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等疑問 專家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2020-12-15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原標題: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

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編寫組將在全社會的共同幫助下,使統編教材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記者:為什麼「莊稼」的「稼」應讀輕聲,卻標註本音?

陳先云:這是基於本套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規律和實際的學習需求,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

一年級至二年級上冊的起步階段,學生識字量小,自主認讀漢字能力較弱,部分方言區的學生普通話基礎不佳。因此,教材採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體現出包括輕聲在內的語流中的音變現象,以減輕學生識讀漢字的負擔,並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講好普通話。

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自主識字能力的發展和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全文注音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因此,教材從二年級下冊起改為單字注音的方式,只標註未識過的漢字字音。單字注音需要反映辭書中對該單字本音的標註,才能符合國家的語言文字規範。比如,「莊稼」的「稼」如果標註為「jia」,「蒼蠅」的「蠅」如果標註為「ying」,就會與《現代漢語詞典》對這些單字的注音不符,也會影響學生對這個字本音的學習。因此,這些字都標註本音。在單字注音的情況下,教師需要提示單字規範的本音,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在實際語流中,讀好該字的輕聲等音變現象。

記者:是「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陳先云:一年級下冊《日積月累》欄目中,教材選用了「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與人們習慣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略有不同。實際上,「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宋代朱熹的《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

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顯然是由「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演變而來的。因此,教材選用的是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即「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記者:為什麼古詩《小池》中「樹陰照水愛晴柔」是「樹陰」而不是「樹蔭」?

陳先云:古詩原文和現代漢語中的個別字詞用字不同,也會造成誤解。以一年級下冊課文《小池》中「樹陰照水愛晴柔」為例,有讀者可能不理解,認為「樹陰」應作「樹蔭」。實際上,楊萬裡的詩集中,各版本古籍(四部叢刊影宋寫本《誠齋集》卷七,清吳之振編《宋詩鈔》卷七十一,今人點校本《楊萬裡集箋校》卷七)中都寫作「樹陰」,而非「樹蔭」,不存在爭議。「樹蔭」是現代漢語的推薦詞形,和「樹陰」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學作品的用字,應以古籍文獻的文字面貌為依據,不能以現代漢語一概而論。

記者:是「白雲生處」還是「白雲深處」

陳先云:三年級上冊古詩《山行》中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另有一個版本寫作「白雲深處有人家」。在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用「生處」的較多,目前較為通行、權威的點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書社2007年版)也都作「生處」;「深處」則常見於他人著作對杜牧詩句的轉引,文獻價值遜色於前者。另外,從詩意上看,「生處」可以理解為「白雲形成的地方」,而「深處」則可理解為「雲霧繚繞的深處」,兩個意思都能講通。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卷三十六「考文」中評述道:「杜牧之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亦有親筆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遠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綜合考慮上述條件,教材便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這一版本。

又如,三年級上冊古詩《贈劉景文》中的「最是橙黃橘綠時」一句,也有另一個版本,寫作「正是橙黃橘綠時」。選用「正」字的版本,有宋魏慶之著《詩人玉屑》、唐圭璋編《全宋詞》等書;而今人點校本《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中,出現此句時均作「最」,其可信度和文獻價值更高。同時,這句詩的大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秋景。如果用「最」字,語氣上會比「正」更加強烈,更能貼合作者想表達的情緒。因此,教材和點校本《蘇軾詩集》保持一致,用「最是橙黃橘綠時」。

類似的情況不僅出現在詩句中,有時甚至連標題都並存兩說。如三年級下冊古詩《惠崇春江晚景》,題目歷來有「晚景」和「曉景」二說,爭議不下。從《蘇軾詩集》的不同版本和相關文獻來看,「晚景」和「曉景」各有依據,難以輕易判定孰對孰錯。近年來,學界也曾有人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考辨,但各路說法的證據皆不充分,仍難下一定論。編寫組幾經查閱清施元之評註《施注蘇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清查慎行注《蘇詩補註》(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等多種知名的蘇詩注本中均以「晚景」為題,因此,教材最終採納了「晚景」這一說法。

記者:為何要修改選文原文?

陳先云:關於選文的修改,是多年來對語文教科書的各種討論中一直被關注的問題,也是小學語文界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

教科書編寫者對符合選文標準的原作品進行刪減、節錄、修改後,編排在教科書中用作課文,這是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的常規方式。凡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文章,特別是低、中年級教科書的選文,一般都要作些改動,以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語言發展規律。

教科書選文的改動,是經過編寫組、審查專家反覆研討的。對於能聯繫上作者的作品,一定與作者商討,徵求作者的同意;對無法聯繫上作者的作品,會徵求專業的文學研究學者和作家的意見,再作修改。編寫組所作的修改,均遵從不違背作品原意的原則,不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

以三年級上冊課文《花的學校》為例,《花的學校》是泰戈爾的作品,由鄭振鐸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翻譯,譯文的語言有時代的烙印。選入教材時,編寫組反覆揣摩文意,請教著名的文學研究學者和作家,再對其中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歡地跳著舞」改為「跳舞、狂歡」,把「壁角」改成「牆角」,「散學」改為「放學」,既確保改動符合文義,又使學生更容易領會課文內容,並不會造成所謂「經典的缺失」。

又如,統編教材中很多童話和兒歌中的動物,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這是因為每位作家對自己筆下的動物態度不同,有部分作家,其創作的童話或者散文裡,是把動物當人來寫的,就會用「他」而不是「它」來指代自己筆下的動物。編寫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習慣和感情色彩,沒有對此進行修改。

記者:引用別人說的話,怎麼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

陳先云:有讀者說三年級上冊課文《父親、樹林和鳥》的標點用法有問題,文中第13~15自然段中引用的父親說的話,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獨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號;不止一段時,每段開頭僅用前引號,只在最後一段末尾用後引號」。課文第13~15幾個自然段,連續引用同一個人說的話,因此每個自然段開頭都用一個前引號,而除了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末尾用一個後引號,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後引號。原作中的引號使用符合國家標準。

有人據此提出三年級不宜出現這種複雜的引號用法,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不要求三年級學生掌握引號的這種特殊用法。但是,編寫組認為,在真實的閱讀中,遇到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疑問,教師可以稍作解釋,不需要專門傳授相關知識。(記者 靳曉燕)

(責編:王豔、趙怡)

相關焦點

  • 針對統編小學教材 專家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原標題: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
  • 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統編語文教材。 中新網「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
  • 對拼音、古詩選文、標點有疑問?專家詳解小學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 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語文歷史教材為什麼這樣改
    自去年9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與教材相關的討論就此起彼伏,一直沒有間斷過。比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小學一年級為什麼要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古詩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學生負擔」……  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教材編寫的多名專家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採訪,在答疑解惑的同時,引導人們對教材有更加理性的思考。  為什麼教材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熱議焦點?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統編本」教材自2017年在全國小學、初中一年級投入使用;2018年在小學、初中一、二年級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放開教材編寫權,各出版社可依據課程標準自行組織編寫教材,各地可選用不同版本教材進行教學。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等十餘種版本教材形成「一綱多本」的局面,如今「統編本」一統江湖。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小學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難不難
    近期,網上關於「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統編教材比較難」的觀點引發了大眾的關注和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看法,小學語文一年級統編教材到底難不難?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兒童閱讀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李虹教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以及內蒙古林西縣王秀梅和河北省平山縣秦韶華兩名農村學校一線語文教師,聽聽他們怎麼說。
  • 語文書為何這樣改?專家解讀
    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  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周瑾言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9月1日,全市小學一年級、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新教材突出立德樹人,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等教育的同時,兼顧「減負」,提高學生能力。例如小學語文古詩文增加至百餘篇,適度降低漢語拼音難度,低學段減少識字量。
  • 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教材編寫專家:編中小學教材比編大學教材難多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了多位統編教材的編審者,了解教材編寫背後的故事,很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工匠精神」,「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要讓孩子們喜歡這套新的教材,我們就要做到規範、精準和嚴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說。
  • 統編教材審查專家:編中小學教材比編大學教材難多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了多位統編教材的編審者,了解教材編寫背後的故事,很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工匠精神」,「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要讓孩子們喜歡這套新的教材,我們就要做到規範、精準和嚴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說。
  •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覆蓋小學初中所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設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新京報見習記者 王俊 攝  新京報訊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今年9月投入使用統編教材的覆蓋範圍是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2018年將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即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
  •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編寫完成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的使用覆蓋到全國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全面完成。據悉,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和高考綜合改革多維推進。普通高中教科書中,除語文、歷史、政治三科由教育部統編外,其他學科教材版本各異,各省市也有差異。
  •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同步配套教輔——《小學生繪本課堂》
    自從2019年秋季全國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更換,「大語文」時代拉開帷幕。新教材突出對語文要素及人文主題地考察,且大量增加古詩文及課外閱讀要求。語文才是考試真正地「拉分王」!新教材改版大家回到了輔導地同一起跑線,跟隨教材,先解決課文內問題,再延伸拓展課外積累,至關重要。但如何緊隨新教材、讓孩子學得更好?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同步配套教輔——《小學生繪本課堂》你需要了解一下了!
  • 小學教材啟用統編版,老師直言:以後拼的是學習能力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小學語文書教材有很多版本。比方說有: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等。2019年秋季開始,所有學生都將學習統編版教材,這樣更利於同學們學習。不管是哪個版本,小學學的知識都是基礎知識,拼音、認字、成語等這些都是躲不過的坎,是為以後學習更難的知識做鋪墊。學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那麼這次統一教材版本後,全國各地不再有教材難易程度不一的說法,以後將拼的是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技巧等。
  • 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編語文教材出爐引關注  教育部介紹,根據統編統用、3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針對新編語文教材,因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讓大家倍感期待。
  • 走進新版統編教材 感受本真語文魅力——記嘉善縣小學語文統編教材...
    2019年秋季,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始使用統編教材,主要涉及中小學語文、中小學道德和法治、初中歷史。2016年秋季,我省小學語文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至今已三年。今年起,嘉善縣六個年級的小學生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其中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將要從人教版過渡到統編版教材。為了實施好這套新教材,幫助教師學習教材滲透的國家意志和民族文化精神,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小學語文學科已於8月22、24日兩天分六個年級、五個場所進行了教材理論培訓。
  • 湖北:今秋小學初中新生改用統編語文教材
    原標題:今秋小學初中新生改用統編語文教材   今年秋季開學,湖北省義務教育段新生將改用教育部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簡稱統編語文教材),不再使用鄂教版。這次更換教材為全國統一,意味著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將逐步被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