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課是一套組合拳,遠不只是「聽」| 爭鳴

2020-07-28 音樂周報
音樂欣賞課是一套組合拳,遠不只是「聽」| 爭鳴

文 | 張燚

「音樂欣賞課,當然就是聽音樂啦!」這是很多人都持有的觀念。

然而音樂欣賞課並不只是「聽音樂」。不同階段的音樂欣賞課有不同的音樂欣賞方式,同一階段的音樂欣賞課面對不同教學對象或為了不同教學目標也有不同的音樂欣賞方式。即便是面對同樣的對象為了同樣的目標,同一階段的音樂欣賞課也可以有不同的欣賞方式可供選擇。音樂欣賞是一套組合拳,遠不是只有「聽」一個動作。

比如律動。音樂具有律動,人們在聽音樂時身體輔以律動更能感受到音樂的搖擺、起伏和層次等。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因而開發出音樂的「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來「走動」,根據音樂的旋律、音色、感情、句讀等來做出相應的各種幅度、力度和姿勢的動作。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全面體驗音樂,又能訓練樂感和提高音樂表現力。

比如視唱。音樂課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幫助學生掌握「識譜」這個重要的音樂技能,那麼在音樂欣賞課的時候也要有機融入視唱內容。學生視唱過所要欣賞的音樂作品的樂譜後會對曲式更為熟悉、對樂句更有感觸,也讓音樂欣賞行為更為多樣。音樂素質較好的班級還可以進行多聲部視唱,來培養學生的多聲部觀念、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

比如「指揮」。指揮是樂隊的領袖,需要極高的音樂素養,所以這裡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指揮而更像是音樂遊戲,或者說是另一種律動形式。在播放音樂時,我們可以模仿指揮家的動作來「指揮」這支「虛擬樂隊」,來主動傳達音樂情緒,提示音樂表演,根據音樂做出快慢、強弱等音樂處理等。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前些年廣為宣傳的「指揮家」舟舟當然並不是真正的指揮家,但也告訴我們模仿樂隊指揮表面動作的難度並不大。

比如「音樂表演」。這裡的音樂表演主要是指虛擬的音樂表演,即以誇張的表情和形體來模擬所聽音樂的演奏或演唱的動作,或者根據音樂情緒編排一些戲劇片段加以表演——比如引導學生把《兩隻老虎》《彼得與狼》等作品所蘊含的戲劇內容當眾表演出來。當然,學生能有真實的音樂演奏或演唱行為更好,因為學生在此過程中必須與自己發出的聲音對話,調適這些聲音,賦予這些聲音以靈魂。學生的音樂表演行為(唱、奏、舞等)可以使音樂感受、記憶、理解等發生質的變化,可以使音樂能力更為完善和穩固。

比如塗鴉。在音樂欣賞時,還可以讓學生信手畫出自己所聽音樂的線條、形狀、色彩等。這麼做不僅可以加強對音樂的記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還能開發想像力、溝通視聽感官之間的聯繫。

以上行為都並沒有離開聽,而是以更為豐富的方式來優化聽的效果。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置「閉眼聽」的環節,這時候我們的聽覺會更敏銳、更能感受到音樂的細節和多聲部呈現,頭腦中也更容易湧現出音樂的生動視覺形象。

自然,在音樂欣賞課中還不能缺少導賞。為了達到更好的欣賞效果,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教育素養,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分析音樂、講解作品的形式表達和精神涵義,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

總之,音樂欣賞課並不是簡單的「聽音樂」,對於教師來說更不是粗暴的「放音樂」,而是有門檻、有方法、有竅門的高級活動。它並不是下意識的聽,而是積極的聽;不是漫無邊際的聽,而是有設計的聽;不是單一行動的聽,而是豐富行動的聽。

最重要的是,音樂欣賞課和其他課程一樣要變「課程中心」為「學生發展中心」,啟發學生交替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欣賞活動來避免注意力和音樂知覺陷入遲鈍。音樂欣賞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通過音樂來感受幸福的能力,為了這個目的,音樂欣賞課則必須變教材導向為效果導向,必須變照本宣科為更具創意的欣賞行為,必須變純粹的「聽」為豐富的「教-學」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把音樂理論或技能要素引入音樂欣賞課時,不應阻礙學生(尤其是兒童和小學生)對音樂的激情反應,而要發展他們對音樂的綜合知覺以及他們對音樂印象的綜合反應。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 是個偽命題 | 爭鳴
    顯然,這篇論文的作者身處東北,而事件的發生地卻是在西安,很有可能是作者聽他人提及或是閱讀其他論文所知。但不難發現,就文中的記載而言,學生認為沒意思的不僅僅是音樂課,還包括了音樂。將這一可以多角度理解的語句認定為在表達「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之意,顯然不合邏輯,至少不嚴謹。
  • 研討課《大班音樂欣賞活動:化蝶》一點思考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教學日記>正文研討課《大班音樂欣賞活動:化蝶》一點思考 2011-10-18 17:05 來源:web
  • 淺談: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分析
    一、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音樂欣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怎樣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呢?比如欣賞《勞動回家轉》,這是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的一首歌曲。
  • 聽古典音樂,講究!
    但是,我卻為了閱讀量,在段子手的路上漸行漸遠……現在,我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好好講講古典音樂,走心的那種。經常有人問我,古典音樂,聽與不聽差別大嗎?不聽也不會怎樣。這個問題就像,文學,我讀與不讀差別大嗎?歷史,我知道或不知道,對我的影響大嗎?
  • 孩子,音樂課不只是學唱歌
    「由於沒有專職音樂教師,目前很多學校的音樂課都是由其他任課教師兼代,學生不訂購音樂課本。一節課不加伴奏地學唱一首流行歌曲,不管歌曲的思想性、藝術性,反正一唱到底,唱得學生們聲嘶力竭、頭昏眼花。」肖期武苦惱地對記者說。  肖期武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一中的音樂老師,今年9月,他因20年音樂教學成績突出,榮獲「雲南省實施素質教育改革創新十佳教師」稱號。
  • 遊說音樂的古典大喇叭開始廣播了!
    這些年 開過一些線上、線下的古典音樂欣賞課 帶著家長和學生多次走進音樂廳 出版了一套給孩子用的音樂欣賞遊戲書 …… 這麼列舉一下 似乎也做了些和願望一致的推廣工作
  • 談高校音樂欣賞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
    高校音樂欣賞課是一門容量較大、知識面較廣的課程。除了讓學生欣賞音樂之外,還需要講解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樂隊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樂曲譜例及相關圖片等。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
  • 這堂音樂課上,「萬馬奔騰」
    最近,赤峰市天義實驗小學的一堂音樂課上,老師帶領孩子們表演的一段「騎馬舞」吸引了網友的目光。音樂老師說,這樣的上課方式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能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內蒙古風情。而這樣的上課方式也讓眾多網友直呼:「這樣的音樂課,愛了!」
  • 跟斜槓青年刺蝟唱遊大自然,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課長什麼樣?
    刺蝟曾說要允許自己不完美地歌唱,而與此相映,「唱遊大自然」音樂工作坊便成了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工作坊,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泥巴精彩的文筆,一起看看吧!這哪裡是音樂課,根本就是一課多用:語文課+數學課+美勞課+體育課+表演課……不像音樂課之語文課「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堂課。我們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不確定時間)在練習怎么正確的念童謠,以及拍手念童謠。
  •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意義與引導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在一個學年裡大約可以學習會唱十至二十首歌曲,如果收穫的音樂印象只限於這樣一個範圍之內,就顯然太貧乏了。而且兒童所不能演唱或演奏的歌樂曲,他們卻能用聽覺去聽辨、感受並理解。也就是說少年兒童的欣賞能力先於音樂的表現能力。
  • 孩子不喜歡學音樂?原來音樂是要這樣聽的
    家長朋友們都喜歡給孩子培養些音樂細胞,可是光讓孩子每天枯燥地彈琴、練指法、練哈農拜耳就等於學音樂了嗎?並非如此。對於藝術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學技術」的階段,如果不提高孩子對審美的品位,不提高孩子對樂感的培養,那麼無論孩子練琴多少年,考多少級,也只是一個「琴匠」而已。
  • 傳承經典歌曲 百位音樂老師熱議《音樂大師課》
    用《音樂大師課》當導入和欣賞教材,發現孩子們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態,欣賞到音樂本身的美。「  作為80後新銳教師代表宋超,曾一度苦惱音樂教學素材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當提到《音樂大師課》他激動地說:「《音樂大師課》當教材,必須呀!多經典呀!不僅僅是音樂課,語文課也可以用,還有選修課!我們需要返璞歸真,把前輩們的接力棒接住,這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
  • 【學小教苑】音樂課,讓我們側耳聆聽
    《義務教育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於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音樂胎教是放在肚皮上還是自己聽 音樂胎教的正確方法
    音樂胎教是放在肚皮上還是自己聽專家提議,胎教音樂要放外聲,媽媽和寶寶同時聽,不可以用耳機直接放肚子上,對胎兒的耳膜會有損傷。另外建議最好在每天的飯前和飯後聽音樂,時間以10分鐘為宜,時間太久,寶寶會很疲憊。音樂最好是重複的固定幾首歌曲,讓寶寶可以慢慢熟悉,這樣等寶寶出生後,聽到相同的音樂,就會變得很安靜,很有安全感。
  • 馬雲「鄉村教師計劃」音樂課:沒有一個人是五音不全的
    有人自認為五音不全,有人天然就覺得自己聽不懂古典音樂,帶著掃除心理障礙、重塑信心的目的,俞潞為音樂課開篇。為此,他舉了一個很接地氣的例子。俞潞繼續用互動的方式,讓鄉村教師們了解了音樂的速度、節奏、音高,並帶領大家欣賞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片段,畫面中的指揮大師小澤徵爾,正是俞潞的老師——這麼多年來,小澤徵爾一直在日本身體力行音樂教育和音樂普及。
  • 孕期聽古典音樂提高胎兒智力?腦科學家:只聽不練沒效果
    比如那些經常聽古典音樂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旋律在十幾年後,依然能記得你牽著她的手走過小路時的花香、陽光的飽和度等等感覺信息,就像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流年》中描繪的童年場景一樣。但這些能力只是智力的一個方面,因此,並不能說聽音樂能提升智力。
  • 用音樂學音樂,這套教學指南力求促進音樂教學理念變革
    》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幫助學生在音樂的聆聽、欣賞、表現與理解中,邊學習邊測評,加深對音樂的記憶與理解。學生通過掃碼聆聽,在音樂中完成練習。有趣的測評題讓教師和學生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用音樂學音樂叢書傳遞「用音樂學音樂是培養音樂素養的好方法」的教學觀點。「用音樂學音樂,用音樂教音樂,聽起來理所當然,但現實中並非如此。當今中小學乃至音樂高校,大多使用非音樂元素進行音樂教學。
  • 明天的音樂課怎麼上?
    據參與課程改革的專家介紹,此次音樂課程主要有幾大變化:一是重視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闢了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發現的園地;二是突出音樂的藝術規律,將發展學生音樂聽覺放在重要位置;三是不再將識譜和視唱作為孤立的知識點,而是通過聽、唱熟悉樂譜,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四是重視教材與相關文化的融合,教學內容包括歌、舞、樂、戲、畫等。
  • 我要吹爆人教版音樂教材:我們是不是上了個假的音樂課?
    欣賞音樂時,我們喜歡談主觀感受,但是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初中生,將主觀的聽覺感受和客觀的旋律、譜面走向,做一個有機的對應,在較小的年齡段初步培養世界音樂的欣賞意識。【七年級上冊】聽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背唱主旋律,並辨析在音樂中聽到的樂器(長笛、單簧管、小提琴、豎琴等)。我們應當如何欣賞交響樂?
  • 淺談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馬冬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態度來欣賞音樂,並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有哪些呢?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就是人們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馬克思說過:「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