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現代著名畫家。
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印痴
1904年,傅抱石出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家。少年時,傅抱石家貧,11歲就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
1921年,傅抱石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範。在第一師範求學期間,他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
最開始的時候,傅抱石首先把用於謀生的刻字轉移到了藝術狀態的篆刻上,一本趙之謙《二金蝶印譜》成了他最初的範本和教科書。他不斷模仿使之習趙印章真偽難辨,連教他刻字的師傅也為之讚嘆。第一師範中的「印痴」成了南昌城裡的知名人物。
為了表達自己對石濤的情有獨鍾,他不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還開始用「抱石齋主人」作為自己的別號。
他用很多的時間去讀史論著作,並開始研究畫史畫論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從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到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他都一一涉獵。1925年,年僅22歲的學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
1926年,傅抱石從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並留校任教於附小。他又開始了《摹印學》的寫作,把自己多年來治印的體會融於其中。
顯然,傅抱石對史論的興趣,為他未來在繪畫上的成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表明了他藝術人生中的一個顯著的特色。
畫痴
一個偶然的機會,傅抱石結識了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徐悲鴻,在他的鼎力推薦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赴日留學的機會。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輪船。
之後,傅抱石入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為師。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從翻譯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繪畫》和《宋代之繪入手》,開始了對中國繪畫史的更為專業和系統的研究。
這一時期,傅抱石抓住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總是,對東晉顧愷之這一個案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時針對日本史學界中某一專家對這個問題的曲解,完成了《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
這一時期,傅抱石在美術史論方面的成就,在許多領域都填補了美術史論研究中的空白,同時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於美術創作,為他形成獨特的畫風奠定了基礎。
在日本留學時,傅抱石專門拜訪了因「四一二」政變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
傅抱石在史論研究中經常向郭沫若請教,在繪畫創作上也不時得到郭沫若的批評,而郭沫若也在這種交往中不斷地發現傅抱石的藝術天分和才華,每見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為之題詠,並為傅抱石在日本的首次畫展題寫了展名,給予了極大的鼓勵。
可以說郭沫若廣博的學識和在日本的影響,為傅抱石在日本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南北有二石
這種亦師亦友的深厚友情又一直延續到抗戰,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傅抱石的個人畫集《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為之作序,並在序中提出了「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郭沫若還手書「南石齋」贈予傅抱石。而這本畫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國畫壇上奠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地位。
1936年暑假之後,應徐悲鴻之聘,傅抱石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
正值抗戰期間,傅抱石的畫作日益精湛,創作了《屈子行吟圖》、《麗人行》等一系列名作。
這些畫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而矜持恬靜。他繼承宋畫的宏偉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暢寫冊水之神情。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新山水畫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峰,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痛使他竟夜難寐,飲食不安。10月,浙江有關方面安排他全家到杭州休養。然而在杭州的半年時間內,傅抱石並沒有停止創作,從後來出版的《浙江寫生集》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勤奮。
1963年,他專程赴井岡山、瑞金,革命聖土之行雖然時間短暫,但《井岡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現,才讓人們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義。
這一時期,傅抱石又集中創作了《冬雲》、《詠梅》、《登廬山》等一系列毛澤東的詩意畫。與50年代相比,這些毛澤東詩意畫已經失去了那種早期樸素的情感,一種裝飾化的傾向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但是傅抱石在時代的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間斷地創作,使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在新山水畫中獲得了特殊的地位,新山水畫也因毛澤東詩意畫的表現而在國畫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視和廣泛的影響。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在家中辭世,享年61歲。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畫家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丁酉年雞年記於華東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海浦東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