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四個協同」

2020-12-19 光明網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漢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

  十九大報告把產業體系從以往的一二三產業劃分,拓展到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協同」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這個轉變,需要闖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關」。如果這「三關」跨過去了,我國經濟就會邁向新臺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反之則會面臨較大挑戰。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三關」的迫切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涉及經濟社會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是由多個子體系相互聯繫構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與以往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打破了傳統以一二三產業劃分產業體系的做法,從實體經濟和要素投入關係的角度賦予產業體系新的內涵,把產業體系從以往的三產領域,拓展到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協同」。這是我們黨根據時代變化對我國產業體系作出的新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當前主要問題是,實體經濟發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撐,缺資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問題突出

  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我國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才資源之間仍然存在諸多不協調現象,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撐,缺資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問題突出,很多企業陷入成本高企、結構失衡、轉型困難等困境。

  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支撐能力不足。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加快,不僅逐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推動了我國產業不斷升級。但必須看到,我國科技發展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資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足、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聯繫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

  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關係,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但是,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出現與實體經濟脫軌現象。一方面,社會中的大量流動性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空轉或流向房地產,導致金融、房地產業快速膨脹和過度投機行為,造成金融、房地產「虛假繁榮」;另一方面,受回報收益率低、資產抵押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需要的資金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有效支持,致使實體經濟發展困難。

  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中國的勞動者總體素質較高而且能吃苦,這已被世界所公認。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專業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缺乏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脫節等問題逐步凸顯,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面臨人才瓶頸制約。

  金融、人才與科技創新協調性不強。當前,我國存在的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的「三大失衡」,與實體經濟領域低端產能過剩和虛擬經濟領域流動性過剩有較大關係。由於產能過剩,實體經濟回報率低,資本不願進入,只能在金融、房地產領域亂竄。科技創新可以有效破解這些問題,一方面科技創新可以改造提升傳統產能,提高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解決中低端產能過剩和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另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可以減少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問題。但是,由於金融、人才與科技創新三者之間發展不協調、傳導機制不暢,科技創新得不到金融和人才的有力支持。

  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審慎包容的創新生態,推動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協同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資源,下一步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強大動力。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實體經濟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營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增強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增加實體經濟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著力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著力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驅動力。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聚焦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系統打造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創新領域建設體現國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戰略科技創新基地,在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領域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設一批引領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大力推動「雙創」升級,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支持廣大中小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孵化培育「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企業。

  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作為深化金融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特別是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業態和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信貸產品、保險產品,拓寬創新企業融資渠道,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滿足具有「輕資產」特徵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小微企業、大學生創業就業等的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對企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項目提供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發展。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築牢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開發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力資源。一是聚焦「高精尖缺」領域,選拔和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二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人才。三是注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積極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優秀企業家。四是緊貼高質量發展需求,大量培養掌握精密製造技術的工程師和工匠人才。

  加快構建促進四個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設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要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審慎包容的創新生態,推動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共同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大廈。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幹預,更好服務企業,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二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切實打破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三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競爭倒逼國有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四是完善產權保護特別是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加大侵權懲罰力度,加大侵權者違規成本。五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向優質產能、優秀企業流動。

[責編:武鵬飛]

相關焦點

  • 青島教育系統突出「協同」推進「三述」聚力高質量大發展
    「三述」,機關處室處長、學校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述講,堅持立德樹人,聚力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青島實驗高級中學著眼疫情對教育帶來的挑戰,從加強家校協同教育入手開展「三述」,深化實施志願家長駐校、家長研習等制度,多渠道做好「雲」家訪,切實增強協同育人實效;青島電子學校運用協同思維,從班級管理小切口入手,強化「成就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奉獻整個社會」育人理念,著力培育職校學生核心素養;青島五十八中聚焦「創一流名校、育棟梁人才」辦學目標,從打造精細化、協同化管理團隊、學生發展平臺、校園文化入手,
  • 做好「四篇文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訪安化縣委書記劉勇會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省委「三確保」目標。二廣高速、馬安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空氣品質優良率連年位居益陽市第一,獲評國家級衛生縣城。茶產業綜合產值較2015年總量翻番,達220億元。安化榮獲「十三五」茶業發展全國十強縣。  「十四五」即將開局,安化站在了更高的發展起點上。劉勇會說:「對安化而言,當前關鍵要做好『四篇文章』。」
  • 奮力推進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 - 中國郵政報
    時代的進步正在顛覆中國郵政傳統作業模式;質效不高是制約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建立市場化資源配置體系是中國郵政必須突破的難題;疫情的不確定性對郵政發展帶來較大影響;人才匱乏是制約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黨的建設工作質量需進一步提升。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德州學院:以 「校城融合」實效推進學校高質量...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德州學院:以 「校城融合」實效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2020-12-09 09:29:4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德州學院提出加快推進「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協同提升、共同發展」, 在校城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專業調整入手,建立校城融合的平臺和機制,成立校城融合發展學校工作組,研究部署重點工作任務,協調解決突出問題,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保障支持和評估機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 黃河幾字彎文化協同發展聯盟在西安成立 共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大計
    此次論壇旨在響應國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號召,由西安交通大學新媒體學院主辦,陝西高校新型智庫「新媒體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黃河幾字彎地區文化協同發展研究」課題組協辦。黃河幾字彎文化協同發展聯盟的成立,將團結政產學研等方面力量,促進黃河幾字彎地區文化協同發展,服務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黃河上遊及下遊階段奠定良好的文化協同發展基礎,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
  • 做好煤炭高質量發展文章
    下一步,煤炭行業面臨著新形勢和更大挑戰,如何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從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質增效,進一步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助力智能煤礦建設,實現煤炭產業上下遊協同創新,使煤炭開採逐步由「人力驅動」向「科技驅動」轉型;從原煤生產向商品煤、潔淨煤轉變,一方面要完成產業升級與產業鏈延伸,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還要在保障生態環境上下功夫,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
  • 理論周刊|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劉 勝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新時代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也是新時期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創新實踐。
  • 劉超在綿陽市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區域協同發展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持之以恆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進一步築牢綿陽高質量發展的底部基礎。
  • 甘青兩省法院通力合作 服務保障蘭西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
    為充分發揮兩省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有效服務和保障蘭西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近期,甘青兩省法院就深化合作事項召開新聞發布會,並籤署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協議從7項內容、6項機制規定了兩省法院合作方向,堅持協同司法、創新司法理念,不斷健全和完善適應蘭西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司法體制機制。筆者為此專門採訪青海省法院相關負責人就協議進行解讀。
  • 推動證券業高質量發展 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安青松提出四個「必須」
    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安青松提出四個「必須」12月2日,在中國證券報主辦的「打造國際一流投行 助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2020中國證券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作了題為《推動證券業高質量發展的共識與實踐》的主題演講。
  • 杭州都市圈加強區域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 建好都市圈 共譜協奏曲
    作為全國首個以都市圈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2007年,杭湖嘉紹「四兄弟」共同宣布啟動建設杭州都市圈時,就表示要在交通、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優勢、加強協作。2016年,浙江出臺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三年實施方案;第二年又出爐浙江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明確提到突出都市圈建設,為浙江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新的路徑。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一是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強化農業生產服務,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德州學院:以 「校城融合」實效推進學校高
    德州學院提出加快推進「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協同提升、共同發展」, 在校城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專業調整入手,建立校城融合的平臺和機制,成立校城融合發展學校工作組,研究部署重點工作任務,協調解決突出問題,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保障支持和評估機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 推進「十四五」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在四川省社科院召開
    疏解成都生產型功能(主要是製造業特別是化工),大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認真探索公園城市理論根脈和推進路徑,突出二三線城市商貿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三州要發展植物藥業、特色農業、高效牧業、珍奇林業,推進旅遊、文化、食品、清潔能源(風、光、水)能級提升,把穩定與發展有機統一。成渝之間的一體化和融合發展,關鍵在差異協同、產業細分、各有特色、資源共享。
  • 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就如何貫徹落實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文昌市委書記鐘鳴明日前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文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為指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 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因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部署,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通過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發揮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創新型資源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 邁向高質量發展標杆的四個關鍵詞
    獲評「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位列「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63位,為高質量全面發展標杆鎮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020年,佛山邁過GDP萬億元大關,南海再次提出弘揚「南海精神」,丹灶迎來「雙區」建設等一系列機遇。站在新的起點上,丹灶如何聚勢聚力、聚焦攻堅,加快建設高質量全面發展標杆鎮?答案就在產業發展、環境建設、城鄉融合、基層治理這四個關鍵詞中。
  • 推進「建築工業化」,發展「智能建造」!中國建研院堅持協同發展!
    推進「建築工業化」,發展「智能建造」!中國建研院堅持協同發展!、數位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十三部門7月28日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 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習近平這樣論述高質量發展
    ——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特徵的重大判斷。——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
  • 武漢理工大學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強化創新文化建設,強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