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不是中國第一位畫家,但絕對是第一位閃亮登場的繪畫界明星。
以前畫畫的叫畫匠。不用讀很多書,被訓練成專業的畫匠。但顧愷之不一樣,《無錫顧氏大宗世譜》記載,顧愷之出身於江南的大戶士族家庭,父親顧悅之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他自己在晉康帝時做過光祿卿,就是掌管皇家祭祀、宴會、膳食,以及皇家收藏的器物等等,是三品大員。
大概因為這樣顯赫的身世,在中國漫長的繪畫史中,顧愷之成為我們追尋到畫跡的第一位畫家。
傳說他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叫瓦官寺的廟裡畫壁畫,吸引了很多人來觀看。為了看他的新畫,很多人還捐錢給廟裡。
作為一個貴族,顧愷之得以從小讀書作詩,再加上繪畫上的天分,註定要成為中國畫史第一人。而奠定他「中國畫史第一人」地位的就是這幅根據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而創作的「連環畫」——《洛神賦圖》。
顧愷之《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卷 絹本設色 27.1cm×572.8cm
顧愷之把曹植的《洛神賦》變成了單純的愛情故事,並演繹得更加浪漫。
線條像春蠶吐絲一樣,讓人們幻想中的女神擺脫菩薩的影子,身材修長,身著寬大華麗的衣服,裙帶飄逸,一步一搖,凌波微步。
畫長五米多,女神駕著六條神龍拉動的車子,四周有旗幟飄揚。曹植乘坐華麗的大船,在洛水上尋找洛神。
畫面的流動感躍然紙上,氣勢恢宏,連綿不絕,像提著一口氣的「連環畫」,讓人慾罷不能。
《洛神賦圖》局部
《洛神賦圖》局部
藝術就是藝術,它的美好在於,能讓人忘卻現實。顧愷之作為「連環畫」的作者,讓我們覺得《洛神賦》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洛神賦圖》局部
其實,顧愷之親筆畫的那張已經遺失了,現在傳世的四個最重要的版本都是宋朝人臨摹的。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古摹本,是宋人摹本第二卷,清朝大收藏家梁清標曾經收藏過,經考證,基本接近原作,有人猜測是南宋馬和之畫的。
顧愷之的第二幅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的原稿也已經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摹本,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顧愷之《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藏 卷 絹本設色 24.8cm×348.2cm
這幅長卷是根據西晉文人張華的《女史箴》的內容畫的,和《洛神賦圖》一樣,從前代典籍中獲得靈感,有一部分已經失傳。
「女史」是宮廷裡身份較高的女性,「箴」是勸諫的意思。張華寫《女史箴》其實就為了一個女人:西晉惠帝司馬衷的媳婦——皇后賈氏。
司馬衷不務正業,賈氏獨攬大權,她專橫善妒,荒淫無度。朝中大臣張華深感無力,就收集了歷史上九個賢德女子的故事,希望走曲線救國路線,勸諫賈皇后。
顧愷之畫的《女史箴圖》的名氣要比張華原作大得多,反而弄得《女史箴》這份古代典籍現在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現存的這幅長卷只剩後面九段,每一段都是一個故事,有詳細的箴言,獨立成章。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