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趁著地攤經濟的熱度,義烏市場更加「火」起來,「小商品城」股票從6月1日起,接連拉出了四個漲停;義烏市場的小商品也迎來採購熱。
草根青年來義從「擺地攤」開始創業
從一根網線到一臺手機就可以開始創業,義烏濃厚的電商氛圍、優越的營商環境、貨源物流優勢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草根創業者前來。憑藉義烏的貨源優勢,有的開啟直播創業方式,有的則選擇從擺地攤開始。
位於義烏稠城街道的三挺路夜市,自全面復市的第一周,人流量就已累計達到20萬人次。別看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夜市,這裡是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年輕創業者夢想開始的地方。
2016年,20出頭的張曉東從杭州老家隻身一人來到義烏。聽身邊朋友說義烏的三挺路夜市生意很好,再加上義烏有個非常大的國際商貿城,進貨很方便。「沒有經濟實力,擺地攤是成本較低的創業途徑。」張曉東向身邊朋友湊了6萬元,用4萬元在三挺路夜市上租了4個平方大小的攤位,開始賣皮具。就這樣,張曉東每天下午3點半準時到三挺路的夜市上搭攤位擺放產品,生意一直做到12點多才收攤,白天則到義烏國際商貿城補貨。「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好幾千塊。」張曉東說,幾年下來,老客也越來越多,有時候他還接到不少外貿訂單。就這樣,張曉東專注做皮具用品,產品更新越來越快,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他在三挺路夜市上的攤位從原來的4平方米擴大到了十幾平方米。這也給他未來創業打下了基礎。
今年年初,張曉東在篁園服裝市場租了一家門店,張曉東白天在篁園市場,晚上到三挺路夜市擺地攤。說起夢想,他說以後想在國際商貿城開店,把皮具生意做大做強。
除了張曉東之外,三挺路夜市上還有很多年輕創業者。「擺地攤也是個老闆。」在三挺路夜市做服裝生意的年輕小夥姜文斌說,感謝義烏有這麼好的創業環境,他未來目標是希望能夠有自己獨立服裝,自己設計產品,把服裝生意走向國際市場。如今在義烏小有名氣的網紅主播閆博,曾經也是從夜市擺攤起家,他通過直播平臺,全程記錄自己擺攤賣貨過程。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快手小夥伴問他,「這個東西你是怎麼賣出去的?」他開始和一些粉絲分享了他的銷售經驗、故事和銷售技巧。直播了一段時間後,閆博就創造了一個月賣了35萬件羊毛衫的記錄。
「地攤經濟」火熱 助推義烏市場經濟
網紅泡泡機、摺疊多功能電風扇、小雛菊漁夫帽……這些受市民青睞的網紅產品,從電商平臺到地攤隨處可見。國際商貿城市場經營戶也趁著網紅產品的熱度,加快生產和更新力度。「以前我們主要做外貿市場的,受疫情影響,國外訂單大大減少。」從事玩具行業的市場經營戶吳先生說道:「幸運的是,今年及時轉向內銷市場,像泡泡機這一類的玩具在國內銷量非常可觀。」最近,政府鼓勵大家發展「地攤經濟」,很多在夜市擺地攤的採購商頻繁來採購,返單率很高。
在國際商貿城從事百貨行業的經營戶鄭夕江對此感同身受。他說,最近一個月,來自江西和安徽的地攤新客戶明顯增多,以採購日用百貨和玩具為主。其中,江西的李先生就是今年4月認識的新客戶。初次採購的時候,李先生顯得經驗不足,組貨品類涵蓋了店鋪三分之二的產品,金額也不多,顯然是受政策吸引開始嘗試擺地攤。誰知十天不到,李先生便開始返單,金額開始成倍上漲,貨品也聚焦向夏季暢銷的菜罩、蚊香盤等產品。鄭夕江說,像李先生這樣的新客戶還很多。
趁著「地攤經濟」的熱度,義烏的小商品城也在這輪資本行情中大幅上漲。從6月1日開始,小商品城的股價已經連續拉出三個漲停板,成為二級市場「地攤經濟」概念的一大龍頭,區間漲幅高達31.4%。義烏一家私募公司相關負責人分析,小商品城廣受市場資金追捧的邏輯十分直白,擺地攤大多的貨都來自義烏,國際小商品城有著天然的商品供應優勢和地域優勢。
(原標題《「地攤經濟」激發活力添商機 義烏「夜經濟」亮出新精彩》,原作者駱紅婷。編輯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