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培養一流人才

2020-09-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內容。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這個關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課程思政牽引學校育人各環節。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牽住課程思政這個「牛鼻子」,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水平和實效,這是整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舉。

以「家國情懷」為統領

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天津大學章程中明確了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培養目標,課程思政就要把「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中。抓住了培養「家國情懷」這個統領,就是抓住了立德樹人的關鍵。

要厚植學校文化土壤,營造「家國情懷」的育人氛圍。中國的大學和西方大學不同,多是為救國而建的,是紮根中國大地的,「興學強國」是中國大學的精神元始。將大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這本身就是「家國情懷」教育的豐厚養料。同時,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積澱,高校要根據自身特色,因「校」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文化特色和發展規律的課程思政內容。

在天津大學曾進行過「怎樣培養家國情懷」的討論,很多專業老師都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就是要把專業技術跟民族前途命運、國家重大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比如,講橋梁設計課的,可以講講茅以升、講講錢塘江大橋建好後又炸毀、炸毀後又重修的故事;講化工課的,可以講講侯德榜當年如何完成制鹼的故事;我們的專業課教師本身也從事科學研究,要把我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世界的科技發展前沿都跟我們的課堂教育結合起來。這樣的課程育人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正是最好的課程思政。

要重視「主力軍」建設,培養有「家國情懷」的師資隊伍。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身教勝於言傳,教師的「舉手投足」皆是育人。我們必須把教師的自我修養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引導教師深刻認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先立師德,才能樹人。具有「家國情懷」的教師,在課堂講授和舉手投足中,自然能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講授出的課程才能打動人。帶著溫度,帶著情懷的課程教學,一定能涵養出具有「家國情懷」的學生。

以「三全育人」為契機

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當前,高校多在探索「三全育人」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目的是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當中去。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這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關鍵之舉。

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成為培養目標的有力支撐。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育人總綱,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並按照培養方案科學推進和執行。以「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為契機,在「大思政」格局的頂層設計中,重點做好培養方案的設計。2019年底,天津大學啟動了以「三全育人」「五育並舉」為牽引的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探索構建具有天津大學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綜合改革緊密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頂層設計,推出了「德育鑄魂計劃」「智育固本計劃」「體育強健計劃」「美育浸潤計劃」「勞動教育淬鍊計劃」,強化全員育人責任,抓好全過程育人環節,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綜合改革中的「課程方案」從體系設計到組織實施再到效果評估,全程體現課程思政要求,確保每門課程的針對性,都能成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石;確保所有「課程群」的協同性,都能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要創新課程組織方式,打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課程思政建設涉及對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教材、教師、課堂、督導、測評反饋等多方面的要求,是個系統工程。要確保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不能單純靠教師的自覺主動,必須有組織地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是學生、主力軍是教師、抓手是考核評價激勵機制。近年來,天津大學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度參與、院系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建設格局。成立「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中心」,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總結和規律的研究,結合專業發展史和國家戰略定位,有組織地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並納入專業課教材講義內容和教學大綱,作為必要章節、課堂講授重要內容和學生考核關鍵知識。

以「新工科」為引擎

積極發掘課程思政增長點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應對未來挑戰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時代命題。新工科建設中,課堂教學是中心環節,也是「主戰場」。課程思政是新工科建設的靈魂和統帥,天津大學的新工科建設提出以立德樹人統領培養全過程,落實「三全育人」「五育並舉」,融合新文理教育與多學科交叉的工程教育。以新工科建設為引擎,探索「新工科+課程思政」新的增長點,是天津大學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一環。

要做有靈魂的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設更需要通過課程思政來實現「有靈魂的工程教育」。一是以激發工科生的歷史使命感為方向。新工科教育本身就是適應時代變革的教育改革,因此我們要培養的也是更多能夠應對變革的未來領軍人才,要培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使命情懷,培養學生的遠見卓識,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世界,培養學生應對新變化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二是以工程倫理教學為抓手。將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學類專業課程,掌握網際網路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製造與新材料等新興領域中可能涉及到的責任、價值與法治等問題,增強未來工程師的社會擔當。三是以「國之重器」科技成就案例為聯結,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雙向貫通。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引領未來的行業領軍者和變革者。課程思政的效果好不好,關鍵要看能否培養學生具備勝任未來挑戰的關鍵核心素養和價值觀。

以新工科平臺促推「三全育人」。第一,新工科建設為課程思政帶來新的機遇。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打破原有的院系設置壁壘,面向未來人才培養構建開放式的人才培養平臺,要求各學院的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向學生開放,讓學生參與國家級的項目,進行有使命的學習和有組織的實踐;引入企業資源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讓學生走進「社會的課堂」,通過企業實踐了解我國技術發展現狀與需求,增強自身投身國家建設的責任感。

第二,開放融合的培養平臺要求課程思政組織更具協同性。各個平臺的課程設計需要多學科協同進行,對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更需要多學科統籌,讓課程思政更有針對性。例如,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臺、智慧城市平臺等的課程思政建設,除了要講好科學精神、講好人工智慧的國家發展戰略,也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責任及法治等問題。

第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突出「學」的主體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課程相關思想道德、社會熱點等思政元素,以探索性、問題導向的學習,引導其獨立思考、充分表達、積極溝通,鼓勵學生積極面對挑戰性難題,勇於提出和交流想法。

第四,要運用好新技術新手段。新工科教育更加注重情境式教育和實踐教育。將課堂轉移到實驗室、設計室和工程實踐場所,讓學生圍繞現實情境和「真問題」來學習;同時,將移動技術、混合現實等新手段也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作者系天津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4日第5版

作者:金東寒

相關焦點

  • 12月15日校報推介: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 培養一流人才、不忘...
    一版:要聞      ●我校師生收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實況      ●天大45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我校近期獲批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校黨委巡察組召開第八輪巡察情況反饋會        鞏金龍為國防科大作新工科課程思政報告
  • 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上海打造課程思政2.0升級版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上海新出臺《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國內首次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上海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再出發。下一步,上海還將重點依託課程思政領航高校,結合「雙一流」建設,對文史哲、經管法、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以及藝術學八類專業全面啟動教學指南研製工作。今天下午召開的2020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上傳出上述消息。
  • MSW人才培養——「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應用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助人的專業和應用社會科學,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Social Work,以下簡稱「MSW」)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於消除近年來高校MSW人才培養重規模發展、輕質量內涵的弊病,把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成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精神和個人追求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打造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陳志國 陳燦芬 劉鑫 汪力 謝柳 教育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問題,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
  • 「雙一流」高校牽頭!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
    徐青森首先代表高教司對研討會的召開和聯盟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並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也是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的要求,為此,他提出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深化研究、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三點希望,期待未來聯盟能夠通過在以上三方面的深耕,為課程思政的推進發揮積極作用;徐青森還表示希望參加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能夠對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把脈獻策
  • 藥學和思政如何融合?這門省一流課程做到了!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廣東省2020年度擬認定的651門一流本科課程,其中,來自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時軍副教授的《中藥藥劑學》就生動展示了如何通過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課程思政高度,建設與匯聚優質資源,從而推動教學改革,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中藥學人才。
  • 思政元素融入課程 引領一流學科發展
    一個月後,獸醫學院院長馮耀宇也圍繞華農校史館裡有關獸醫學院的素材,結合獸醫學科的最新發展情況,以及鄺榮祿、馮淇輝等老一輩獸醫人的奮鬥史,給2019級的學生們上了一節生動的思政課。下課鈴響,她動情地說:「同學們選擇了農科,就要真正地熱愛農科,爭做新時代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
  • 中央財經大學深入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培養立足中國本土的金融人才——課程思政:鍛造中國未來金融人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一直是新中國金融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多年來立足服務國家戰略,為首都和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充分發揮一流學科的責任擔當和引領作用。在金融學院副院長應展宇看來,「課程思政」探索對學生未來成長為真正立足中國本土的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作為理念創新,它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可堪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程思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總要求,著力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旨在更好地承擔起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是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新時代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行動指南。
  • 復旦大學以一流黨建思政引領頂尖一流大學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召開後,復旦大學著力構建「三線聯動」、立體化的黨建工作格局,將黨的全面領導融入和內嵌到學校治理各環節,滲透到基層一線「神經末梢」,以一流黨建思政工作引領頂尖一流大學建設。
  • 北林黃國華:向課程思政與創新教育發力,打造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
    中教全媒體:課程思政建設,要以「立德樹人」為最終目標,學校作為林業領域的最高學府,是如何實施課程思政,達到「立德樹人」?2017 年,學校課程思政研究獲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難點攻關項目,在課題研究與課程試點基礎上,學校遴選確立課程思政教研教改專項課題121項,組織廣大教師結合專業課程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目標,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修訂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將課程思政有效覆蓋到所有教學單位。
  • 專業建設|課程思政:一流專業建設的常態、本分和初心
    彭建仿市場營銷專業團隊(重慶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當前,課程思政理念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很多高校開始了相關教學改革探索。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重慶市一流專業,重慶工商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在專業建設中一直致力於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做法。
  • 打好課程思政建設組合拳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形成共識。
  • 【課程思政】新聞學院: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鑄魂育人 ,培養新時代...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東南大學多措並舉加強一流本科教育 培養中國特色領軍人才
    東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夯實「雙一流」建設基礎,努力培養中國特色高素質領軍人才。  轉型發展,明確領軍人才培養目標。在全校組織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深入分析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新時代一流人才培養理念與路徑,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廣泛凝聚師生共識,著力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知識基礎、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突出的創新能力,努力造就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擔當引領未來和造福人類使命的領軍人才。
  • 【課程思政 交大行動】教務處舉辦「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與實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國家教學名師施大寧教授作了題為「明理、悟道、育新人——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和實踐」專題報告。本科生院各單位負責人,各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通識課程和課程思政試點課程教師參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徐忠鋒主持會議。
  • 海洋地質學課程紮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本站訊(通訊員 王虎)課程思政,即充分挖掘除思想政治課之外其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其思政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 堅持實踐育人 培養一流人才
    去年,獸醫學院「『兩型兩類』獸醫卓越本科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項目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其中,兩型人才為「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科技創新型人才」,兩類人才即「預防獸醫類人才(預防獸醫師)」和「臨床獸醫類人才(小動物臨床獸醫師)」。 理論課方面,獸醫學院注重優化專業課程理論知識體系。
  • ——江蘇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匯報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9月,舉辦了《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學習研討班,加快推進《講義》的課程建設和教學隊伍建設,要求高校切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充分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