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詩詞賞析是中考語文中必考的一種題型,縱觀歷年中考試題不難發現,這類題目一般文字淺易,學生對考點也比較熟悉,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其主要原因就是對詩詞的有關知識點沒有很好地掌握。
一,知識點一:內容理解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像。解答這類題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像,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方法點撥
如何做到整體感知把握詩歌的內容,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推敲詩題,知人論世
有些詩歌,推敲其題目就可以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或者思想情感,所以我們在解答問題時,千萬不能對題目置之不顧草率行事。如2013年江西中考題《春泛若耶溪》(唐·綦毋潛),推敲一下這首詩的題目,看它透露出哪些信息。「春」表明出遊的時間,「若耶溪」表明出遊的地點,「泛」表明出遊的方式是泛舟。
「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而寫作的。如2013年江西中考題《春泛若耶溪》(唐·綦毋潛),了解綦毋潛的學生應該很少,但我們可以通過注釋了解到作者信息:江西贛州人,其詩喜寫山林,此詩為詩人歸隱後的作品。由此我們可知作者追慕幽意人生的態度。
2.留意注釋,巧用形式
有些詩歌鑑賞題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詩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將詩詞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了注釋。注釋的形式有介紹作者的,有註解詞語的,也有介紹寫作背景的,我們在疏通翻譯時切不可等閒視之。理解疏通詩意時,有時我們還可以利用詩歌形式表達上的特點,一般來說,對于格律詩,尤其是寫景抒情類的,有這樣的規律:律詩前兩聯側重於敘事寫景,後兩聯側重於議論抒情,揭示主題;絕句則是前兩句敘事寫景,後兩句議論抒情。
3.明確類別,整體把握
依據題材的不同,可以把詩歌分為山水田園詩、羈旅詩、詠物詩、邊塞詩、送別詩、懷古詩、詠史詩等。這些類別的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各有側重。如山水田園詩多表現作者對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的喜愛,對官場仕途的厭倦,對隱逸生活的渴望等;羈旅詩則表現旅途的艱辛、孤獨寂寞的情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安定自由生活的嚮往等。明確詩歌的類別,有助於我們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當然,我們在答題時不能生搬硬套,應該是不同內容,區別對待。既要抓住它們共性的東西,也要注意每首詩歌自身的內容特點。
二,知識點二:情感把握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態度的領悟能力,解答這類題可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並根據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詩人貫詩歌形象的風格(豪放、約、沉鬱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
初中階段所學詩歌的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方法點撥
把握詩詞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1.結合背景,窺測詩詞的情感
這裡的「背景」,一方面指詩詞反映的廣闊的社會現實,這是詩詞產生的土壤。如杜甫的《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後,杜甫是現實主義作家,必然會借其詩反映「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揭露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詩人多變的人生經歷,詩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個人榮辱融入到自己的詩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詞作,便寫盡了自己人生的悲歡離合。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正是詩人隻身流落金華,又見丈夫趙明誠的遺者《金石錄》,睹物思人面發出的無限感慨。
2.分析詩眼,透視詩詞的情感
大多數詩詞中往往都會有一個字或一個詞成為詩詞的核心,成為解讀詩詞主旨的鑰匙,這個字或這個詞便是詩詞的「詩眼」或「詞眼」。閱讀詩詞,如果能抓住這些「詩眼」「詞眼」,也就能很容易地體會出詩人的情感。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斷腸「二字領起全篇,根據這個「詞眼」,詞人思念家鄉寂寞悲苦的情感便不言自明了。反過來,如果我們能把握住詩詞的情感,就容易找準其「詩眼」或「詞眼」了。
3.解讀意象,挖掘詩詞的情感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詩人內心情思與外在生活景象的統一。古詩中,詩人常常賦予一些意象以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對同一事物,人們往往有著相近的審美情趣。比如,月代表離愁別緒、思念,楊柳表達惜別鴻雁象徵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的愁苦等等。因此解讀詩詞意象,有助於我們分析詩詞的思想感情。比如,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詩人為什麼不用「白雲」「孤雲」而用「浮雲」呢?因為「浮雲」可以暗指困難、挫折、障礙等。理解了這個意象,便能體會出詩人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4.藉助典故,探尋詩詞的情感用典就是運用古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等。古詩詞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詞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義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知識點三:詞句品味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後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要掌握常見的鑑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籤貧詩歌思內客等),或採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並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
方法點撥
如何從詩詞句中找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評析詩詞中鍊字的妙處(1)體會鍊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徵的。鍊字往往能抓住詩詞中表現的景物特徵。如「星垂平野闊,月浦大江流」這兩句詩,詩人用「垂」「湧」二字來描述星和月是詩人抓住了「平野闊」這個景物特徵,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視覺規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闊,星星近者高,遠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樣子,故用一「垂」字;平視前方,因原野空闊,月亮從江邊升起,給人的感覺就像從江中升起一般,故用一「湧「字。而「湧」又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不是從江水中浮起,而是「湧」起,這便抓住了江水澎激蕩的特點。
(2)體會詩人賦予所描繪量物的情趣、情感和詩意。好的詩詞往往能賦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字讓詩的境界全出:紅杏盛開,枝頭蜂蝶雲集,熙熙擦攘,齊來鬧春,好一幅春意盎然圖。但句中並沒有說起蜂蝶來,這就是「鬧」的作用。設想如果把這「」換成其他字眼,如「好」「滿「「濃」「足」等,都沒有「鬧」來得生動有情趣。
(3)體會鍊字創造的意境和諧美。如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以「直「狀煙,看似無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菸具有剛勁、堅毅的陽剛之美,方能與塞北的「大漠」「孤煙」這種闊大、雄渾和蒼涼的境界形成一種和諧之美。
(4)體會鍊字的特殊用法。古詩詞中的一些詞的用法較為特殊,了解其用法,對我們理解句意乃至整首詩詞的思想感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詩人在用「綠」之前用過「過」「到」「滿」等詞,但這些詞都是以極普通的用法表現其意義,而改用一個帶有使動用法的」綠」字,不僅寫出了江南大地變綠的過程,而且將江南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出來了。
2.賞析詩詞名句
(1)從語言的角度賞析詩詞名句,方法有兩個:一是看詞性,這些字詞往往是名句中的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或副詞;二是看位置,這些字詞在詩句中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規律,一般而言,五言詩為第三個字,七言詩為第五個字。
(2)從內容上賞析詩詞名句,注意從「情、景、理」三個方面去評說。情,即思想感情。抒情是詩詞的第一要素,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賞析名句的第一要義。景即景物或景象。詩人的感情總是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無境之情,情就失去了依憑;無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賞析名句時要注意領會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理。詩詞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濃縮、思想的結品,因此賞析名句不能忽視對哲理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