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三絕畫家的顧愷之在繪畫方面真乃天才

2020-12-20 小草根學歷史

顧愷之的人物畫堪稱一絕,謝安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他不輕易把畫中人物的眼睛點上,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表示,因為人物畫重在傳神,而傳神的關鍵,就在於眼睛,所以必須仔細處理,不能隨便點 上。他曾為南京瓦棺寺作維摩詰壁畫募得巨款,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

當時,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在 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他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維摩詰如同神光顯耀,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讚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沒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畫作通靈而飛

還有一次,顧愷之把珍愛的畫作封在櫥子 裡,用紙封糊,寄存在桓玄那裡。不料桓玄動了貪念,監守自盜,撬開櫥子偷走了畫,再把櫥子恢復原狀。顧愷之來取畫時,看櫥子完好如初,不疑有他,待發現箱 子裡的畫不翼而飛時,不但不生氣,反而自言自語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就像人之登仙。」意思是說他的畫通了靈氣,就像人得道成仙,幻化而去,其幽默和 豁達如此。

女史箴圖

顧愷之的作品真跡,今已無傳。只有若干 流傳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圖》(隋代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和《洛神賦圖》(宋代摹本,故宮博物院藏),都很能說明顧愷之時代的 畫風和藝術水平。《女史箴圖》畫卷,描繪一系列的動人形象,從她們的身姿儀態中透露出了這些古代宮廷婦女的身份和丰采。畫家的筆墨是「簡澹」的。古人稱其 勾勒輪廓和衣褶所用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也形容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圖》中保留了這些線條的聯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節奏感。

文學素養的顧愷之

顧愷之不但以繪畫見長,他的文學素養也相當好。義熙三年,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心裡很高興。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裡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 就隔著牆稱讚了他幾句。顧愷之不覺詩興大發,不斷地吟頌詩句。後來謝瞻感到累了,想回屋睡覺,於是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人雖換了,愷之不知有變,就這 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可見其率真的一面。

此外,據說顧愷之吃甘蔗是倒著頭吃的, 對於這點,他解釋說:倒著頭吃,才會「漸入佳境」,愈吃愈甜。「倒吃甘蔗」的典故因此而來。

相關焦點

  • 三絕冠天下,中國水墨畫鼻祖顧愷之的開掛人生
    如米芾,書法、繪畫、收藏,皆卓爾不群,號稱「書畫藏三絕」;如齊白石,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傲視同才,號稱「詩書畫印四絕」;如文徵明,詩、文、書、畫,赫然大成,是為四絕,而且文徵明人品上佳,為時人所折服,因此又被譽為「詩文書畫品五絕」。
  • 趣史雜談:千古痴絕顧愷之
    趣史雜談:千古痴絕顧愷之作者/青草地「四體妍蚩,本亡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古有畫龍點睛而龍飛的神話,而能把神話演繹成現實的,恐怕就只有「三絕」之人顧愷之了吧!這一天,畫聖顧愷之得知南京瓦宮寺在為修整寺廟進行募捐的事宜,便對寺廟內負責此事的和尚說:「我捐一百萬錢!」和尚吃了一驚,這不是開玩笑嗎?儘管他知道顧愷之家道殷厚,但是,要捐一百萬可不是說話這麼簡單!
  • 顧愷之,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明星
    顧愷之不是中國第一位畫家,但絕對是第一位閃亮登場的繪畫界明星。以前畫畫的叫畫匠。不用讀很多書,被訓練成專業的畫匠。但顧愷之不一樣,《無錫顧氏大宗世譜》記載,顧愷之出身於江南的大戶士族家庭,父親顧悅之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他自己在晉康帝時做過光祿卿,就是掌管皇家祭祀、宴會、膳食,以及皇家收藏的器物等等,是三品大員。
  •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顧愷之,字長康,是東晉時期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他博學多才,精通詩賦與書法,尤擅繪畫,時人稱其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在繪畫方面,顧愷之精於繪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家」,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
  • 看發現「範寬」的李霖燦先生讀畫:關於顧愷之和維摩詰像
    據朱惠良在序文中介紹,全書分為29個單元,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綱,以歷代繪畫為主調,其就畫論畫之特色,自美術史家滕固先生一脈相承。書中擅用比較法深化讀者之理解,如將顧愷之畫維摩居士病中斜倚隱几之從容舒適坐姿與羅丹思想者雕像低頭以手撐頷之緊張坐姿比較,點出東西文化耐人尋味之處。
  • 畫聖顧愷之,繪傳世名畫《洛神賦圖》,提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畫論
    導語:中國畫史上,顧愷之創造了多個第一:文人中第一個以繪畫為職業,畫家中第一個被正史列傳,有繪畫理論流傳和畫作存世,也是第一人。顧愷之,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
  • 才絕、畫絕、痴絕,淺聊書畫之祖顧愷之及其代表作《女史箴圖》
    作為「六朝四大家之一」和「水墨畫鼻祖之一」,他不僅開創了「秀骨清像」的繪畫風格,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有畫跡可考的大畫家,更提出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置陣布勢等觀點,成為我國最早的繪畫理論家,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就是「才絕、畫絕、痴絕」三絕的中國書畫之祖——顧愷之。
  • 一位偉大畫家顧愷之,其作女史箴圖用線如行雲流水一樣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聊一聊繪畫這些事。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說一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畫《女史箴圖》,說這幅之前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此畫作者以及歷史背景。這裡我們首先要說明一下,在古代,第一批有歷史記載而且在當時又以繪畫著稱的畫家就出現於魏晉時期。
  • 本職富二代,兼職畫聖顧愷之
    扒開現象看本質,讓你認識不一樣的顧愷之時勢造英雄,亂世顧愷之你印象中的顧愷之是怎麼樣的吃皇糧的宮廷畫家,又做過中正,光祿卿師出名門,師從衛協,曹不興繪畫界的頂級流量——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人也是水墨畫鼻祖到底是什麼樣的神仙背景造就了顧愷之?
  • 範韌庵兼擅詩詞、書法、繪畫,人稱「三絕」畫家
    他兼擅詩詞、書法、繪畫,人稱「三絕」畫家。與應野平、程十髮、徐伯清等一同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書法師從李健、沈尹默、潘伯鷹。得力於陸柬之、王寵以及《禮器》、《曹全》、《校官》碑。中年以後以畫蘭竹為主,成為湖州竹派傳人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曾任梁披雲主編之《中國書法大字典》編委。
  • 中國畫繪畫知識、繪畫術語大全
    繼承他的技法的劉松年則在描寫江南景色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馬遠、夏圭更是因為構圖多截取一角或片斷的不全之景,畫面中留下大塊的空白,而被人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這種構圖簡潔,主體鮮明的山水畫有一種全新的境界。元代文人畫是這個時期的主流,繪畫已發展成為文人寄託情趣的藝術。
  • 東晉人物畫大師顧愷之:《女史箴圖》「以形寫神」
    是顧愷之的詩歌《神情詩》中描繪一年四季景象的經典之句。顧愷之不僅詩歌方面頗有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繪畫方面的成就。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傑出人物畫畫家,中國的人物畫雖然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真正對後世繪畫產生深遠影響的是魏晉時期,而顧愷之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 「突破禮制、融合書法、吸納宗教」,集眾家之所長的繪畫大放異彩
    顧愷之所創造的人像繪畫,實際上打破了以往儒家嚴肅的風格,並且突破禮制之後,更加注重對人性的展示。顧愷之的人物畫,特別是注重表現人的性格個精神特點,不光要去外在的形似,更加重視畫中人的神氣,這在當時的繪畫領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同樣也是極大的創新。
  • 公務員考試行測答題技巧:中國古代繪畫藝術
    在繪畫作品上,凸顯個性的人物畫開始出現。顧愷之是中國畫的奠基者。首創了 「鐵線描」 的畫法。鐵線描是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故而得名。顧愷之代表作:《女士箴圖》《洛神賦圖》。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 2021國考行測常識判斷知識:中國古代繪畫藝術
    在繪畫作品上,凸顯個性的人物畫開始出現。顧愷之是中國畫的奠基者。首創了 「鐵線描」 的畫法。鐵線描是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故而得名。顧愷之代表作:《女士箴圖》《洛神賦圖》。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顧愷之《洛神賦圖》畫作鑑賞
    一、《洛神賦圖》-畫家基本簡介《洛神賦圖》的作者是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他出生於官宦家庭,從小衣食無憂,飽讀詩書,學識淵博,詩文繪畫無所不能,而且為人詼諧幽默。《洛神賦圖》是畫家顧愷之讀了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畫的一幅經典名畫。曹植借美麗的洛神抒發了自己愛而不得的傷感情懷,其中也暗含了他宮鬥失敗且無法改變現狀的失落之感。畫家顧愷之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傳達出當時人物經歷的那種悽美意境,並使世人被這一惆悵的情景所感染。
  • 美術研究|張彥遠自己說,得讀此書,繪畫之事畢矣《歷代名畫記》
    張彥遠避免前人著述的不足,廣採博徵,儘量寫出相對完整之畫史,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構建繪畫史恢宏的體系。他在著錄方面,參考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史》、彥悰的《後畫錄》,在品評方面多次引用謝赫、姚最、李嗣真、張懷瓘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