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晁文慶 陽宗原 許妍
在本次發布的《2019年中國電影項目投資白皮書》中,我們繼續對今年中國電影項目的投資策略做了深入研究,通過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數據分析,以及與好萊塢電影市場的對比,我們對2019年的電影項目投資做出如下判斷(文章後為報告全文):
好萊塢大片的創作來源變遷
對比好萊塢電影劇本來源的發展階段,中國目前處於從第二階段(1950-1974)向第三階段(1975-2004)的過渡階段,未來原創劇本佔比將有所提升。戲劇、漫畫、神話故事、電視節目等前幾年國內大受追捧的IP來源在好萊塢第三階段的總體創作來源中的佔比10.7%,大致與出版物/小說的比例相等,到第四階段更是下降至8.5%。
動畫在2015年出現供需指數峰值,之後連續兩年持續下降,市場缺乏佳作;愛情在2014年供需指數曾經高達1.32,之後4年一直低於1,市場亟需優質愛情電影,預計2019年動畫電影、愛情電影如果質量較好,可能成為票房黑馬。
2016-2018年top18國產電影中,共有9部選在非檔期上映,數量佔比16.7%。不同於2016、2017年只有中高成本以上電影在非檔期上映,2018年top18中,有3部中等成本或中小成本影片——《超時空同居》、《無名之輩》、《無問西東》,均選擇在非檔期上映。這表明在大片扎堆檔期,檔期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中小成本影片在上映日期選擇方面更加理性,尤其對於質量較好的中低成本影片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註:具體數據見報告。
從最近幾年中國top50國產電影來看,無論出品還是發行市場的競爭都更加激烈。不同的是,出品市場的競爭激烈體現在部均出品公司數量的增加,而發行市場的競爭激烈體現在部均發行公司數量的減少。
2018年對比2017年,top50國產影片的出品公司總數量基本持平,平均單部影片的出品公司數量(未去重)經過2014-2016年的快速增長,及2017年的休整後,在2018年達到部均11家公司的新高。在總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表明平均單個出品公司同時參與更多項目,各大出品公司對於優質內容的搶奪更加白熱化。
與出品公司總量趨勢不同的是,2018年top50的國產電影發行公司總量有較大下滑,2014-2016年,top50國產電影的發行公司總數量一度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達到峰值331家,2017年數量下降(-4.2%),2018年與2017年基本持平。
與此同時,部均發行公司數量更是連續兩年快速下降(6.6-4.9-3.6),國產影片總體的部均發行公司數量降幅低於top50影片,表明優質內容掌握在更少發行公司手中,發行行業門檻提升,中小發行公司出局。
以下為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