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二年級上冊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編寫依據,吸納語文課程改革 的最新成果,遵循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繼承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致力於 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一年級做好幼小銜接、平穩過渡的基礎上,二年級上冊穩步推進,有層 次、有梯度地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整體概況和主要特點
本冊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全冊由25篇課文組成7個閱讀單元,由4篇識字課組成1個識字單元。每個單元 由3—4篇課文(包括課後思考練習題)和1個語文園地組成。語文園地編排了《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寫話》《書寫提示》《我的發現》 《展示臺》《日積月累》《我愛閱讀》等欄目,其中《寫話》《書寫提示》《我的發現》《展示臺》在各單元語文園地中穿插安排。
口語交際穿插編排在語文園地之前,共編排4次。從本冊開始編排《寫話》欄目,穿插安排在語文園地中,共編排3次。承接一年級教材 的編排體例,《快樂讀書吧》編排在第一單元的後面。
本冊教材課文(除兩篇特殊課文)全文注音,有些字根據普通話在語流中的讀音,標註為輕聲或變調。課文外的其他生字一律按字注音(註:題幹不注音),如「蘑菇」的「菇」,在語文園地四《我愛閱讀》欄目的《畫家鄉》中,按照注音體例,標註的是本音ɡū。
要求認識的字標註在課後識字條中,已經認識的多音字,它的第二個讀音在文中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這個多音字也標註在識字條中, 用藍色標識。要求會寫的字標註在田字格中,並附描紅字,方便學生練習書寫。
教材最後有3個附表:識字表、寫字表和詞語表,分別是本冊要求認識的450個生字,要求會寫的250個字及本冊要求會寫的詞語。
在編排上,本冊教材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進一步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自然滲透立德樹人
充分發揮教材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和優勢,按照「整體規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的基本思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 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中。一方面,通過「家鄉」「偉人」等單元主題的設定以 及課文的選編,加大上述教育內容的比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相關語料,拓展閱讀。通過《我愛閱 讀》欄目中的文章,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感受革命先烈壯志英勇的故事;通過《日積月累》欄目,讓學生讀背優秀古詩詞和關於 立志、勤學、為人忠厚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俗語,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同時,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感染。
(二)以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對語文能力的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標
本套教材在教什麼、學什麼方面有清晰的目標。教材將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個知 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每個單元的練習系統之中,成為語文學習的要素。每個單元,既有較為寬泛的 人文主題,又有非常明確的語文學習的要素,這種雙線組織的單元結構,使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學更加有章可循。
二年級上冊的7個閱讀單元,大體圍繞「大自然的秘密」「兒童生活」「家鄉」「思維方法」「偉人」「相處」「想像」等人文主題編排, 隨單元安排的語文要素有「積累並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閱讀課文,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聯繫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初步體 會課文講述的道理」「藉助關鍵詞句,了解課文內容」「自主識字,自主閱讀」「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三)關注語用,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關注語用,是本套教材一個鮮明的特點。教材關注能夠促進實際運用的語文知識。如,有關漢字的構字規律,在一年級了解形聲字 「形旁表義」的基礎上,本冊教材通過語文園地六《我的發現》欄目,進一步揭示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學生掌握形聲字的這些構字 規律,是為他今後的自主識字打下基礎。又如,編排有關標點的知識,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規範的書面表達;學習打比方,是為了讓學生的 語言表達更加生動有趣……關注語文知識實際運用的價值,將「死」知識變成「活」知識,是教材在語用方面的一個重要舉措。
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是語用思想的另一個重要體現。
識字的編排,充分發揮母語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的優勢,大力倡導在生活中識字。本冊教材進一步強化了在生活中識字的理念,通過 《識字加油站》及課後練習的相關設計,樹立生活中處處可以識字的理念。
口語交際的編排,話題的選擇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強調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學到的 原則和方法,還可以直接運用到生活實踐之中,讓學生學有所用。
課後練習的編排,重視與生活的聯繫。如《田家四季歌》的課後練習拓展了表現農事活動的常見詞語,引導學生藉助這些詞語和自己的 生活經驗,說說四個季節的主要農事活動。《寒號鳥》的課後練習,要求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說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此外,練習設計還 更加注重語言運用的適切語境,避免單調、枯燥的機械操練。如《植物媽媽有辦法》的練習設計:「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可 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通過情境圖,教材為學生選用詞語設置了恰當的語境,仿照課文的語言形式,又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幫手。
教材編排的這些創新之處,不僅強化了語言文字的運用意識,而且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四)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形成一個課內外閱讀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
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是本套教材編排創新的一個體現。本冊教材除了需要精讀的課文,還有語文園地編排的 供課內外拓展閱讀的欄目《我愛閱讀》,其編排思想與一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一脈相承。這一板塊的內容,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交 流為主,是一種非功利、無壓力的閱讀。
此外,從一年級延續下來的《快樂讀書吧》欄目,對每學期的課外閱讀進行系統指導。與一年級下冊讀童謠和兒歌相銜接,二年級上冊 推薦的是讀童話故事《沒頭腦和不高興》,文中的小貼士提示了讀一本書要關注的基本信息,兩個學習夥伴不僅拓展介紹了新的童話故事 《青蛙和蟾蜍》,還提示學生要養成愛護書籍的好習慣。通過這樣系統的課程設計,不僅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總量,也體現了課外閱讀的彈性要求。
從課文到學生自主閱讀的《我愛閱讀》,再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快樂讀書吧》,整個教材形成了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促進 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識字、寫字的編排及主要特點
本套教材遵循「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科學安排識字、寫字的順序。在字種的選擇和字序的排列上,力求科學。本冊要求會 認的450個生字,都是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字;要求會寫的250個字,大多是字形簡單或構詞能力較強的字。
識字採取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式,既隨文識字,也通過專門的識字課以及語文園地中專設的欄目《識字加油站》進行集中歸類識字。
(一)集中歸類識字編排形式多樣,滲透豐富的文化和思想內涵
教材中的識字課儘管內容不同,但大都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韻文形式,易於朗讀、背誦。《場景歌》借鑑傳統詩詞常用的意合法,把意義 相連、語義相關的數量詞分類集中在4個不同的場景中,構成了一幅幅多彩的圖畫,讓學生在感受優美的意境、體會「紅領巾」幸福生活的 同時,認識事物,認識漢字;《樹之歌》介紹了祖國大江南北常見的樹木,這些「披綠裝」「守北疆」的樹木,常常讓人聯想到守衛邊防的戰 士;《拍手歌》是根據傳統歌謠改編的一首富有時代氣息的兒歌,滲透愛護、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田家四季歌》選自民國教材,詩歌展現 了鄉村美麗的四季景色,歌頌了勤勞樸素的生活。這些意境優美、韻律和諧的識字課,能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各方面的薰陶感染。
除了韻文識字,本套教材還採取了其他多種識字方法。
1.字理識字
藉助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將同偏旁的漢字進行歸類學習。識字課《樹之歌》集中學習8個木字旁的漢字;語文園地七認識由「廠」和 「穴」這兩個偏旁組成的漢字,由偏旁字「廠」的含義遷移出對「廳、廚、廂、廈」的理解,由偏旁字「穴」的含義遷移出對「窯、簾」的理解,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2.事物歸類識字
例如,語文園地六列舉了常見的車和船的名稱,語文園地八呈現的「海灘」「沙漠」「高原」「懸崖」4組場景中的一些代表性事物,通過 圖片的展示,並藉助生活經驗,學生能比較直觀地了解生詞的含義。
3.生活識字
例如,語文園地三列舉了9種課餘活動的名稱,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就能了解生詞的意思。教材還以學習夥伴「我會踢足球,還會拉二胡」 為示範,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課餘生活。語文園地四呈現的是一張普通的火車票,提示語「從火車票上也能認識很多字」,強化「生活處處皆語 文」的理念,引導學生隨時隨地主動識字。
4.查字典識字
本冊教材在語文園地二介紹了部首查字法,這是學生獨立識字經常使用的方法。教材介紹了部首查字法的步驟要領,對其中較難的兩個步驟 還進行了專門練習。編排「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兒歌中不認識的字」這一要求,是希望查字典的練習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真正落實到用字典查 字的實踐之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使用部首查字法的能力,教材在語文園地七,還安排了獨體字的查找練習,在後續年級還將安排一些特殊字 形的查找練習,以全面提升學生查字典的能力。
(二)發現漢字規律,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
教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在一年級對漢字的偏旁、結構、漢字的構字原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二年級合體字 增多的現實,教材進一步強化了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並充分利用這些規律,引導學生大膽地猜讀生字,自主學習課文。
例如,語文園地五的《識字加油站》,教材根據「峰、鋒、蜂」「幕、墓、慕」「抄、炒、吵」3組字的字形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 生根據偏旁表達的意義,把生字選入恰當的語境中;語文園地六的《字詞句運用》,引導學生根據詞語的意思來猜測多音字的讀音;語文 園地八根據形聲字聲旁表音的規律,猜測擬聲詞「啪、唰、吱呀」等的讀音。在學習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兩種查字典的方法後,教 材在《大禹治水》的課後練習中,針對「築壩、擋水、疏導、驅趕」中這些加點的生字,提出「你知道下面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嗎?先猜一 猜,再查查字典」。這就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的一種練習設計,學生可以聯繫上下文、藉助生活經驗和漢字的構字規律, 大膽猜字,最後用查字典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猜測的結果。此外,教材還專門編排了兩篇全文不注音的課文《紙船和風箏》《從現在開始》, 著力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三)打下良好的寫字基本功,重視正確的寫字習慣的培養
本套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十分重視寫字基本功和書寫習慣的培養。一年級在要求書寫的字旁邊呈現新筆畫,每個要寫的字都做了筆順 跟隨的處理;《書寫提示》強調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則,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這些為後續年級學生寫字能力的培養及習慣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在一年級正確書寫300個漢字、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基本筆順的基礎上,二年級上冊不再呈現新筆畫,要寫的字也不再做筆順跟隨 處理。要求寫的字,優先選擇構詞率較高、筆畫比較簡單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課新認識的字,有的是以前認識現在又在課文中出現的字。二 年級上冊加大了寫字的量,全冊寫字250個,每課要求寫8—10個字,有助於打好寫話的基礎。在呈現方式上,要求寫的字從一年級上冊「描 兩個,寫一個」改為「描一個,寫兩個」,減少學生對描紅的依賴,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獨立觀察和獨立書寫的能力。
《書寫提示》重點指導了「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短右長,左長右短」「左右相等」等字形結構的書寫規則,並提示了一些良好的寫字習慣。如,「寫字時要保持正確的坐姿和執筆姿勢」「先看後寫,才能減少修改次數,保持頁面整潔」。隨著寫字量的增加,錯別字現象開始凸顯。教材在 語文園地八的「展示臺」中,列舉了容易寫錯的漢字以及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和同音形近字,提示學生,對容易混淆的字要注意進行對比, 對寫錯的字要及時訂正在改錯本裡,要經常拿出改錯本看一看……所有這些舉措,都旨在幫助學生養成及時改正錯別字的習慣。
三、閱讀的編排及主要特點
(一)選文人文內涵豐富,堅持典範性和適切性的統一。
二年級上冊的選文內容非常豐富。選文中有弘揚愛國主義、革命傳統、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教育內容的課文。如,讚美祖國壯美河山的《日月潭》《葡萄溝》《黃山奇石》,表現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的《朱德的扁擔》,體現 革命領袖和傣族人民深厚感情的《難忘的潑水節》,表現中華民族聰明才智、頌揚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的《大禹治水》。選文中也有從兒童 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出發,反映時代精神風貌、表現兒童的思想和情感、充滿童心童趣的課文。如,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小蝌 蚪找媽媽》《我是什麼》《植物媽媽有辦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引導他們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吸取教訓的《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坐井 觀天》,鼓勵兒童大膽想像、勇於創新的《紅馬的故事》,表現家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體貼的《一封信》《媽媽睡了》,還有充滿無拘的想像和 浪漫童心的《霧在哪裡》《風》。
這些選文不僅語言典範,而且內涵豐富,難易適中;不僅確保了教材全面的育人價值,而且保證了教材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既便於學 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薰陶感染。
(二)加強單元內部的有機聯繫,關注不同冊次的梯度發展
本套教材按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單元內的數篇課文在共同的人文主題下,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如,第一 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積累並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個單元3篇課文的課後練習及語文園地的《字詞句運用》,都緊密圍繞這個要素進行 反覆練習,確保這一要素得以落實。又如,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教材在《黃山奇石》《葡萄溝》兩篇 課文中,分別以「陡峭」「五光十色」為例,提示學生要聯繫生活、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語文園地的《字詞句運用》中,教材又以 「隱蔽」「煩惱」「流連忘返」為例,讓學生結合語境大膽猜測詞語的意思。這樣的編排,體現 了一個新知從學習借鑑到理解運用的過程,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
除了加強單元內部的有機聯繫,教材還關注不同年級、不同冊次之間語言要素的銜接與發展,努力做到循序漸進、螺旋遞進。如,針 對語文要素「藉助圖畫閱讀」,一年級上冊主要是藉助圖畫猜讀指定的生字,到一年級下冊發展為不僅是藉助圖畫,還利用形聲字的特點、 聯繫上下文等多種方法來猜讀指定的生字、了解課文內容。而在二年級上冊,這一能力則發展為獨立閱讀全文不注音的課文,綜合運用所 學的識字方法猜讀生字,猜不出來的字可以查字典,真正做到自主識字。
又如,在理解內容方面,一年級上冊主要是培養學生「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的能力,一年級下冊在繼續學習「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 息」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根據信息作簡單的推斷」的能力,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實現了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同步。到了二年 級上冊,教材在閱讀理解方面提出「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等要求,這表明學生對課文內 容的理解,從局部走向整體,體現了閱讀能力的漸次提升和發展。
(三)夯實基礎,發展語言,加強運用
本套教材的課後練習圍繞朗讀背誦、理解內容、積累詞語、運用詞句、拓展實踐等幾個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在語文園地中設置的《字 詞句運用》欄目,對本單元突出的、有價值的語言現象進行集中綜合的練習。
1.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1)重視朗讀練習,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一年級能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根據語義做恰當的停頓,能讀出疑 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語氣的基礎上,本冊在朗讀方面還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分角色朗讀,能對比讀出感嘆句和陳述句、反問句和陳述句 的不同語氣,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角色的心情讀出不同語氣,帶著自己的體會朗讀課文。從本冊開始,讓學生嘗試默讀,試著不出聲。
(2)詞句練習貫穿語文學習的始終
教材通過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的《字詞句運用》欄目,安排了相應的詞句練習,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 理解能力,並學習運用規範的語言進行表達。
詞句的理解,強調的是結合語境和生活經驗理解詞句的大致意思。為此,教材在第四單元安排了專門的練習,凸顯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有時也會根據詞語構詞的特點,提示相應的理解方法。如,語文園地四《我的發現》,根據4組表示顏色的詞的構詞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 理解這些詞語。又如,語文園地五的《字詞句運用》針對8個有共同語素、結構也相同的四字詞語,引導學生藉助熟詞「自言自語」,遷移理 解生詞「豪言壯語、甜言蜜語」的意思。
詞句的運用,關注語言運用的適切語境,強調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語文學習的聯繫。如,根據詞語的特點,創設語境,引導學生運 用所學的詞語,或者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語文園地一《字詞句運用》),或者介紹一張自己喜歡的照片或圖片(《場景歌》),或者介紹某個 拓展的知識(《植物媽媽有辦法》),或者講述課文內容(《難忘的潑水節》)。詞句的運用練習常常與詞語的理解、詞語的積累相結合(《我是什 麼》《黃山奇石》),體現了在理解中運用、在積累中運用的編排思想。
(3)重視詞句的積累
詞句積累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工作,本套教材主要採取以下方法積累和鞏固詞句。
每課要求會寫的詞語,在附表「詞語表」中呈現,「詞語表」中的詞語都是課文中第一次出現的詞語,由會寫的字組成,具有積累的價值。
課後練習設置《讀一讀,記一記》欄目,運用多種擴詞方式,讓學生積累由本課要認的字擴展的新詞。這些字一般都有較強的構詞能 力,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由「袋」擴展出「腦袋、口袋、袋子、袋鼠」,由「迎」擴展出「歡迎、迎接、迎風、迎面」,由「塘」擴展 出「水塘、池塘、魚塘、荷塘」。這些詞語都是學生認知經驗中的常用詞,學生只要讀出字音,就能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不需要教師的講解。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建立字形和字音之間的聯繫,擴大了詞彙量。
除了編排專門的欄目,還在相應的課文後面編排了背誦、抄讀句子的課後練習。全冊要求背誦共9次,其中課文7次,片段2次。抄 讀句子的練習,有的語句是從課外拓展的(如《樹之歌》),有的來自課文(如《難忘的潑水節》)。
為了強化積累意識,教材還在語文園地三的《展示臺》中,示範了3張學生課內外積累的詞句卡片,目的在於樹立學生的積累意識,從 小就養成在閱讀中積累詞句的習慣。
2.關注語言現象,學習語言表達
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本冊教材對語言的領悟的引導,涉及諸多方面。
有將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巧妙融合的,如《霧在哪裡》的課後練習,要求學生仿照例句,「說說霧都把什麼藏了起來,藏起來之後的景色 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不僅歸納了課文內容,還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運用了「無論……還是……」的句式表達。
有在對比中感受語言表達的不同的,如《紙船和風箏》的課後練習:
讀一讀,比一比。
紙船漂到了小熊家門口。
紙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門口。
有借鑑表達進行仿說或仿寫的。如《寒號鳥》的課後練習,表現「冷(凍)」和「熱」的程度,一個是從人的身體狀況「凍得直打哆 嗦」「熱得直冒汗」來表現,另一個是從外在的環境「冷得像冰窖」「熱得像蒸籠」來表現,這種多樣化的表達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還有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如,語文園地四《字詞句運用》。
下面的事物像什麼?看誰想得妙,說得多。
柳條 雲朵 楓葉 鞋 椅子 路燈 鬍子
對於一些有價值的語言現象,學生可能還說不清究竟好在哪裡,教材就採用「讀讀抄抄」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這類語言現象(如《雪孩子》)。
3.創新課文編排方式,倡導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
一年級上冊教材,在學生識字量還不多的情況下,編排了連環畫課文,鼓勵學生藉助插圖進行閱讀,猜測生字的意思。到了一年級下 冊,學生的猜讀能力逐步增加,他們不僅可以依靠圖畫來猜字,還可以藉助漢字的有關知識或聯繫上下文來識字。但畢竟還是有許多字是 猜不出來的,這個階段的學生還不能完全地進行自主閱讀。
到了二年級上冊,學生的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還掌握了兩種查字典的方法,其自主閱讀的能力已初步具備。因此,教材編排了兩篇全文不 注音的課文《紙船和風箏》《從現在開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自主識字,讀懂課文內容,完成課後練習。以《紙船和風箏》一課為例,文 中「風箏」的「箏」、「松鼠」的「鼠」可以藉助插圖猜測其含義,「抓」可以利用形聲字規律,再結合課文語境「松鼠一把抓住風箏的線一看」了 解它的意思,而對於「祝你()福」,儘管學生不認識「幸」字,但通過調動平時的生活經驗可以推測出應該是「幸福」的「幸」。有的生字,確 實猜不出來,就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來認識。
從連環畫課文到全文不注音的課文,課文編排形式的不斷變革,其目的還是要提高學生識字的主動性,提高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發展他們的閱讀能力。
4.體現彈性,增強適應性
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設置了選做題,以增加教材的彈性和適應性。選做題的內容比較廣泛,有運用所學的詞語拓展交 流的(如《植物媽媽有辦法》),有聯繫生活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如《寒號鳥》),有揣摩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練習寫話的(如《紙船和 風箏》),有從課文中的人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人的(如《紅馬的故事》)。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對課文學習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使語文學 習與學生的生活產生更為有趣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四、口語交際的編排及主要特點
(一)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發展交際能力,建構具有遷移價值的課程內容
本冊教材編排的4次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多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無論是交流有趣的動物,還是介紹自己做的一件手工作品;無論是 與別人商量事情,還是看圖講故事,交流的內容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在這些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完成有實際意義的 交際任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如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商量》,教材創設了如何向同學續借書、如何跟爸爸商量調 換電視頻道等情境,讓學生思考: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和不同的交際環境,應該怎麼與人商量?又如,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有趣的 動物》,向別人介紹(或者是聽別人介紹)有趣的動物,怎麼才能說清楚、聽明白?不難發現,由這些話題所引出的口語交際訓練目標,正是 合乎學生需要的、有共性的、具有遷移運用價值的課程內容,它不僅解決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也解決了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可 以將在口語交際課中學到的原則和方法直接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從而提高日常口語交際水平。
(二)每次交際活動都有清晰的交際目標
每一次交際活動,都會從傾聽、表達或交流的角度列出兩項一般性的、可以遷移運用於日常交際活動的重要交際原則,以清晰醒目的 方式呈現出來。如,在一年級培養學生「大膽說」「認真聽」,說話要有對象意識、場合意識的基礎上,二年級上冊的交際活動側重訓練 學生如何「說清楚」、如何「聽明白」。《有趣的動物》引導學生做到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禮貌地提問」;《做手 工》引導學生在講述製作過程時要「按照順序說」,聽的時候要「記住主要信息」;《商量》培養學生的對象意識和場合意識,學會文明禮貌 地與人商量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看圖講故事》創設的故事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發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發展想像力。
本冊教材編排的口語交際活動,都讓學生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實踐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有禮貌地提問」「注意聽」「用商量的語 氣」「認真聽」等要求,重視良好的交際習慣的培養,這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基點,是需要從一開始就著力培養的交際習慣。
(三)重視方法的指引及示範引導
本冊教材重視口語交際方法的指引及示範引導。如,《有趣的動物》這個話題,如何向同學清楚地介紹有趣的動物,教材提示「先想好 要講的內容,再說給同學聽」,這是把話「說清楚」的一個重要方法,說話是需要先思考的,要想讓自己的表達更清楚、更順暢,就可以先 想一想,想好後再說。在《看圖講故事》這個話題中,交際目標提出「按順序講清楚圖意」,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教材也做了提示:「先了解 每幅圖的內容,再把這些圖畫的內容連起來」。在《商量》這個話題中,交際目標提出「要用商量的語氣」,但什麼是商量的語氣,學生可能 並不清楚,教材通過「我」的示範性的三段話,提示學生應該怎麼向別人提出商量的問題,怎麼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當別人不同意的時候 又該怎麼表達。通過這樣的示範引導,學生就知道怎麼用商量的語氣與別人交流了。
五、寫話的編排及主要特點
二年級上冊寫話練習的編排,有兩條途徑。
一是隨機安排在課後練習中,側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進行仿寫練習。如《黃山奇石》一課,要求學生借鑑文中打比方的 方法,用上「好像」「真像」寫一寫圖片中的石頭;《葡萄溝》一課,要求學生仿照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 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學習如何寫具體,如何寫概括;也有的是從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入手,寫寫感受。如《紙船和風箏》一課的課後選做題:「小熊也想寫一張卡片,掛在風箏上送給松鼠,請你替他寫一寫吧。」
二是設置自成體系的《寫話》欄目,編排在語文園地中,共3次,內容分別是寫自己喜歡的玩具、學寫留言條、看圖發揮想像編故事, 各屬於記實類、應用類、想像類3個類別。本冊教材中《寫話》欄目的設立,表明全套教材書面表達訓練的正式開始。
在第一次正式的寫話練習的編排中,教材用「圖示﹢指導語」的方式,提示了寫話最基本的要求:「寫在方格紙上」「標點符號也要佔 一格。」實際寫話中要注意的地方不止這些,教材通過這兩個提示語,引導師生關注在寫話的起始階段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為養成良好的 寫話習慣打下基礎。對於留言條,要寫清楚基本的要素,注意行文的格式,這些要點教材用示例的方式都給予了提醒。
起始階段的寫話練習,重在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的興趣。教材在話題的選擇上,十分注意與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聯繫,寫玩具、 看圖編故事,這些都是學生願意寫、容易寫的話題。學寫留言條,更是生活的必需。而在寫話的要求上,除了一些基本的行文和格式規範, 其他基本不作具體規定,學生能寫幾句就是幾句,多少不限,自由地寫。其目的在於營造無壓力的寫話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放開膽量,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
說明:原載《小學語文》 2017年第7-8期,作者鄭宇 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