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湘藝版音樂小學二年級上冊整本教材的分析,具體包含教材的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以及教學建議三部分內容,以期為老師們了解教材編寫意圖,對小學階段性內容的整體把握以及計劃性地開展教學提供參考。
二年級學生相較於一年級生活經驗更豐富,身心發展也更成熟一些了。因此,教材各板塊的內容比例相較於一年級會有所調整。整冊教材仍包含十二課,各板塊的內容基本沒變,由演唱、聽賞、音樂遊戲、律動、集體舞、歌表演、綜合表演、音樂知識、活動以及練習等有機構成。各板塊裡面的內容基本由同類型的主題性歌曲組成,以創設一個關聯的情境。同時,各課中穿插了不同的課型,便於教師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學段的特點開展綜合性教學。從教材的課型分布來看,歌曲演唱由一年級下冊的10首增加至18首,其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9首,中國創作歌曲6首,外國民族民間音樂3首;音樂聽賞共8首,其中樂曲聽賞6首,歌曲聽賞2首;音樂遊戲共4個,其中,有1個以歌曲為素材,另外3個則以有趣的遊戲的方式使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律動及活動共1個,歌表演、集體舞共2個;音樂知識包括打擊樂器音色,音階,音高、唱名、科爾文手勢(在一年級基礎上新增高音re、高音mi以及si、fa),打擊樂器認識(三角鐵、串鈴、響板、蛙鳴筒、鼓、鈸、鑼),節奏記號在一年級的基礎上新增了四個十六、八十六節奏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二年級上冊雖沒有延續一年級下冊的內容繼續設置演奏這一課型,但在多首歌曲演唱與樂曲聽賞後設置了用打擊樂器參與伴奏的活動,同時,還新增了以多聲部節奏組合為內容的打擊樂合奏(如第八課中的《老虎磨牙》民間打擊樂曲聽賞),重點是將中國傳統的民間鑼鼓內容納入教材體系,這也是本套教材的突出亮點之一。為此,我們還特意創編了一套替代打擊樂器演奏的聲勢動作。 整體而言,二年級上冊教材的課型大致延續一年級短小精煉的特點,但是,相對於一年級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為主、多表現動物具體形象的歌曲而言,二年級上冊的選編作品在突出音樂形象的同時,還注重音樂情境的創設(如《望月亮》《貝殼之歌》等),對學生的演唱與聽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根據不同課型所設置的音樂活動更加豐富,且難度有所加大。如選擇樂器為歌曲或樂曲進行伴奏大幅度地替換了一年級的以身體作為樂器進行律動,且出現了多聲部的打擊樂合奏。再如,針對演唱課型,二年級上冊在一年級下冊輪唱的基礎上新增了伴唱與二聲部合唱,還有根據歌詞進行創編的活動設計。教材以上的這些變化和設計均是為了進一步契合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二年級上冊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1. 能夠感受不同音樂作品的風格,自然、有表情地參與演唱活動,並能夠與他人合作完成二聲部合唱,對指揮動作作出反應。2. 感受樂器的聲音,能夠聽辨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參與打擊樂器合奏,並能夠運用合奏的方式為歌曲進行簡單的伴奏。3. 能夠用打擊樂器或尋找發聲材料探索聲音的音色,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即興編創歌詞並進行演唱或者用節奏加以表現。4. 能夠感受樂曲的情緒與速度變化,參與集體舞、律動等活動,樂於與他人合作。教材內容的選編,不管是歌曲還是樂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佔比都很大。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此外,也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應當使學生在感受民族音樂魅力的同時,獲得音樂素養的提升,還要對中華母語音樂文化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教材第五課,包含陝西民歌演唱《剪窗花》,音高、唱名、手勢(fa),北京童謠演唱《小毛驢》等內容。一年級學生從三聲、四聲的童謠開始,展開至無偏音的五聲音調。本課則在一年級的音樂學習基礎之上選用了兩首含有偏音fa(民族調式中稱為「清角」)的民歌,以讓孩子們不斷地體驗、熟悉母語音樂語言。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中華母語音樂文化這一線條進行展開。如先引導學唱歌曲《小毛驢》,感受這首民歌風趣、幽默的獨特韻味,然後將《小毛驢》中所用的音從低到高進行排列,從而引出清角fa的學習與演唱,強化對民族音調的學習。而《剪窗花》這首歌曲可以民俗介紹的方式進行導入,將學生引入情境中,並依據歌詞進行表演唱,以唱出陝西民歌地方特色及韻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以突出中華母語音樂文化的特色。本冊教材中的歌曲及樂曲仍大量伴有聲勢、律動、表演等。除此之外,還出現了根據歌曲即興編創歌詞並進行演唱、按照節奏進行拍讀、聽辨打擊樂器音色以及自製樂器進行音色的探索等活動形式。教材中這些內容的設置都為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較好地利用這些教學素材,展開創造性教學。如將第六課中《認識樂器》與音樂遊戲《聽一聽 猜一猜》這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認識三角鐵、串鈴、響板、蛙鳴筒等課堂打擊樂器,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根據所學的節奏型自行編配簡單的節奏,再讓其他同學來聽辨。還可以將前面一年級所學的課堂打擊樂器結合起來,讓學生聽各種打擊樂器的音色,並能夠說出名稱。總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既要積極引導,又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主觀能動性,從而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