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無論是選文內容,還是課後的練習題,都應注意貼近當代學生生活,溝通課堂內外的聯繫。統編教材一至三年級課後練習題,較過去語文教材的練習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材編寫者旨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掌握語文要素,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每篇課文後面,除了「讀一讀」「朗讀課文」等基本的教學要求以外,還有三四個具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練習題。其中,有理解課文的練習,也有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的要求,還有語言實踐的內容;用好這些題目,對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喜愛拋開課後問題,自己另搞一套,這違背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也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那麼,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課後練習題有哪些種類,怎樣用於教學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呢?
課後練習題的種類
一、結合課文內容的練習題
很多課後練習題,都可以直接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讀課文,以讀書為主。如,二年級上冊《我是什麼》課後練習題:「說說『我』是什麼,『我』會變成些什麼。」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鳥》課後練習題:「為什麼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從文中能找到答案的練習題幾乎每一課都有。
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高語用能力,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重要理念,所以有不少仿說仿寫的內容。如,一年級上冊《四季》課後練習題:「你喜歡哪個季節?仿照課文說一說。」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體現學以致用,統編教材在這個方面落實得很好。如,一年級《項鍊》這一課有一些色彩詞,課後練習題是「讀一讀,說一說,看誰說得多。」如,出示了「金色的」 「雪白的」等還有「小鳥、太陽」等詞。
學語文需要積累,這一點我們是有教訓的。優美的段落、句子,課後要求背誦,積累語言。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課後練習題:「背誦2—5自然段。」二年級上冊《日月潭》要求背誦「2—4自然段」。還有的要求背誦全文。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很重要的編寫理念就是把語文和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如,一年級上冊《小書包》課後練習題:「說一說,你書包裡有哪些文具?」「我會把文具擺放整齊。我會自己整理書包。」
二、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練習題
玩耍是兒童的天性。做遊戲、捉迷藏、藏貓貓、丟手絹、打仗、跳皮筋等,這些學生看似玩的內容,卻蘊含著語文學習的因素。如,二年級上冊《大還是小》一課,課後練習:「你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很小?」就是和其他人比較而言的練習題。
小學生都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如,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課後練習題:「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可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內容說一說。」下面給的詞語是「乘著風」「紛紛出發」等。
現在的學生見多識廣,特別是城市的學生,經常會走向社會參與實踐活動,如,郊遊、旅遊、到公園遊玩、參觀科技展覽等,這些經歷、見聞,很多都是學習的資源。如,二年級上冊《葡萄溝》課後練習題:「公園裡的花都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
學習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生活中學語文」這類題目,課後出現的也比較多。如,一年級上冊《小書包》課後練習:「說一說你的書包裡有哪些文具。」
現在是「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大量的信息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使我們不得不去聽,去看。信息獲得的途徑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課外閱讀、微信微博,以及網際網路等。
課後練習題的教學方法
一、結合課文內容回答的練習題
參照課後的練習題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之一,這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者的重要理念。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課後練習題,這對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避免教學中走彎路起到很好的保證作用,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教師一定要有把課後練習題融入教學的意識,圍繞課後練習,制定目標並展開教學,教學不要游離於課後練習題之外。當然,這也不排除教師根據學情和對課文的理解再設計幾個問題。
如,一年級上冊《影子》課後練習題:「你的前後左右都是誰?」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有一條「知道前後左右的同學」,並把這個問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再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課後練習題:「讀句子,用加點的詞語,說說圖片裡的石頭,再選一張圖片寫下來。」下面出示包括「好像」 「真像」在內的兩句話和三張圖片。制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有「用『好像』『真像』看圖寫話」的要求。
結合課文內容回答的練習題,尤其是能在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練習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強。
如,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課後練習題:「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這是一個牽涉全文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朗讀或者默讀課文,學生讀後就知道了小蝌蚪、水泡泡、荷葉。這類題目,第一學段的課後練習中大量出現,就是倡導學生多讀書,和文本對話。
三年級《海濱小城》課後練習:「說一說,課文寫了海濱小城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是什麼樣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帶著這些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回答時,再重新深入讀課文得出答案。
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課後練習題:「以『小刺蝟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用自己的話講講刺蝟是怎樣偷棗的。」這個問題較大,必須聯繫課文內容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默讀,抓住「爬」「爬向」「又爬向」 「用力搖晃」 「爬來爬去」 「攏到」 「扎在」 「馱著」等重點詞來說。
有些課後練習題有一定難度,不是很快就能回答出來的,需要動腦筋。如,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課後練習題:「小鳥和青蛙在爭論什麼?他們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就要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以和同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得出正確的答案。
如,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課後練習「讀一讀,照樣子,看誰說得多。」出示了「明亮的眼睛」等例子,還有( )的眼睛、( )的頭髮。這就要調動學生積累的詞語來回答。這類練習題,只要詞語搭配正確就可以,沒有唯一正確答案。
任何一篇課文都有主旨,只是教材根據年段的要求和語文要素,有時不提文本的主旨。但有的課後問題,指向了課文主旨,教學時就要涉及主旨。
如,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課後練習題:「想一想: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麼最後卻一個也沒有得到?」,就需要學生結合文本的主旨,從而得知:事物之間都是互相聯繫的,沒有葉子,也長不出葫蘆,不能孤立和簡單地看問題。寓言故事的寓意,人物的精神、品質、特點等,都是和文本主旨有關聯的,回答這一類問題,就要引導學生往文本的主旨上靠。
語言運用是統編教材的重要理念,語用的方法很多,其中,講故事、複述課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如,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課後「根據下面的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下面給出了四句話,也是課文的提綱。這一課的要求是藉助提示,複述課文,這是教學重點和難點。而了解大禹的事跡、體會大禹崇高的精神品質,則不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再如,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課後練習題:「用下面的詞語,說說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下面出示了「象腳鼓」 「鳳凰花」 「銀碗」「柏樹枝」,學生需要思考一番,梳理好自己的語言。
二、聯繫學生生活的練習題
聯繫學生生活的課後練習題,如果教師不加以啟發和引導,學生在回答課後練習題的過程中,會感到為難。大部分學生往往一下子很難聯想起生活中的內容,不知道怎麼聯繫生活,聯繫哪些生活實際,缺乏思維線路,一般只有很少的學生能很快回答出來。教師要對聯繫學生生活的練習題進行準確定位,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教師備課時,要把這些內容作為重難點,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年段,特別是學情做到心中有數。這時,教師如果有一定的指向,學生聯繫生活就變得比較容易。那麼,教師應當怎樣教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以明確的思維線路呢?
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讀一讀,用加點的詞語說說你的日常生活。」這是《我是什麼》一課中的問題:
1. 「我的脾氣可怪了,有時候我很溫柔,有時候我卻很暴躁。」
2. 平常我在池子裡睡覺,在小溪裡散步,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裡唱歌。
第1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你和小朋友玩耍時,有時候你做什麼,有時候你又做什麼?
第2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家裡,你在不同的房間裡會做什麼?教師給學生正確的指向,觸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回答相對就容易。
教師要選準引導的線路。如,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課後練習題:「讀下面的句子,再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的體會。」「只要開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教師可以聯繫學生做過的事情,說:「我們都做過不對的事情,想一想,你做過的不對的事情,又是怎樣改過來的呢?」
再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選做題:「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寫一段話和同學交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家鄉的哪個季節最美麗?美在哪裡?山巒、小河、樹木、花草、田野、天空等,都是什麼樣的?選幾個內容寫下來。」教師這樣一引導,學生就能很快寫出來。
有些題目,教材編寫者希望能引導學生談認識、感想,懂得一定的道理,促進精神成長,這就要求學生重新回歸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本主旨,從其中找出答案。
如,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後練習「你的學校是什麼樣的?同學們在學校裡做些什麼?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下面還給了6個詞語,泡泡裡提示「上課的時候……」「放學了……」。這就可以聯繫課文內容,看課文中是怎麼描寫學生上課的內容的,按照課文的要求來說、來寫。
生活經歷往往積澱在學生的心底,至於聯繫生活的哪個方面,教師要給學生回憶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先回憶一下,再和同學交流一下。
三年級上冊從第四單元開始,很重要的語文要素是學習「預測」,如「文章的題目、插圖,文章內容裡的線索,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是預測的基礎。需要學生預測時,教師可以說:「結合你讀過的課外書,想一想。」
再如,二年級上冊《寒號鳥》課後練習題:「你在生活中見過喜鵲或寒號鳥這樣的人嗎?說說他的小故事。」這個問題有難度,教師可以啟發「比如,你在電視上或者課外書中看到的勤奮的人,懶惰的人」。
想像屬於創新思維,也屬於語用的範疇。根據文本的空白或描寫簡約之處想像,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三年級上冊《花的世界》課後練習題:「朗讀課文,想像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大膽的想像,想一想平時你在花園裡或公園裡見到的花在草地上舞蹈,是什麼樣子的?先想一想,再和旁邊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教師準確界定課後練習題的類別,把練習題有針對性地用於教學,對用好統編本語文教材,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作用很大。
為了不錯過每天的文章推送,
建議大家將「連老師講語文」設為星標
免責聲明:「連老師講語文」旨在幫助更多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分享更多教育資訊,尊重原創並對原創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謝,相關文章均來自網絡搜索,某些文章無法找到詳細作者以明確出處請見諒。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若喜歡本文,敬請轉發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統編版小學語文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