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千萬記住,聰明精明不可外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元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這人很有意思!自己一部五千言的巨著,經常把要緊的話先漏了一些,就如武俠小說一樣,露一手,點到為止,又趕快收回去了。五十五章正講到要緊的地方,他話鋒一轉,在這章裡自己又批評起自己來了。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高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話的。本來不說而又說的人,才是笨蛋,他自己罵了自己。唐代的詩人白居易,作過一首詩:
言者不如智者默
此語我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
如何自著五千文
「言者不如智者默」,愛說話的人,宣揚文化,講經說道,都是笨蛋,同我們一樣。言者已經是沒有真智慧,真的智者,則緘默不言。「此語我聞於老君」,這話是老子自己講的嘛!我也是那麼聽來的。「若道老君是智者」,如果說老子本身真有智慧,「如何自著五千文」,他為什麼又寫了這本五千字的書呢?他到底是智人還是笨人?這是白居易對他的幽默表達。
現在也不管老子是智或笨,他仁慈地告訴我們修養的方法,「塞其兌」,「兌」是卦名,兌卦代表了嘴巴,上面有缺口的。老子說修道的人第一要不多說話,要含默不言。關於說話的道理,根據歷史的記載,很多成功的人物,多為「沉默寡言」型。但是沉默寡言的人,不是完全不說話,而是少話;一說話就是中心點,很扼要又中肯,這是成功人物的一個特點。至於修道的人,多半完全不說話;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修養的方法,要「塞其兌」,就是不說話。
「閉其門」,把眼睛、耳朵,凡是張開的都收攏起來。「挫其銳,解其分」,有些版本中的這個「分」字,寫成為紛擾的「紛」。
「挫其銳」,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銳的地方磨鍊成平和。比如有些青年人到長者那裡談道,既然是為道而往,應該說是未曾聞道,而他表示自己對於佛道已經有領悟了。他固然也非常聰明,可是他就犯了一個大忌,就是太尖銳了,聰明也是假聰明!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就是達到「挫其銳」的程度,把尖銳的聰明稜角都磨下去了。「解其分」,這是指心裡的妄念,要把分別妄想除掉。
「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來;「同其塵」,處世之道,不要顯露特別之處,和平常人一樣,很平凡,「是謂元同」,這才是修道人的榜樣。「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須要和光同塵。這一節和第五十五章都解釋了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道理。這一章主要的說明,不只是修道的經驗,也是做人處世的道理。
我們中國文化有個好處,也有個壞處,好處是幾千年來,教導後代的,都是叫我們少說話。「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是中國的古訓名言。尤其夏天亂吃東西,都是從嘴巴吃進來的,這是「病從口入」。至於「禍從口出」,就是由講話產生的麻煩。這個道理,看起來是要培養最高尚的修養;但是在另一方面看,也養成了一個不關心別人的民族性,不管人家的閒事,不大肯幫忙別人。儘管講仁義之道,在「禍從口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教訓下,卻缺乏慈悲心、同情心。
我們的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我們的民族雖然沒有講個人自由,可是那種自私的心態,比別的民族的個人主義還更厲害。這也就是這個教育修養所產生的流弊。老子在這一節裡,告訴我們處世的道理,就是向這個路上走,儘量地不說話,為人處世,要把自己的聰明磨掉。尤其是青年人,聰明不要外露,再把思想上的紛雜去掉,最後和光同塵。
那麼什麼是做人最高的藝術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壞,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塵」,平安地過一生,最為幸福。他說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誰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個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處,有這樣修養的人,想要特別親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遠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沒有特別地蒙利,也沒有特別受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換句話說,沒有親疏,沒有利害,沒有得失貴賤,永遠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為天下貴」。所以修道人的作為,永遠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驕傲也沒有自卑,沒有了不起,起不了,永遠是中和之道。
《老子他說》
郄雍失蹤了,被壞人殺了,晉侯聽了非常驚恐,立刻把趙文子找來,告訴他這一件事。「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真給你說準了,郄雍會看相,你大概會算命,怎麼把他算得那麼準!郄雍是死了,「然取盜何方」,這個社會那麼亂,應該怎麼辦啊?有什麼方法?
「文子曰」,這個趙文子講,「周諺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國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傳下來的話,「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這一句話我們注意啊!經常在書上看到,它是出在這個地方,這是兩句名言,尤其是一個做領導的人,當然非要精明不可,但是精明要有個限度,而且精明更不能外露,這是中國做人做事的名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眼睛太好了,河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這個人會犯兇事,再不然將來眼睛會瞎。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譬如我們在儒家的書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帶顏回一班同學到魯國的東門去看泰山,好像開同樂會一樣。孔子看魯國的東門時,就問這一班同學,東門有一條白練,像白布一樣在走動,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等於孔子測驗大家,你們看不看得見啊?結果大家都戴近視眼鏡了,看不見。孔子說你們視力太差了,連我老頭子都看見魯國東門有一條白練在走。顏回在旁邊說,老師啊!不是一條白練,是一個穿白衣服的人騎在白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聽很驚訝,看顏淵一眼,愣了半天不說話,搖搖頭。拿我們現在醫學來講,顏回讀書用心太過,把精神外露了,所以四十來歲就走了。這是以道家的觀點,從生理學上來講保養精神的道理。
這也是講做人的道理,覺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裡頭聰明難,糊塗亦難啊!由聰明轉到糊塗是更難!所以精明得太過分了,什麼小事都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就是不吉利。這一句話,我們為人處世千萬記住,隨時可以用到。有時候在處理一件麻煩事時,你只要想到這個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業,自己人生也減少了很多麻煩。
「智料隱匿者有殃」,一個人的智慧很高,很聰明,別人家的隱私雖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斷就知道。這並不是好事,會有禍害的,這一種禍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了。
這兩句是名言,我們現在只是照文字的講法,而真正運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過注意!也有用反了的,為了這兩句話,守住原則不知變通,你絕對變成一個大糊塗蛋,那必然註定失敗。所以,運用之妙,還是在於智慧,這是第一點。他這兩句話也就解釋郄雍之所以被殺了,就因為犯了這兩句話的毛病,精明太露,福德、福報就差了。
《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