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自從辦了這個「科夫的書攤」欄目,就經常有朋友在後臺給我留言,求教關於某某問題的書單。其實豆瓣上關於各種問題都有許多詳細的書單,而且我也只了解一些我感興趣的內容,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我還是不了解的。所以「科夫的書攤」這個欄目,總的來說只是一個很個人的欄目,它沒有客觀性和標準性,並不是大家尋求問題的答案,它最多只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引子。
2020馬上就要來了,很多朋友都在制定新年的讀書計劃。這裡我也有些選書的個人意見,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鑑,從而制定一份屬於你自己的合理的書單。
① 選擇一部大部頭的書。
所謂大部頭,就是至少五六十萬字以上的規模,堅持啃下來,不要放棄。最好是社科論著或者是長篇小說〔別跟我槓精說網絡小說都是五六百萬字起步的,你們知道我指的是那種類型的〕。讀過這樣的書,才真正的能鍛鍊你的毅力、耐心、記憶力和連續思考的能力。
② 選擇一本外文原著。
不管你懂不懂外語,或者愛好哪門外語,都應該讀一本原文原著,而且儘量不要通過做翻譯來了解原著的內容,要儘量的從原文的語境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我看來,外語的最大功用並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給你一個從完全不同的文化語境去思考問題的機會。
③ 讀一兩本經濟學相關的通俗讀本。
現代世界,大家都漸漸明白了,所謂的工商社會,就是經濟學的遊戲。雖說我們這個社會的經濟實踐都不能從經濟學的書本上去尋找理論支持,但關於這個遊戲運行的常識性知識,還是需要的。
④ 讀一本名人傳記。
當然不是指那種歌功頌德型的傳記。勵志成功學的小短文看多了,總以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讀一讀正經的傳記,就知道每個人前光鮮亮麗的成功者,背後都有你想像不到的苦難和壓力。但看這樣的書,並不是要說服自己安享太平、安逸的日子。羅曼·羅蘭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它」。這句話就出自羅曼羅蘭寫的《米開朗基羅傳》。
⑤ 關注一下2019年各家媒體所做的年終評比書單。
雖說這樣的年底總結總是很機械很形式主義,但畢竟大家都是認真在做的。一年下來,我們總是可以經由這些書單看看思想文化界到底有什麼成果,選擇一兩本適合自己的,認真讀上一讀,畢竟這是2019年我們這個社會創造的精華,要了解一些。
⑥ 讀一本科技方面的通俗科普讀物。
可以是科學技術史、可以是現代科普讀物、也可以是現代前沿科技的通俗讀本。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世界跟過去相比已經變化的太快了,跟20年前,甚至跟10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語了。而這個最大的變量就是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退一步說,了解一些科學的基本知識,是這個時代不上當受騙最重要的前提。
⑦ 如果可能,就讀兩本黨史國史吧。
不用多說,這幾年你會發現,好像知道一些過去的事還是有好處的。
可能有讀者覺得我說的少了,這七個內容少則七本,多則十本。一年下來平均一個月都讀不了一本書。但據人民日報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閱讀量只有4.67本,而我給大家的建議已經是超出一倍,有些躍進的意思了。
最重要的是,讀書不在以量取勝,而是要能啟發我們思考,提升知識的水平。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以為,這種道理指的是積累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調讀書的數量。那種以讀的書的數量來顯擺、炫耀的人,顯然已誤入歧途,不值得提倡。
這是一張讓我很有感觸的照片。在戰爭的廢墟中,這幾個人還在淡定的尋找自己讀物。稍帶惡意的看,很多人就會說,X也不是這麼裝的,都這個時候了幹點什麼不好,還去翻那幾頁破紙,能頂什麼用。
我想說的是,讀書有很多種類型,要讀自己感興趣的,要讀必須要學習的知識,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也有一個前提,就是讀書是為自己而讀。花的是自己的時間,費的是自己的腦力,千萬別是為了攀比或者所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去讀書,更別為了別人的閒言碎語而不讀。
對於認為做不到的各位,我想說,想要認真的做計劃,真切的完成計劃,其實也不難。
打開你的手機,查看一下你的手機屏幕平均每天點亮的時間,然後將它壓縮10%,那讀完這7-10本書的時間就完全有了。最重要的是,你舍不捨得放下手機,你有沒有這個意志,到時間能放下手機,打開書本。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一下〔也許你們會有不同意見〕,不要總是在電商打折時再清空你的書單購物車。我自己的經驗,我們是絕對不會認真對待一本核算下來只有三四折的圖書的。而且一下子來一堆書,就更加不知道如何是好,從哪裡開始了。計劃也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最後,祝大家2020一切順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