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吹爆人教版音樂教材:我們是不是上了個假的音樂課?

2021-02-25 哎呀音樂

「我國是否缺乏針對大眾的音樂教育呢?」

「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是否是缺失的狀態呢?」

「中小學校的音樂教材,是否較為枯燥乏味呢?」

這些問題,或許很多音樂教育人都曾思考過。比起其他國家,我國的音樂教育是否真的較為貧瘠?其實,看了國內官方的音樂教材後,答案可能會跌破你的眼鏡。

其廣度、深度和寓教於樂的程度,極有可能超乎你的想像,甚至讓你懷疑,你上學的時候,是不是上了個假的音樂課?

人教版音樂教材

我們節選了人教版《音樂》,七年級至八年級的課本內容。這套教材是為全國不到十五六歲的初中生編寫的,這其中大部分學生,音樂教育背景都是一張白紙。

【七年級上冊】聽ABCD四段錄音,並參照五線譜的旋律走向,判斷下面的音樂片段所屬的國家(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朝鮮)。

辨析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格

不得不說,這個課堂任務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當我們聽到印度電影的配樂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有「咖喱味「;當我們聽到傳統的日本民族音樂時,我們會講「昭和感」。欣賞音樂時,我們喜歡談主觀感受,但是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初中生,將主觀的聽覺感受和客觀的旋律、譜面走向,做一個有機的對應,在較小的年齡段初步培養世界音樂的欣賞意識。

【七年級上冊】聽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背唱主旋律,並辨析在音樂中聽到的樂器(長笛、單簧管、小提琴、豎琴等)。

我們應當如何欣賞交響樂?人教版教材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成為樂評家,去評論其配器、層次、和弦功能。為了用最少的學習成本去欣賞一曲交響樂,我們應該至少能辨別出曲目中的主題旋律,以及主要出現的一些樂器,足矣。若有這樣的基礎知識儲備,我們在評論一場音樂會的聽覺感受時,也可以更具象化地表達出來。

【七年級下冊】聽《滾滾長江東逝水》,說出這首曲子的情感基調。接下來,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和曹操設計音樂肖像(五個人物對應的音樂風格、速度、力度),最後嘗試為人物作曲,選擇合適的樂器。我該如何讚美這個巧妙的課堂設計呢?在欣賞一首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主題曲的同時,為每個主要人物創作音樂、構思人物性格對應的音樂風格差異。這種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並全方位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不到有比這更酷的事情了。【七年級下冊】聽《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並識別出歌曲後半段,將音樂推向高潮的的轉調手法。My Heart Will Go On樂曲分析,談到了轉調想不到吧?人教版的音樂教材,也會帶著你欣賞歐美天后的流行歌曲!但是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巧妙地引入了轉調的概念。類似My Heart Will Go On、I Will Always Love You、All By Myself這樣展示歐美diva聲樂技術的大歌,為什麼聽起來那麼恢弘,而且是苦情選秀歌手的必備大招呢?我們都知道這些歌曲特別有氣勢,而七年級的音樂書,已經告訴了這些初一學生,轉調,就是一個展現氣勢的大招。【八年級上冊】「鑼鼓經」是中國傳統戲曲配樂的記譜方法,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一個鑼鼓經,並打出對應的片段。中國的古典音樂以及少數民族音樂,也是貫穿人教版音樂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各類古典音樂,都是非常絢麗的文化瑰寶。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傳承這些文化財富?我們不能保證讓每個人一聽到傳統音樂,都能夠愛上它。但是讓初中生充分接觸這一模塊的音樂文化,在課堂上深度參與,我相信一定能夠挖掘到更多的愛好者,以及未來的傳承者。如果繼續看八下、九上、九下,內容只會更加精彩、全面。縱觀人教版初中階段的這套音樂教材,我們不難發現:• 沒有艱深的樂理知識,卻將樂理知識的精髓貫穿在了日常教學中。學過《音樂》教材後,聽完任何音樂後的評論,都可以言之有物,用準確的音樂詞彙表達聽覺感受,而不只是寬泛的「好聽」、「震撼」。• 系統帶領學生探索西方古典音樂,從巴洛克到印象派,面面俱到。當然,這些知識大都不會被學生當成考點來記憶,離開學校後基本也都淡忘了。但是在中小學階段植入的大量作品輸入,或許會成為日後埋在心裡的一顆創意種子。•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和傳統樂器,不是輕輕帶過,而是重點講解。提升了對民族音樂的鑑賞水平,也培養了潛在的傳播者、傳承者。• 中西方優秀的流行歌曲,也進行了有深度的剖析。能編寫進音樂書的歐美、日本歌曲,都經過了精挑細選,音樂性和教育性都無懈可擊。如果音樂老師真的能夠在課堂時間,按照教材設計課堂活動,那麼我相信我國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欣賞水平,並不會遜色於國外。這套教材並不是讓學生學會某個樂器或者系統掌握樂理知識,但是卻可以提高全國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大家的故事或許都是,音樂課直接被語文課數學課佔據了。相關話題下,有一位網友的熱評說:「音樂和美術課都是有的,就是六年級以後他們生病次數有點多。」還有一個評論提到:「一個學期總共才十多節課,基於學生的樂理水平和對音樂不重視的心態,根本不可能按教材內容上課。」其實我本人在高中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棒的音樂老師,他可以按照上述教材的大綱,帶領大家做各種有趣的音樂活動,同時對西方的古典音樂史信手拈來,放在今天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科普up主。我們學校當時是市裡排名前四的重點高中,管理正規,音樂課並不會被搶佔。可惜我們這些重點班的學生直接將音樂課看做了刷題的時間,以及提前衝出教室跑去搶飯的時間。(我還記得音樂課是周三上午最後一節,音樂教室剛好離食堂更近,這簡直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搶飯據點,可以在下課鈴響起全校衝鋒地震之前,提前搶佔食堂的義大利麵)其實文章到這裡,大家反覆看到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欣賞」或「鑑賞」。義務教育音樂教材的編寫目的,並不是將所有人培養成音樂家,而是培養大家成為合格的藝術欣賞者。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電影,藝術的欣賞能力是極其重要、且常常被各國教育忽略的一項技能。這不僅是我國藝術教育的問題,也同時是許多別的國家教育固有的缺失。誠然,各類音樂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討論某種音樂風格是否優於另一種,是一個無聊的問題。但是,如果大眾的音樂鑑賞能力都得到了一些基礎的訓練的話,或許大家能夠有更加廣闊的耳朵,去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也能夠去鑑別出一些更好的音樂。我們暫且可以將這種欣賞、鑑別的能力稱之為「樂商」。如果我們的「樂商」僅停留在「唱得高、彈得快」的層面上,那麼我們作為消費者,會推動市場的力量篩選出怎樣的藝術家呢?如果看看歐美大熱的音樂選秀節目(如The Voice、美國偶像、X-Factor等),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較為悲哀的事實:全世界的觀眾都在默認選擇更好的belter(高音歌手),那些能夠直接帶給他們更多生理聽覺刺激的歌手。The Voice的轉椅子、美國偶像的草根造星,原本都是我熱愛的新穎概念。但是不得不說,節目越到最新幾季,由觀眾票選出的歌手也日趨同質化。有些節目連續幾屆偏愛WGWG(white guy with guitar,背著吉他的白人男歌手)、有些節目摘得桂冠的基本都是嗓音缺乏變化的鄉村歌手。哪怕觀眾當時喜歡,比賽結束後,這些選手也大都泯然眾人矣。鄉村音樂評委帶來了同質化的觀眾群,選出了同質化的冠軍相反,日本NHK的一個音樂綜藝節目,讓我看到了大眾「樂商」的更多可能性。這個節目叫《のど自慢》(自信歌喉),從1946年開播至今,每星期都會去到日本47都道府縣的其中一個城市,請各年齡段的歌手上臺表演,算是一個草根選秀節目了。讓我感動的是,獲得通過、獲得獎項的,不光只有流行歌曲。較為傳統的演歌和美聲歌曲,也可以大放異彩。每期選手都來自小城市的各個角落,有初中生,有上班族,也有退休在家的老人。一個在日居留的外國人可以高歌一曲X-JAPAN的搖滾經典,一個羞澀的初中女生,也可以完美演繹一首傳統的衝繩島歌。(寫到這裡,怎麼突然覺得有點像山東衛視的「我是大明星」,其實這個節目裡也有類似快樂老家李根一樣的角色偶爾出現,也能成為日本網絡上的meme)のど自慢的參賽選手,背景、年齡、音樂風格均相差迥異古典、民族、流行在這個節目都可以得到同樣的喜愛和鑑賞。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和日本音樂教育培養的較高的「樂商」是分不開的。誠然,在日本音樂產業,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依然是各路48系女團、J家男團等。但是,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還是比許多國家好很多:不僅專業人士能夠傳承,平民老百姓也一樣能欣賞,甚至來一場不錯的演繹。東京都瑞穗町獲獎選手大塚まりな,年僅14歲,用超乎年齡的怒音演奏了經典演歌海鳴りの詩那麼,日本的音樂教科書究竟如何呢?日本的「教育藝術社」出版的初中音樂教科書(令和3年度版,為最新版本),模塊大致分為「歌唱」、「鑑賞」及「創作」三部分。「歌唱」即要求學生會唱大綱規定的必修歌曲,涵蓋了各類J-POP流行歌曲和日本古謠(較高年級還有類似披頭四Let It Be這樣的英文歌)。「鑑賞」則從傳統的日本尺八樂、能樂,到亞洲各國民族音樂(中國音樂選取了京劇),再到歐洲古典音樂和歐美流行歌曲,應有盡有。其實到這裡,我們看到,日本的音樂教材設計得非常棒,不過,在課堂設計及涉獵廣度上來說,我們的人教版教材也毫不遜色。既然教材都同樣優秀,那麼究竟是什麼部分值得優化呢?會不會是教育部門的課程設置,音樂課的佔比存在差異呢?為此,我專門對比了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及中國教育部,對中學藝術類課時的要求。日本文部科學省的「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中,列出了各科目的規定授課時數(根據的是「學校教育法實行規則」)。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得出音樂和美術課,大致佔總課時的10%左右。我國的情況如何呢?《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藝術類課程佔九年總課時的比例是9%-11%,初中階段藝術類課程開課不低於藝術課程總課時數的20%。翻譯一下就是:我國初中階段,藝術課時的實際佔比是6%左右,明顯低於日本的10%,這還不包括現實操作中,被主課搶佔的情況。除了客觀的課時佔比差異,我們還面臨著其他問題需要思考:這麼好的教材,究竟有沒有老師能深刻理解教材的編寫目的,並嚴格執行課堂活動呢?學校能否加大力度,保護音樂課不被搶佔呢?學生能否提高對音樂課的重視,而不是將它當做一個可有可無的副科呢?(沒錯,學生們也同樣要反思:音樂課不是用來寫作業的!)我們的欣賞水平,能否比高音、更高的音、海豚音、更高的海豚音寬廣一些?能否給到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足夠的傳承與發展空間?我們已經看到,還是要靠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實際的執行程度。

哎呀妞每天會在「今日音樂課堂」給大家分享老師們的優質免費課內容哦~25種常見音樂風格解析&演奏大賞

@小燁老師

相關焦點

  • 北京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次序調整 音樂改為五線譜  學英語 增北京特色場景   9月1日開學後,散發著墨香的新修訂課本將發到學生手中。此次,人教版教材小學三至六年級涉及多個科目均有修改,北京版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也將使用新教材。
  • 認識初中新目標人教版英語教材
    教了這麼久英語,也讀了這麼久西方教材。Sam也提一下人教版新目標教材吧。這仿佛像是公開一個秘密。而Sam找到那個版本的Go for it國際版封面長這樣:所以封面設計是基本一樣的吧。Sam回憶起來,那時課本的很多插圖就是美國漫畫的風格。然後呢,後來這套教材多次編寫後,人教版和國際版的封面分別長這樣:也就是說,這套教材本來就有西方教材的底子。
  • 韓紹祥、魏國棟:回顧我們所經歷的第十套人教版教材的編寫出版
    壓力有三:(一)為了編寫新教材,指出舊教材的「繁難偏重」問題,成了人教社的問題;(二)全國近百家出版社競相編寫教材,廣攬人才,有的甚至想取人教社而代之;(三)部黨組要求人教社不僅要編寫新教材,同時要修改舊教材,對初中三個年級,小學六個年級的舊教材修改必須在一年內完成,而且修改後的新內容要佔三分之一以上
  • 人教版教材親歷二三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新中國成立後的每位教育從業者,以及每位受過教育的人,都在人生的某個重要階段與人教版教材相隨相伴。第一位影響我一生的老師就來自第一師範,她是我的班主任和鋼琴老師,通過她,我也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人教版的圖書。很多年後,我已經完全忘記如何讀樂譜了,但一直保留著對鋼琴音樂的喜愛。
  • 人教版的教材要通過審核嗎
    人教版的教材要通過審核嗎?人教版的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多用來作為學校選用的課本。公開出版人教版教材,不僅要通過審核,且審核的要求要比一般的教材會更高一些。,但不管是什麼稱呼,只要是正規出版,都必須要過出版社,要過選題申報、審校、申請書號、設計排版和印刷出版的過程,並不會因為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就認為這個教材好,不需要通過出版社的審核,實際上,在正規出版出書中,沒有教材可以例外。
  • 樊磊:人教版教材親歷二三事
    我也隨著他們不斷轉戰全國各地,從大慶油田、荊門煉油廠到北京燕山石化,幾乎沒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三年,我們上學也是隨地就讀,一學期換上兩三個學校或班級是家常便飯,我們這批人既沒有學籍也沒有要求,有時連固定的教室和座位都沒有,更別說課本了,經常是在課間借旁邊同學的課本快速翻看瀏覽一下。
  • 「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 是個偽命題 | 爭鳴
    但不難發現,就文中的記載而言,學生認為沒意思的不僅僅是音樂課,還包括了音樂。將這一可以多角度理解的語句認定為在表達「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之意,顯然不合邏輯,至少不嚴謹。通過相同的檢索方法對1988年至2000年這一範圍進行檢索共得到22條結果,從側面反映出王文對於「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這句話的傳播作用輕微。
  • 明天的音樂課怎麼上?
    音樂課不單純是教學生唱歌,學生還要看、要聽、要動。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鑑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新教材突出了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和音樂創造。還有,新教材中出現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綜合表演,小學低年級主要安排了「歌表演」、「隨著音樂表演」、「音樂網頁」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劇等活動形式,教師則在具體環節上給以指導。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藝術表演能力。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為此,專家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 葉寧慶:繼承與發展——我對幾套人教版英語教材的一點認識
    2020年,人教社迎來了七十周年社慶。在此期間,我們推出了「我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徵文活動,請廣大讀者來講述與人教社之間令人難忘的點點滴滴。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教材部主任、編審、教授級高級教師、中學英語特級教師葉寧慶的《繼承與發展:我對幾套人教版英語教材的一點認識》。
  • 高考日語用人教版日語教材的優缺點
    近年來,隨著用日語參加高考的考生隊伍越來越龐大,選擇人教版日語教材學習日語的同學也越來越多,那麼,人教版日語教材究竟有什麼優缺點呢?今天就來跟第六時限了解一下吧! 一、高考日語用人教版日語教材的優點: 1.內容全面、系統。
  • 澳門妹子解說「澳門學生使用人教版教材」火遍全網
    很多人把一部分原因歸功於澳門的教育,尤其是在歷史、地理等科目上使用內地人教版教材,他們認為這給絕大部分澳門人建立起民族認知和歸屬感。 她介紹道,在澳門,除去一些教會學校、國際學校等,大部分普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教材。 許多澳門學生學習中文一般都是直接從識字開始,但律子所在的小學可以說和內地「無縫銜接」,也是從拼音教起。 就她個人而言,初中階段的代數、幾何、物理、生物、化學、音樂、地理和歷史用的都是內地教材,中文和英語則用的香港教材,電腦課為臺灣教材。
  • 【音樂教材分析】二年級上冊
    本篇系湘藝版音樂小學二年級上冊整本教材的分析,具體包含教材的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以及教學建議三部分內容,以期為老師們了解教材編寫意圖,對小學階段性內容的整體把握以及計劃性地開展教學提供參考
  • 《音樂大師課》成學校教材 展傳承之美
    在昨晚播出的第二期節目中,學生更稱第一季的節目已經成為學校的「音樂教材」,老師帶著同學們邊看節目、邊學音樂,共同感受傳承音樂經典的之美。無論是專家學者的頻頻點讚,還是網友觀眾的普遍好評,《音樂大師課》絕不僅僅是一堂音樂課,更是一堂人生課。
  • 這堂音樂課上,「萬馬奔騰」
    最近,赤峰市天義實驗小學的一堂音樂課上,老師帶領孩子們表演的一段「騎馬舞」吸引了網友的目光。音樂老師說,這樣的上課方式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能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內蒙古風情。而這樣的上課方式也讓眾多網友直呼:「這樣的音樂課,愛了!」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音樂課本全冊歌曲播放(請收藏!)
    人教簡譜版初一上冊音樂課本歌曲目錄    欣賞  甘美蘭        蠟燭舞       短頸鳥德       曼德       阿里郎第六單元  管弦和鳴    欣賞  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查爾達什舞曲       夢幻曲       大進行曲       小步舞曲我的音樂網頁
  • 如何用官方教材人教版《日語》自學參加高考?
    為了看著更熟悉,也可以選擇與學校英語課本相同的那一版。教材數量雖多,但每一本書都不厚,不用擔心學不完。從內容上來看,教材就是高考的考點,擔心「書太多」就是擔心「考點太多」,不管怎麼學考點都不可能減少。如果用其他書籍,必定會學一些非考點內容,還要額外補充書上沒有的考點內容,需要的時間更長。
  • 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課下幾處註解的商榷(上)
    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都是傳統的經典篇目,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篇目的課下注解值得商榷,在此磚陳己見,以求玉現。(《詩經 氓》)「來即我謀」課下的註解是:「到我這裡來是商量婚事的」,顯然「謀」是被解作「商量」,引申為「商量婚事」,有這樣追女孩子的嗎?這剛見面就和人家商量婚事,這還不讓你嚇跑了。從情節上來看,這一解釋有欠缺,沒有了最初的追求,直接從商定婚期開始,不合情理,也不符合詩意。野狐認為前四句是女主人公講述氓當初是如何以抱布貿絲為幌子來追求自己的。
  • 人教初中美術七上教案2【可下載列印】
    本教材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美術的四個學習領域設計了具體的課題;以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學生必備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為基礎,更貼近於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好的通過美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 人教版日語為什麼是高考日語指定教材?
    但是市面上這麼多適合日語學習的教材這麼多,到底哪些教材才是高考日語官方教材呢,沒錯,就是人教版日語!那麼人教版日語為什麼是高考日語指定教材?人教版日語有什麼優勢呢?一起來看第六時限今天帶來的介紹吧。
  • 看完法國的音樂課,我才明白為什麼音樂教育關乎國家大計
    在隨後的唱歌課上,金髮老師彈著吉他,帶領著孩子們邊走邊唱,我想那些動聽的旋律大概是法國歌謠,因為樂聲中分明有著法國文化特有的浪漫與幽默,還有一些感傷。在熟悉了一段旋律之後,老師把歌詞一變,上句提問,下句作答,孩子們顯然對自編歌詞很感興趣,個個躍躍欲試。孩子們唱累了,就圍坐在老師身邊,聽老師講音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