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燚
「音樂欣賞課,當然就是聽音樂啦!」這是很多人都持有的觀念。
然而音樂欣賞課並不只是「聽音樂」。不同階段的音樂欣賞課有不同的音樂欣賞方式,同一階段的音樂欣賞課面對不同教學對象或為了不同教學目標也有不同的音樂欣賞方式。即便是面對同樣的對象為了同樣的目標,同一階段的音樂欣賞課也可以有不同的欣賞方式可供選擇。音樂欣賞是一套組合拳,遠不是只有「聽」一個動作。
比如律動。音樂具有律動,人們在聽音樂時身體輔以律動更能感受到音樂的搖擺、起伏和層次等。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因而開發出音樂的「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來「走動」,根據音樂的旋律、音色、感情、句讀等來做出相應的各種幅度、力度和姿勢的動作。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全面體驗音樂,又能訓練樂感和提高音樂表現力。
比如視唱。音樂課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幫助學生掌握「識譜」這個重要的音樂技能,那麼在音樂欣賞課的時候也要有機融入視唱內容。學生視唱過所要欣賞的音樂作品的樂譜後會對曲式更為熟悉、對樂句更有感觸,也讓音樂欣賞行為更為多樣。音樂素質較好的班級還可以進行多聲部視唱,來培養學生的多聲部觀念、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
比如「指揮」。指揮是樂隊的領袖,需要極高的音樂素養,所以這裡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指揮而更像是音樂遊戲,或者說是另一種律動形式。在播放音樂時,我們可以模仿指揮家的動作來「指揮」這支「虛擬樂隊」,來主動傳達音樂情緒,提示音樂表演,根據音樂做出快慢、強弱等音樂處理等。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前些年廣為宣傳的「指揮家」舟舟當然並不是真正的指揮家,但也告訴我們模仿樂隊指揮表面動作的難度並不大。
比如「音樂表演」。這裡的音樂表演主要是指虛擬的音樂表演,即以誇張的表情和形體來模擬所聽音樂的演奏或演唱的動作,或者根據音樂情緒編排一些戲劇片段加以表演——比如引導學生把《兩隻老虎》《彼得與狼》等作品所蘊含的戲劇內容當眾表演出來。當然,學生能有真實的音樂演奏或演唱行為更好,因為學生在此過程中必須與自己發出的聲音對話,調適這些聲音,賦予這些聲音以靈魂。學生的音樂表演行為(唱、奏、舞等)可以使音樂感受、記憶、理解等發生質的變化,可以使音樂能力更為完善和穩固。
比如塗鴉。在音樂欣賞時,還可以讓學生信手畫出自己所聽音樂的線條、形狀、色彩等。這麼做不僅可以加強對音樂的記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還能開發想像力、溝通視聽感官之間的聯繫。
以上行為都並沒有離開聽,而是以更為豐富的方式來優化聽的效果。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置「閉眼聽」的環節,這時候我們的聽覺會更敏銳、更能感受到音樂的細節和多聲部呈現,頭腦中也更容易湧現出音樂的生動視覺形象。
自然,在音樂欣賞課中還不能缺少導賞。為了達到更好的欣賞效果,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教育素養,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分析音樂、講解作品的形式表達和精神涵義,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
總之,音樂欣賞課並不是簡單的「聽音樂」,對於教師來說更不是粗暴的「放音樂」,而是有門檻、有方法、有竅門的高級活動。它並不是下意識的聽,而是積極的聽;不是漫無邊際的聽,而是有設計的聽;不是單一行動的聽,而是豐富行動的聽。
最重要的是,音樂欣賞課和其他課程一樣要變「課程中心」為「學生發展中心」,啟發學生交替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欣賞活動來避免注意力和音樂知覺陷入遲鈍。音樂欣賞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通過音樂來感受幸福的能力,為了這個目的,音樂欣賞課則必須變教材導向為效果導向,必須變照本宣科為更具創意的欣賞行為,必須變純粹的「聽」為豐富的「教-學」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把音樂理論或技能要素引入音樂欣賞課時,不應阻礙學生(尤其是兒童和小學生)對音樂的激情反應,而要發展他們對音樂的綜合知覺以及他們對音樂印象的綜合反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