控期間,行政機關有必要公布關鍵人的行蹤軌跡,以確保公眾知情,這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目的是維護公共安全。即使有些行蹤軌跡可能涉及個人隱私,在這種背景下,不算侵犯隱私權。而網友在此基礎上,擅自發布當事人其他個人信息,包括真實姓名、家庭住址、聯繫方式、照片等,就是典型的侵犯隱私權。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明顯是違法的,如果造成嚴重後果,還可能涉嫌尋釁滋事罪。
輿情洶湧下,人們始終難以找到討論的公約數
針對上述網暴現象,有網友指出:「趙某隻是中國千千萬萬20歲女孩中的一個,她只是很正常地生活,沒有違法亂紀」,「趙某的生活軌跡就是多數成都人的縮影,回家看老人,出門和朋友聚會,做指甲吃夜宵……病毒才是敵人,妹子不是」。
輿論迅速兩極分化,有人表示贊同,人家一個「00後」,愛玩也沒什麼,有些年輕人就愛泡吧;有人堅決反對,說成都人都是兢兢業業起早貪黑,她的生活軌跡才不是成都人的縮影。
這就跑偏了,從趙某本人擴展到關於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對撕」,有關趙某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為「爆點」,一次次引發水火不容又毫無意義的情緒對立。
輿論場的對立化和碎片化,往往讓專業意見和洩憤情緒混雜在一起,很多常識淪為輿論暴力的犧牲品,沒有一方能完全說服另一方。輿情洶湧下,人們始終難以找到討論的公約數。
趙某發布的致歉帖收穫了廣大網友的正面留言,大家為她鼓勁加油、祝她早日康復,很多網友說,不需要道歉,這不是你的錯。
這是輿論應有的冷靜與溫暖。
有網友指出:「趙某的生活軌跡是大多數成都人的縮影。」
文明上網、理性表達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可惜,無論是已被處罰的王某,還是無意識轉帖的「王某們」,當時似乎都沒意識到自己有什麼過錯。
面對新冠病毒,大多數人都心存恐懼,那些被確診的患者更是不幸。一味將這種不幸拿來炒作、戲謔、調侃乃至換取流量、博取眼球,未免冷血;假借疫情之名攪動輿論,更是以身試法、難逃罪責。
在對類似事件的討論中,文明上網、理性表達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在不明事實的前提下「私設公堂」、開展私德批判,讓偏激的網絡戾氣瀰漫擴散,既喪失了樸素的善意,也忽視了對話的基礎。
成都女孩趙某和此前類似事件都提醒我們,即便是在網際網路上,隔著網線和鍵盤,表達也應基於理性思考,不能讓一時的碎片化、情緒化判斷剝奪事件討論的邏輯起點,更不能用情緒宣洩煽動網上輿論場的對立對抗,因為理性是起碼的網絡素養。
(信息來源:新華社、瀟湘晨報、新民周刊、北京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俠客島、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