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對此,家長們眾說紛紜。
《通知》裡明確指出:
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簡言之,就是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儘管主管部門多次發文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各地陸續出臺相應措施,但是「幼升小」的焦慮仍以不同形式存在著。
為什麼措施起不到作用?相比起各個幼兒園的做法,家長的想法其實更加關鍵,因為家長在選擇幼兒園上有主動權。
眾人眾聲
「囚徒困境」
一個很有意思的詞,我想用來描述焦慮的家長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雖然現在的家長們大多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一套育兒經,主張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並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指指點點或是所謂的「經驗之談」。但有一件事讓家長們坐不住了——當看到比自己孩子優秀太多的同齡人真真切切的存在著,以及他們將來要和自己孩子一起競爭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嚴酷現實,讓家長們坐不住了。家長們一看別人家的孩子偷跑了,就忙著讓自己家的孩子也趕快起跑。
當然還有另一層面的焦慮,一些重點小學,年年都在用考試選拔的方法來限制學生生源的過度膨脹,對轄區內的幼兒園而言,只能進行小學化教育來適應此環境。
一刀切?可行嗎?
說實話,這個通知的出發點是好的、目標是積極向上的,如果真的能實現,對中國孩子的成長也有正面意義,但這種政策的效果並不好。
必須承認的是,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確是我國幼兒園出現的重大問題,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裡要去面對的頑疾之一。但我們也要明白,「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並不是幼兒園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小學的問題,而是中國教育體系問題的一種展現。
在整個應試教育體系依舊運轉的前提下,高中教育為了高考服務,初中教育為了中考服務,小學為了小升初服務,幼兒園為了幼升小服務,這套體系是一環接著一環的,僅僅從幼兒園和幼升小下手,禁止提前教學,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如此治理「小學化」的結果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小學化」的內涵,導致一刀切地認為「所有學習知識的行為「,都是「小學化」,以至於幼兒園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乾脆放棄教育:1、不許教太多了!2、孩子們好好玩......
寓教於樂,寓教於樂,玩是學的手段,而不是替代學習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在玩中讓孩子學到什麼,以及如何學到這些知識和能力。如果玩就是王道,那一個孩子發一個手機打農藥就好了,他們應該會很開心的。
3歲到6歲,是孩子開始接觸社會的階段,幼兒園中能學到什麼,很重要。如果我們把眼光看遠一點,別盯著小升初,也別盯著高考,而是看到中國孩子大學、工作甚至更遙遠的未來,就會發現,幼兒園不是教太多,而是教太少了。
不妨對比下香港教育局頒布的幼兒園教育課程指引,香港就沒有對數學教育提出明確的目標,也認為幼兒園的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外語。所以,《指南》中的具體細節,是可以優化,並且不那麼死板的。如何在避免「小學化」的基礎上讓孩子在幼兒園獲得更好的教育,這點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