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策劃:崔穎 陳楊威
統籌協調:韓學晶
一年一度的「愛牙日」9月20日前夕,針對牙齒缺失後的修復問題,晨報記者專門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蔣欣泉教授。專家談道:「很多人容易走進2個極端,一是牙齒即使缺損缺失了也不去醫院,等掉光了再說;二是殘留的牙齒不好了也硬要保留。」
晨報記者:我們日常生活中口腔問題繁多,哪些口腔問題是需要通過修復科來解決?
蔣欣泉教授:當患有牙齒疾病時應給予充分重視,及時就醫去除病因,阻止疾病發展。若未及時治療,疾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口腔修復科來解決。例如:牙體缺損(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牙體硬組織不同程度的外形和結構的破壞和異常)、牙列缺損(就是指牙列中有數量不等的牙齒的缺失)、牙列缺失(是上頜、下頜或上下頜牙齒全部缺失,其原因以牙周病、老年生理性退變較多)。
晨報記者:您剛剛提到了牙齒缺失的問題,我正好也有一個疑問,很多中老年人都是等牙全部掉光才鑲全口假牙,這個想法對不對?會不會對牙齒的修復有影響?
蔣欣泉教授:這個想法不正確。牙齒缺失,特別是後牙(磨牙)的缺失,會大大降低咀嚼能力,造成前牙負荷過重,引起餘留牙鬆動、過度磨耗等問題。缺牙長期不行修復, 缺失間隙兩旁鄰牙就會失去制約,逐漸向缺牙間隙發生傾斜或者移位,嚴重時可產生咬合關係紊亂。而缺失牙對頜的牙齒也會因為失去垂直向對抗力而向缺牙部位移動伸長,最終使缺牙間隙逐漸變小。牙齒缺失後長期不修復,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還可能會大大增加義齒修復的難度。因此一旦有任何牙齒的缺損或缺失,不能拖著放任自流,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晨報記者:那如果口腔裡還有幾個殘根殘冠暫時不拔,先把假牙裝上能吃東西嗎?
蔣欣泉教授:這個想法也不完全正確。咀嚼功能的恢復是義齒修復的重要目標,在義齒修復之前需要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能夠保留的殘根殘冠應儘量保留,但無法保留的殘根、殘冠、以及牙周情況很差的牙齒需要拔除。齲病、楔狀缺損需要充填治療。口腔衛生欠佳,牙石較多者需要牙周潔治、刮治治療。很多老年朋友口內牙齒剩餘不多的時候,對存留牙齒格外的珍惜,即使牙齒情況很差,也堅持不肯拔牙。殊不知,這些無治療價值牙齒的存留不僅不能幫助咀嚼,反而會影響義齒的修復、固位和功能的行使。
晨報記者:口腔問題還真是一點都放任不得,既然這樣常規的修複方法有哪些?
蔣欣泉教授:是的,我們的常規方法有三種:一是活動修復,利用天然牙和黏膜作為支持,由起固位作用的卡環、修復缺失牙的人工牙,起分散咬合力及連接作用的基託和連接體組成的一種修復體,患者每天需自行取戴;二是固定橋修復,利用缺牙區一側或兩側的天然牙作為基牙,用粘固劑將假牙固定在基牙上,患者不能自行取戴的一種修復體;三是種植修復,採用人工材料種植體,經手術方法植入組織內並獲得骨組織牢固的固位支持。
晨報記者:修複方式複雜繁多,能否選擇自己心儀的修複方式?
蔣欣泉教授:這要視患者的口腔情況而定,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適合個體的修複方案可能只有有限的幾種。尤其是口腔內存在牙體缺損、牙列缺損並存的複雜情況時,患者應該到正規的口腔醫院進行檢查及個體化修複方案的制訂。有經驗的醫生會為患者制訂可行的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各有優缺點,患者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經濟情況及時間安排與醫生進行討論,在其中選取最合適的方案。
晨報記者:現在口腔醫學發展十分迅速,有各種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持,選擇頂尖的技術及高價位的診療方式是否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蔣欣泉教授:修複方式並不一定越貴越好,每種修復技術都有其適應證及禁忌證。例如咬合非常緊,咬合力很大的患者,使用價格相對低廉,強度較高的金屬修復材料也不錯。糖尿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未經控制的患者不宜接受種植修復。植牙區域骨量嚴重不足或周圍神經、血管易受損傷的患者種植修復的風險也比較大。對活動修復來說基託是選用金屬好還是選用樹脂好是很多老年患者關心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價格較高的金屬基託因其強度高、厚度薄而略勝一籌。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金屬基託,對於有些患者,如牙槽骨萎縮嚴重的患者來說,金屬基託由於造成壓痛不便修改,所以未必是最佳的選擇。另外,對於需要臨時過渡修復的患者而言,可選用樹脂基託降低消費成本。
晨報記者:請您談談口腔修復的目前的發展趨勢?
蔣欣泉教授:隨著科技的進步,無論是納米技術、雷射技術及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還是全瓷材料、人工牙種植體的出現,都促進了口腔修復的發展。口腔先進技術與材料的進步以及循證醫學指導口腔修復的理念,改變了口腔修復醫學的傳統觀念與治療方式,大大提升了修復體的質量與精度,改善了患者的就診體驗,縮短了診療時間,從而獲得更加滿意的治療效果。
比如微創修復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選擇,其中漂白治療為牙色不佳的患者提供了無創美白手段,超薄瓷貼面可以少磨牙乃至不磨牙,為患者提供美觀與功能俱佳的修復體,同時保護了患者自身的牙體組織;由口腔修復醫生制訂方案,以恢復美觀和功能完美統一的修復主導型種植治療理念,逐漸在口腔種植醫學推廣,並得到患者的認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與計算機輔助製作(CAM)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包括對於口腔內軟硬組織數位化信息的採集、重建,修復體的軟體設計,以及最終的自動化製作,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診療模式,將為患者提供更為便捷和高效的醫療服務;而再生醫學將幫助人類實現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失組織,治癒口腔疾病的夢想。
晨報記者:剛剛有提到再生醫學與口腔修復的結合,能否再詳細介紹下?
蔣欣泉教授:再生醫學利用先進材料、幹細胞及有助於促進組織修復的因子,可望獲得缺損組織生理性的再生,如頜面部的頜骨、牙齒等。21世紀是再生醫學的時代,我們的研究目標就是希望將再生醫學與口腔修復結合,來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雖然現在離臨床的應用還有距離,但再生醫學與口腔修復的結合在醫者的教科書上已有所提及,國際學者公認這個研究是新的發展方向,能用「真」的組織去替代「假」的修復體,其未來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將為口腔修復臨床治療開闢一條嶄新之路。
【專家名片】
蔣欣泉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擅長牙體/牙列缺損、缺失的修復治療。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國際口腔醫師學院(ICD)Fellow、亞洲口腔修復學醫師學會(AAP)地區代表,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IJOS 等10家國內外專業雜誌編委。近5年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發表SCI論文56篇,並受邀國際口腔修復權威雜誌「InterJofProthodont」發表特邀述評。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衛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晨報記者 崔穎 趙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