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將於12月14至18日,推出中國書畫特設拍賣,當中不乏多個重要私人珍藏,合共180件書畫更將全部以無底價的形式呈現,同好者萬勿錯過。
天民樓舊藏
葛士翹先生(1911-1992),為天民樓第一代主人,曾擔任著名收藏家協會敏求精舍的主席。今季將呈現其所藏多年之佳作,包括出版於《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的溥儒《秋山斜照》,及黃胄六十年代表現少數民族風貌的《豐收圖》。
溥儒 (1896-1963)
秋山斜照
橫批設色紙本
39.5 x 124.5 cm
無底價
出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第142-143頁,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年版。
《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 中英文版 》記載了此幅《秋山斜照》為溥氏悉心雕琢。溥氏作畫,以北宗為體格,兼採南宗秀潤筆墨,為清末民國年間北宗山水領袖。此畫所描繪的是秋季的北京西山,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條支阜,古稱「太行山之首」,又稱小清涼山。它宛如騰蛟起蟒,從西方遙遙拱衛著北京城。因此,古人稱之為「神京右臂」。
根據溥儒年表記載:「1922年夏,民國十一年(壬戌),27歲的溥儒抵青島為其嫡母60歲祝壽。即回京後,於西山戒臺寺隱居,謝絕交遊,潛心讀書,自號西山逸士,他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書畫之上。」1924年溥儒遷回恭王府的萃錦園居住,涉足於社會之中,開始與張大千等著名畫家往來。兩年後,他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了首次書畫展覽,因作品豐富、題材廣泛而聲名大噪,獲評「出手驚人,儼然馬夏」。由此推知,此作創作於二十年代。溥心畬的一生也是在紛亂的歷史中漂泊流離,但是他始終保持了一份嚮往山林的隱逸之心,並以此作為亂世之中特有的精神排遣,也是他心靈歇息的處所。正是這種感受使得他的作品和一般的盲目復古之作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尤為顯得感人。
在《秋山斜照》此幅作品中,畫面中近景的山石和樹木由解索皴和雨點皴寫成,再染以淺靛藍和赭石;中景繪有一片雲霧籠罩的崖面,左上方繪有一片青松和一片紅頂屋舍,右下方繪有戒臺寺一片寺院群落,極富有原任韻致;後面仍是青山伴依;色彩上運用了靛藍和赭石的漸變。構圖雖然注意拉開了空間中的三個層次,但不像宋元山水那樣給人自足的感覺,而是由明顯的截取感,使人們似乎同時望見了條幅之外層迭的群山。這種切割的感覺是畫家精心提煉的結果,也是畫面精到之處。所謂的「寧靜以致遠」就是描繪的這樣一種感受。然而「文章千古事,得是寸心知」,從畫幅中深穩健的風格與清雅淡逸的意境之間的交織中,我們終能體會到畫家曠闊深遠的情懷。
黃冑 (1925-1997)
豐收圖
立軸設色紙本
1964年作
90.5 x 48 cm
無底價
收錄於:《人民藝術家黃冑專輯》
《人民藝術家黃冑專輯》;裡曾說:「黃胄是20世紀美術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對中國畫的發展來說影響了一兩代人,甚至還會影響以後更多的人。他創作出來的作品很多都是他情之所至,把情感完全注入進去以後,隨意揮灑,一氣呵成,這符合中國畫的創作規律,從這一點來說黃胄的藝術實踐向我們再次昭示了藝術的源泉在於生活這個道理。」確實如此,黃胄自幼喜愛畫畫,但當時家境貧寒也未能進過專門的藝術院校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主要靠自己刻苦勤奮。七八歲時即見出繪畫天才的黃胄,十幾歲便完成了大量的寫生實踐,21歲的黃泛區寫生已見氣象,24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深入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部隊採訪,創作了大量的速寫、漫畫、連環畫、宣傳畫,26歲時便得到徐悲鴻先生的誇讚,允為「前途未可限量」。
此幅《豐收圖》正是描繪了一維族少女收拿一束花,頭上頂著裝滿的葡萄框,豐收的喜悅之情溢滿臉上,表現了少數民族歡慶豐收、滿載而歸的場景。黃胄獨創性地將速寫融入中國畫,開啟了全新的人物畫筆墨範式,拓展了中國畫藝術語言。藝術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足跡遍布祖國邊疆、海島、高原、牧區。在《豐收圖》一畫中,黃胄運用速寫技法表現人物,生動形象地抓住維族姑娘的特徵,注重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細微動作,以使得整體效果生動,用筆線條流暢而有力,風格奔放而雋永,生活氣息濃鬱。黃胄的繪畫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傳統,也造就了黃胄先生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胄創作此畫,抒寫自己對新氣象、新生活的讚美。其筆墨酣暢淋漓、絲絲入扣,在表現人物的神情、動作等方面有鬼斧神工之妙。黃胄的繪畫創作,立足於當代、立足於傳統、立足於生活,他所追求的不僅是精神的宏大,而且也追尋質樸和豐厚的人生底蘊。從黃胄先生的繪畫中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中國水墨文化的精深博大,可以看到現實生活給畫家注入充沛的活力,可以感受到他們繪畫品質中充滿著厚重的中國元素和時代精神。黃胄的藝術作品蘊涵著經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此幅為天民樓舊藏,是為不可多得的黃胄佳作。
瀨戶壽太郎舊藏
瀨戶壽太郎為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常任顧問、理學博士。改革開放初年,曾多次來往中國,為推動中日貿易做出了重要貢獻。瀨戶先生雅好書畫,與多位中國書畫家友善,所藏多有範曾題盒。此幅《墨荷》為張大千壯歲之作,筆力雄強,精神彌滿。
張大千 (1899-1983)
墨荷
立軸 水墨紙本
1934年作
範曾(b.1938)題畫盒:張爰大千神品上上。蓮塘圖。丁卯(1987年)十翼抱衝齋主範曾。鈐印:十翼
107 x 46.5 cm
無底價
此幅《墨荷》為張大千壯年之作,幾片闊大的濃墨荷葉鋪展於前,兩、三隻枝荷花搖曳生姿、所繪荷花有的已經綻放,有的含苞待放,清麗絕塵,其後舒展的葉片層層迭迭,借墨色與物象的錯落,營造出畫面的空間感。荷葉粗筆大寫,豪放恣意,不拘於形,而將舒捲柔勁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濃淡水墨雜以勁道的線條,形成水墨交融的效果。花瓣復勾,濃墨點染,淡墨與濃墨交相輝映,風神卓然。此作氣勢縱放,筆力老辣,運墨嫻熟自如,乃壯年之豪筆。此作為日本瀨戶壽太郎先生之舊藏。瀨戶壽太郎為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常任顧問、理學博士。改革開放初年,曾多次來往中國,為推動中日貿易做出了重要貢獻。瀨戶先生雅好書畫,與多位中國書畫家友善,1987 年範曾旅日,曾有《遊北海道感懷題贈瀨戶壽太郎畫》一詩,可證交遊。故此作有範曾題盒。
丹翰樓藏珍
「丹翰樓」主人長居印度尼西亞,繁忙商務、熱心慈善之餘,雅好書畫,其收藏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購自廣州文物商店,大多保留當時入藏時的原始標籤,經過近半個世紀擷英取華,形成極具規模的收藏體系。此次釋出的包括任頤、居亷、居巢等佳作,來源可靠,品相完備,愛此丹青一道者萬勿錯過。
任頤 (1840-1895)
孔雀、竹枝鷓鴣
鏡心 設色紙本
18 x 52.5 cm(每幅)
無底價
任預 (1853-1901)、陳半丁題 (1876-1970)
前人詩意冊
冊頁(十二開) 設色紙本
來源:現藏家購自廣州文物商店(附標籤)
出版:其中(八)、(九)、(十)、(十二)四開頁見《丹翰樓藏畫集》,第67頁,丹翰樓,2007年版。
21 x 30.5 cm(每幅)
無底價
香港重要私人珍藏
本輯得香港資深藏家青睞,將囊括近百幀書畫精良之作,皆經過藏家數十載秘藏,大部分作品搜購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有部分直接得自畫家本人,其中不乏名家精作,值得關注。
關良 (1900-1986)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立軸 設色紙本
1978年作
68 x 45.5 cm
無底價
賴少其 (1915-2000)
寒玉秋聲
立軸 設色紙本
1986年作
68 x 67 cm
無底價
收錄於:《賴少其畫集》
《賴少其畫集》記載了賴少其先生在書法和花卉上傾心於揚州八怪中的金農,這是必然的,因為賴公不追求表面的豪放和蕭疏,在揚州八怪中,金農堪稱怪中之怪。
楊善深
石猴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93年作
133.5 x 32.5 cm
無底價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