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W人才培養——「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應用

2020-09-04 中國社會工作

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在全國高校的廣泛開展,高校思政課的育人效果正日益顯現。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國內學界對「課程思政」如何運用於非思政專業教學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形成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然而,筆者發現,已有成果多偏重於本科教學,作為高校研究生階段的思政教育研究則相對滯後和薄弱。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助人的專業和應用社會科學,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Social Work,以下簡稱「MSW」)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於消除近年來高校MSW人才培養重規模發展、輕質量內涵的弊病,把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成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精神和個人追求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課程思政」的概念內涵及意義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之中,進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其核心內涵是「立德樹人」,同時,注重將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作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改革,「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於將教育回歸於「育人」軌道。

「課程思政」的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即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二是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強課外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以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當前高校MSW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MSW人才培養工作始於2010年,十年來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高校MSW人才培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注重課堂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課程思政」的政治引領作用

近年來我國高校MSW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知識傳授、輕「課程思政」政治引領的現象。不少教師認為,研究生不同於本科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人生觀與價值觀已比較成熟,研究生讀研的主要任務是拓寬和深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對他們開展思政教育既無必要、也無價值。基於這種認識上的偏差,許多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傳授知識和完成教學任務,至於如何「立德樹人」、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們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往往被忽視,從而導致「重智」「輕德」的例子屢見不鮮。

二是強調西方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輸入,淡化中國本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社會工作源於西方,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人權、自由和平等;二是崇尚「個人本位」,關注個體的人的感受。這與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的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有著本質的區別。檢視近年來高校MSW人才培養的狀況不難發現,儘管各高校專業發展方向不盡相同,課程設置也有差異,但有關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傳授,大都是一套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東西,涉及本土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寥寥無幾,如此脫離了中國主流社會價值觀去教授學生,培養出來的社會工作人才將難以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是重視課堂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性特點, 要求本專業高度重視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實踐教學對於強調專業性助人活動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而言,是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助人能力的重要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的以傳授課本理論知識為「唯一」的或主要方式的教學理念影響,不少高校教師對實踐育人的功能與作用往往認識不到位,導致實踐教學流於形式,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MSW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針對當前高校MSW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MSW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其具體的實踐路徑如下:

一是在課堂理論課傳授中融入「課程思政」

課堂理論課教學是我國高校MSW人才培養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強化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體責任。針對MSW研究生的求知慾望和人格發展特點,選取與課程內容相輔相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理論課教學中,讓學生們在「潤物細無聲」中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在此方面,引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實現「知識」為「價值」服務,在「價值」中凸顯「知識」的目標,應該是我國高校MSW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是在案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

案例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理論分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作為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是強化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促進教學與實踐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在案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讓學生在所設定的場景中真實地感受或體驗應當如何秉承專業倫理和職業操守,向社會中有需要的個人和困難家庭,以及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救助和幫扶,讓受助人群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加深學生們對專業價值觀的認同,同時對未來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充滿信心。

三是在體驗式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

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藉助於相關的道具和多媒體等設備,創設一個生動的教學環境,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MSW體驗式教學之中,可以避免傳統思政理論課機械說教的灌輸方式。通過體驗式教學,將現實生活中那些忠於職守、勇於擔當、體現社會正能量的人物事跡,以及中華傳統美德與職業倫理等素材融入MSW研究生培養中,增添其內容的生動性和教學效果的感染力。

四是在實踐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

社會工作專業的應用性特點,使得它十分注重人才培養的實操性。將「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MSW實踐教學,不是為了「弱化」或「取代」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相反,針對助人活動的社會工作專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後,可以起到一種與本專業價值觀相輔相成的「價值引領」作用。研究生們在具體的助人實踐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困惑與挑戰,包括薪酬待遇問題、職業發展與個人價值實現問題等。而此時「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可以及時發現新問題,對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們敢於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認真探索 「為何服務」「為誰服務」以及「怎樣服務」等一系列實踐中的困惑問題,最終能夠指引學生端正助人態度,堅定助人服務信念,為將來從事社會工作這一助人活動奠定基礎。

相關焦點

  • 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培養一流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內容。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這個關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課程思政牽引學校育人各環節。
  • 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上海打造課程思政2.0升級版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上海新出臺《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國內首次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上海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再出發。出臺新政,深化改革 在教育部指導下,上海在2005年起開展「學科德育」試點基礎上,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理念並付諸。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實現了課程思政融得進、看得見、落得實,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程為輻射的高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已初步建成,並向縱深發展。
  • 【課程思政 交大行動】教務處舉辦「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與實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國家教學名師施大寧教授作了題為「明理、悟道、育新人——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和實踐」專題報告。本科生院各單位負責人,各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通識課程和課程思政試點課程教師參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徐忠鋒主持會議。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打造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陳志國 陳燦芬 劉鑫 汪力 謝柳 教育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問題,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
  • 外語課程思政(三)| 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
    摘  要:新時代的外語人才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需要在直面西方意識形態這一特殊背景下進行價值觀引導。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本文以南京大學英語系美國文學課程實踐為例,探討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建設應考慮的幾項思政元素,堅持中國立場和文化自信,正確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為國家建設輸送道德品質、專業技能、思想認識全面發展的優秀外語人才。
  • 思政教育築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科...
    ……這是開展思政實踐課程的北大青年法律人在祖國的天南海北留下的「三行情詩」,也是同學們意氣風發、體悟初心,直抒家國情懷最真實的寫照。近年來,北京大學法學院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人才培養的系列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要決策部署,堅定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標,紮實推進「三全育人」,堅持「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建立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法治人才的長效機制。
  • 中央財經大學深入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培養立足中國本土的金融人才——課程思政:鍛造中國未來金融人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一直是新中國金融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多年來立足服務國家戰略,為首都和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充分發揮一流學科的責任擔當和引領作用。在金融學院副院長應展宇看來,「課程思政」探索對學生未來成長為真正立足中國本土的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課程思政是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從發展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深化和拓展。課程思政要求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從理論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教育理念的發展。
  •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_教育...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 《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工程圖學》課程性質涵蓋理論、實踐、實驗課程全方位優勢,更有利於公共專業基礎課程全方位,全過程思政,更有利於「三全育人」理念下現代化應用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2. 《工程圖學》課程具有專業理論的客觀性、實踐的職業性和實用性優勢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導。《工程圖學》專業理論知識研究對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性。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課程思政建設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 外語課程思政(五)| 嶽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
    摘  要:混合式教學不能理解為線上與線下學習的簡單相加,否則會誤以為混合式教學悖離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混合式教學反映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對能力、人格、品性、情操的培養與教育都是高度一致與重視的。混合式教學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標、育人環境、育人路徑等宏觀層面與課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與高度統一性。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作為理念創新,它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可堪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程思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總要求,著力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旨在更好地承擔起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是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新時代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行動指南。
  • 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
    陳國松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5摘要:道德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就業及職場競爭力,為企業培養具備較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復旦大學副校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雷指出「理工科專業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在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中,堅持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本,以課程思政為魂,提升專業課程品質,逐步探索出一套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理工科課程思政經驗方法。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摘  要]本文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針對「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設計,結合相關文獻、遵循教育規律,提出高校踐行「課程思政」理念重點要在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養六個方面下功夫。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在課程建設體系中需要增強「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理念,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做到「三問致新」,即「問課程特色融育人元素、問學科前沿變教學內容、問學生興趣優教學方法」,各類課程要結合自身特色特點,按照自身推動課程思政的路徑與目標,溶不同的鹽,做不同的湯,最終達到課堂精彩、學生喝彩、效果出彩的「三維出彩」目標。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