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任期即將「到站」,歐巴馬也開始啟程踏上卸任前的外交「告別之旅」,首站選在了沙烏地阿拉伯,這一訪問也是沿襲了美國總統卸任前謀求政治遺產的傳統。隨後歐巴馬與巴林、科威特、卡達等由沙特主導的海灣國家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舉行峰會。
令人尷尬的是,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以色列的當家人卻選擇在這個時候飛往俄羅斯。這被外界解讀為歐巴馬又一次被內塔尼亞胡「打臉」。
而歐巴馬對沙特的訪問,也被外界解讀為「氣氛詭異」,歐巴馬抵達利雅得時,沙特都沒有進行電視直播,沙特國王薩勒曼也沒有親自到機場迎接。隨著八年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站在局勢動蕩的中東土地上,滿心都是「亞太再平衡」的歐巴馬想必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2011年5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老傳統,新問題
此番歐巴馬訪問海灣國家,延續了上一任布希總統的外交傳統。在布希總統任期即將「到站」的2008年,布希也是在短短四個月內連續兩次訪問沙特,而沙特時任國王阿卜杜拉也訪問了美國。在短短四個月內連續兩次訪問同一個國家,這在美國外交中極其少見,也彰顯出布希對於沙特和整個中東地區局勢的重視程度,畢竟對於布希來說,其外交政策最大的爭議點就在於其中東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政策。
2008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布希和沙特王子薩爾曼參觀穆拉巴宮殿和歷史博物館,彼時美國和沙特關係還處於蜜月期
如果我們再回想歐巴馬在2009年剛剛即任總統之後,其外交上第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在中東。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反恐優先」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中東和平進程」邊緣化之間的惡性互動,構成了布希政府中東政策的沉重遺產。因此,建立和維持和平與反恐之間的兼容、平衡關係成為歐巴馬政府面臨的嚴峻考驗。
在宏觀戰略層面,其關鍵在於美國能否重塑中東的地區戰略環境。在當時的中東說來,歐巴馬政府需要對美國的反恐戰略進行全面調整,確保伊拉克局勢不會再度惡化,加強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同時避免陷入新的戰爭泥潭。此外,伊朗核問題成為美國在中東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只有妥善解決伊朗問題,才能配合中東和平進程與反恐戰略,實現反恐與和平的兼容。
所以當一上任,歐巴馬總統的外事訪問就直奔埃及,在埃及開羅大學發表演講,宣布將揭開美國與穆斯林世界關係「新開端」,同時勾勒出美新政府的中東政策雛形。與其前任布希總統在中東政策上的濃厚意識形態色彩相比,歐巴馬中東政策則呈現出現實主義傾向,強調接觸與合作,以修復美在中東地區的形象為目標。這也就決定了歐巴馬政府將會在中東問題上採取一系列「軟」措施,而不再是「硬措施」來維繫美國和中東國家的關係。所以當時有學者將歐巴馬的中東政策與其前任布希總統相對應,稱之為「新中東政策」。
「新中東政策」將目標主要集中於恢復與伊斯蘭國家的交往,通過改善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重塑中東地區的戰略環境,為美國更大的獲取利益提供便利。「新中東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以對話和接觸為主要手段維持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逐步從伊拉克撤軍,與伊朗積極對話,修復與伊斯蘭的關係。通過這些內容逐步重塑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和形象。從總體上來看,歐巴馬中東政策的設想,是強調接觸和對話,從而協調美國和中東的關係。從具體層面來看,歐巴馬政府積極修補,調整與土耳其、沙特等傳統盟友和埃及的關係,加大推進巴以和談進程等等。
但是歐巴馬推動的「新中東政策」卻並不逢時,很快席捲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開始了,一系列政治變動使得阿拉伯以及中東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景觀,原先能夠在各個大國之間決定的政治事件,在2011年之後更多的融入了宗教、教派、民族、種族甚至部落和家族的色彩,而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因素如「民主化」「伊斯蘭化」乃至「新奧斯曼主義」等也不斷湧現,讓整個中東陷入到了更加複雜的博弈之中。
在各種力量的複雜博弈背景下,美國在歐巴馬政府的指導下卻選擇了「置身事外」。歐巴馬的這種態度曾經在其接受《大西洋》月刊中表露無遺:「對想把美國拉進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毫無關係的宗派紛爭中的無票搭車行為,感到非常厭煩。」
美國的巨變與中東政策調整
歐巴馬的表態,其實代表了美國國家利益在中東的一種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源自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中東傳統上對於美國的「能源供給者」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美國國內頁巖開採的成熟,美國國內能源供給已經不再仰仗中東國家。自從幾十年前因陷入到中東地區糾紛而無法自拔後,美國為避免類似危險境遇,便開始考慮能源獨立,發展頁巖氣被當成重要的突破路徑之一。經過多年努力,美國的頁巖終於實現了技術和產業上的巨大突破。
未來十年內,隨著美國國內頁巖油氣的革命,美國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12年國際能源署曾經預計,美國將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並在10年後實現能源自主。國際能源署的專家曾經預測,「到2015年,美國將大幅度超越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到2017年,美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而今年2月份,美國甚至已經直接向巴西出口液化天然氣,這不僅將使美國在未來數年內成為天然氣淨出口國,還直接影響到拉美乃至全球能源市場格局,衝擊世界經濟秩序。而與之相應,包括中國、印度、韓國等在內的亞洲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卻更加依賴中東地區能源供給,這也就是為什麼歐巴馬會在接受採訪時抨擊中國在「搭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