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歐巴馬和中東說再見,卻被頻頻打臉

2020-12-17 觀察者網

隨著任期即將「到站」,歐巴馬也開始啟程踏上卸任前的外交「告別之旅」,首站選在了沙烏地阿拉伯,這一訪問也是沿襲了美國總統卸任前謀求政治遺產的傳統。隨後歐巴馬與巴林、科威特、卡達等由沙特主導的海灣國家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舉行峰會。

令人尷尬的是,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以色列的當家人卻選擇在這個時候飛往俄羅斯。這被外界解讀為歐巴馬又一次被內塔尼亞胡「打臉」。

而歐巴馬對沙特的訪問,也被外界解讀為「氣氛詭異」,歐巴馬抵達利雅得時,沙特都沒有進行電視直播,沙特國王薩勒曼也沒有親自到機場迎接。隨著八年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站在局勢動蕩的中東土地上,滿心都是「亞太再平衡」的歐巴馬想必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2011年5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老傳統,新問題

此番歐巴馬訪問海灣國家,延續了上一任布希總統的外交傳統。在布希總統任期即將「到站」的2008年,布希也是在短短四個月內連續兩次訪問沙特,而沙特時任國王阿卜杜拉也訪問了美國。在短短四個月內連續兩次訪問同一個國家,這在美國外交中極其少見,也彰顯出布希對於沙特和整個中東地區局勢的重視程度,畢竟對於布希來說,其外交政策最大的爭議點就在於其中東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政策。

2008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布希和沙特王子薩爾曼參觀穆拉巴宮殿和歷史博物館,彼時美國和沙特關係還處於蜜月期

如果我們再回想歐巴馬在2009年剛剛即任總統之後,其外交上第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在中東。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反恐優先」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中東和平進程」邊緣化之間的惡性互動,構成了布希政府中東政策的沉重遺產。因此,建立和維持和平與反恐之間的兼容、平衡關係成為歐巴馬政府面臨的嚴峻考驗。

在宏觀戰略層面,其關鍵在於美國能否重塑中東的地區戰略環境。在當時的中東說來,歐巴馬政府需要對美國的反恐戰略進行全面調整,確保伊拉克局勢不會再度惡化,加強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同時避免陷入新的戰爭泥潭。此外,伊朗核問題成為美國在中東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只有妥善解決伊朗問題,才能配合中東和平進程與反恐戰略,實現反恐與和平的兼容。

所以當一上任,歐巴馬總統的外事訪問就直奔埃及,在埃及開羅大學發表演講,宣布將揭開美國與穆斯林世界關係「新開端」,同時勾勒出美新政府的中東政策雛形。與其前任布希總統在中東政策上的濃厚意識形態色彩相比,歐巴馬中東政策則呈現出現實主義傾向,強調接觸與合作,以修復美在中東地區的形象為目標。這也就決定了歐巴馬政府將會在中東問題上採取一系列「軟」措施,而不再是「硬措施」來維繫美國和中東國家的關係。所以當時有學者將歐巴馬的中東政策與其前任布希總統相對應,稱之為「新中東政策」。

「新中東政策」將目標主要集中於恢復與伊斯蘭國家的交往,通過改善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重塑中東地區的戰略環境,為美國更大的獲取利益提供便利。「新中東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以對話和接觸為主要手段維持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逐步從伊拉克撤軍,與伊朗積極對話,修復與伊斯蘭的關係。通過這些內容逐步重塑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和形象。從總體上來看,歐巴馬中東政策的設想,是強調接觸和對話,從而協調美國和中東的關係。從具體層面來看,歐巴馬政府積極修補,調整與土耳其、沙特等傳統盟友和埃及的關係,加大推進巴以和談進程等等。

但是歐巴馬推動的「新中東政策」卻並不逢時,很快席捲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開始了,一系列政治變動使得阿拉伯以及中東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景觀,原先能夠在各個大國之間決定的政治事件,在2011年之後更多的融入了宗教、教派、民族、種族甚至部落和家族的色彩,而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因素如「民主化」「伊斯蘭化」乃至「新奧斯曼主義」等也不斷湧現,讓整個中東陷入到了更加複雜的博弈之中。

在各種力量的複雜博弈背景下,美國在歐巴馬政府的指導下卻選擇了「置身事外」。歐巴馬的這種態度曾經在其接受《大西洋》月刊中表露無遺:「對想把美國拉進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毫無關係的宗派紛爭中的無票搭車行為,感到非常厭煩。」

美國的巨變與中東政策調整

歐巴馬的表態,其實代表了美國國家利益在中東的一種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源自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中東傳統上對於美國的「能源供給者」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美國國內頁巖開採的成熟,美國國內能源供給已經不再仰仗中東國家。自從幾十年前因陷入到中東地區糾紛而無法自拔後,美國為避免類似危險境遇,便開始考慮能源獨立,發展頁巖氣被當成重要的突破路徑之一。經過多年努力,美國的頁巖終於實現了技術和產業上的巨大突破。

未來十年內,隨著美國國內頁巖油氣的革命,美國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12年國際能源署曾經預計,美國將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並在10年後實現能源自主。國際能源署的專家曾經預測,「到2015年,美國將大幅度超越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到2017年,美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而今年2月份,美國甚至已經直接向巴西出口液化天然氣,這不僅將使美國在未來數年內成為天然氣淨出口國,還直接影響到拉美乃至全球能源市場格局,衝擊世界經濟秩序。而與之相應,包括中國、印度、韓國等在內的亞洲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卻更加依賴中東地區能源供給,這也就是為什麼歐巴馬會在接受採訪時抨擊中國在「搭便車」。

相關焦點

  • 同以色列「握手」後又塑造「反伊同盟」,美國在中東的如意算盤能打...
    巴林和阿聯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的籤字儀式,變成川普在美國白宮門口的一場「政治秀」。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川普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對中東問題頻頻發力,還舉行「中東和平峰會」,邀請多個阿拉伯國家參加,為競選不斷添磚加瓦。
  • 歐巴馬希拉蕊輪番出招,白宮這回或遇到難題了
    在這種背景下,美民主黨展開了一場為期4天的代表大會,拜登、歐巴馬、希拉蕊等一眾政要,輪流「登臺」抨擊川普,為拜登參選提供助力,令白宮頭疼不已。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正當白宮忙著應對愈演愈烈的疫情、尚未平息的混亂,以及民主黨輪番攻勢的關鍵時刻,接連5個壞消息傳來了。
  • 俄美領導人會晤:普京微笑舉杯 歐巴馬僵硬對視
    圖/CFP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借出席聯合國會議之機舉行會晤,這是兩人兩年多來首次長時間面談。除會談內容,他們碰面時的表情、肢體語言也受到外界關注。普京歐巴馬板著臉握手敘利亞內戰和烏克蘭危機把俄美關係拋入冷戰後冰點。普京與歐巴馬上一次會面是去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兩人簡短交流。
  • 盤點2015大國博弈:中東成為風暴眼
    土耳其、沙特等中東重要國家在本地區的軍事、外交動作頻頻,博弈更趨激烈。長達十多年的伊核問題馬拉松式談判在今年終於達成積極成果,為動蕩不已的中東局勢平添了一抹令世人欣慰的亮色,同時也給中東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有分析認為,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中東之亂本身又只是美國力量衰退背景下世界格局從單極化向多極化演變中的一個部分。
  • 美國實現「亞太再平衡」需保持中東相對穩定
    關注中東,不放鬆美國總統和國務卿連番訪中東,世界開始熱議,歐巴馬2.0時代,美國的中東政策會有何改變。《聯合早報》網站文章認為,「與第一任期在埃及發表與穆斯林世界『親善』的言辭不同,歐巴馬首訪中東以『傾聽』為主,但從外交布局來看,歐巴馬有了更加務實與清晰的路線圖。」分析認為,從美國近期的外交行動上來看,歐巴馬的中東路線圖,實際上是一幅「和解路線圖」。4月,克裡訪問土耳其和以色列,敦促土、以兩國儘快恢復正常外交關係。
  • 萬茜在《定義》採訪翻車,被主持人頻頻打臉,人設崩塌
    採訪視頻裡面,主持人提到萬茜曾說自己自尊心很強,萬茜贊同,接著提到好強的問題,萬茜也是表示這是對於自己的評價,可能從小到大都是這個樣子的。到這裡還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接下來主持人問了參加浪姐的原因,她則是回答是來這裡學習唱歌跳舞的,這跟前面說的好像似乎脫離了關係。
  • 恩怨情仇浮上檯面 蘇貞昌談核食頻頻打臉謝長廷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返臺大談「開放日本核食」議題試探風向,卻並未找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商量;而飽受瘦肉精美豬之苦的蘇貞昌也不願為核食埋單,公開打臉謝長廷,頻頻強調「要問謝長廷才知道」、「我們沒急著開放」……蘇謝長久以來的恩怨情仇,再度浮上檯面。
  • 國內著名的中東問題研究機構——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
    2017年7月獲批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 10月13日正式掛牌成立。中國著名中東問題專家、敘利亞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新剛教授 西北大學在中東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學術積澱和深遠的學術影響力敘利亞中心研究員、知名央視評論員、中心秘書長王晉博士 中心依託西北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世界史、中東史及中東學術研究團隊
  • 歐巴馬遭遇「西裝門」歐巴馬的淺色西裝便成了新聞發布會上的重點
    歐巴馬遭遇「西裝門」歐巴馬的淺色西裝便成了新聞發布會上的重點時間:2014-08-30 21:29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歐巴馬遭遇西裝門 美媒稱其穿傻帽西裝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談及俄烏以及打擊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IS)等問題。
  • 同是中東宗教國家,為何沙特是美國盟友,伊朗卻是美國宿敵?
    原創 本星君 讀懂本星球 收錄於話題#中東風雲10個作者▏鑫一元出品▏本星君前不久,伊朗科學家法赫裡扎德慘遭襲擊身亡,在暗殺細節被披露之前,人們紛紛猜測著幕後的主謀。而這其中,美國和沙特被網友們頻頻點名。
  • 執政四年,川普在中東為美國留下了什麼?
    但自從本世紀初小布希深陷伊拉克戰爭的泥潭以來,美國對中東問題的態度逐漸變得模糊,爭議頻頻。 重建中東,還是撤離中東?態度溫和,還是強硬? 這些都需要慎重的考量。 但慎重是一回事,猶豫不決則是另一回事。
  • 再見,歐巴馬!這樣的照片,以後再也拍不到了!
    還有兩個月,歐巴馬就要正式從美國總統的位子上退休走人了。罵了8年之後,不少美國人民現在開始深情地挽留他了!美國大選期間,有人高呼「我們想要歐巴馬」!甚至,不少中國網友也開始感慨歐巴馬和我們逝去的青春了!
  • 歐巴馬和小布希的算盤:打了9年的伊拉克戰爭,到底是贏還是輸?
    後來歐巴馬上臺後,宣布從伊拉克撤軍。至此美軍在伊拉克9年後撤出,那麼美軍究竟是「贏者」還是「敗者」?單純看輸贏太過狹窄,從美國的戰略看伊拉克戰爭,才能看到其真相。消耗二百億,卻得到重要位置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拉姆斯菲爾德新軍事改革下一場戰爭,可以說也是檢驗美軍改革效果的戰爭。美國必須要打,即使不打伊拉克也要打其他國家。
  • 歐巴馬給川普挖了這9個坑
    歐巴馬與川普在白宮會面,商討交接事宜。圖源:路透社【編者按】歐巴馬當前的狀態頗有點像八十分鐘後的國足,留給他(們)的時間都已經不多了。雖然八年任期當中浪費了太多時間,在這所剩不多的最後日子裡,歐巴馬還是想抓住命運的尾巴,「小動作」頻頻,接連通過多項法令,力圖保護自己的執政遺產。
  • 中東面面觀丨2020年兩位重量級人物遭暗殺 伊核協議和美伊關係前景...
    2020年對於伊朗乃至中東而言,充滿了衝突和挑戰。而圍繞衝突的一個關鍵詞——暗殺,更是貫穿了年初和歲末。兩位伊朗重量級人物先後遭暗殺身亡,牽動著整個地區局勢。1月3日,美國無人機發射飛彈,將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前指揮官蘇萊馬尼暗殺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在伊朗德黑蘭省遭槍擊身亡。
  • 美媒刊登伊朗總統祝賀歐巴馬當選信件
    11月6日,伊朗國家通訊社播發了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祝賀歐巴馬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的賀電。新華社/法新    中廣網北京11月7日消息 綜合報導,伊朗總統內賈德6日致信美國當選總統歐巴馬,美國《華盛頓時報》全文刊登。內賈德在這封私人信件中祝賀歐巴馬贏得選舉勝利,同時呼籲美國改變其現行內政和外交政策。
  • 伊朗不戰而勝,美國國會禁止出兵中東,川普成沒牙老虎
    川普曾經對歐巴馬的「預測」如今顯得相當諷刺 事情走到今天的地步並不是毫無預兆的:在2011年,還不是總統的川普就曾經大膽「預測」——為了連任,歐巴馬唯一的方法就是和伊朗開戰
  • 俄羅斯在中東樹立的靠得住大國形象,美國對中東小國背信棄義
    而小國、弱國時常面臨危險和困難,需要大國幫助與保護。大國如何與小國相處?正如老子所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也就是大小國家應彼此尊重,大國更要對小國禮下謙讓,扶危濟困。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支持,算是一個例子。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動蕩之地,安全問題長期沒有解決。
  • 觀察:以耶路撒冷為鑰匙,川普打開中東潘多拉盒
    然而,小布希、柯林頓、歐巴馬……「前任們」都擱置的事,川普上臺一年就給辦了。 女婿就是猶太人 川普舉動為兌現競選承諾? 以色列群體在美國的遊說能力很強,很多猶太人在美國地位都很高。猶太人群在美國社會有很大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對中東政策方面。而身為川普女婿的猶太人庫什納,今年也作為白宮高級顧問兩次訪問巴以,傳達中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