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有一倒並不難的選擇題:「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國受盡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其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其實這道題改成填空,很多學過中國近代史的朋友也能輕而易舉地答對——這個國家便是當下中國的戰略夥伴俄羅斯。當然,此一時,彼一時,那一場場改變中國邊境的戰爭發生在沙皇俄國與清朝之間,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俄羅斯聯邦已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了。
如果把這個問題再進一步,難度也並不大,很多讀者都能對當時沙俄侵佔中國領土的幾個條約耳熟能詳:1858年中俄《愛琿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萬平方公裡;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巴爾喀什湖以南44萬平方公裡;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又割佔了中國西部7萬多平方公裡。這些土地粗略估算大約為153萬平方公裡,這些土地如果組成一個國家,以面積來論在當下也能順利擠進世界前二十強。
比起其它西方列強,沙俄的胃口確實有些太大了。隨著中國的民族獨立與綜合國力的逐漸提升,英、德、法、美甚至日本侵佔中國的土地都基本回歸了中國,然而中俄邊界再也沒有回到尼布楚條約之前的狀態。通過清朝地圖與當下地圖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沙俄對清朝北部邊境的侵蝕,如今這一切都走進了歷史,成為遙遠的回憶。
然而,如果你以為這些土地能讓戰鬥民族偷著樂一百年,那就太天真了。普京大帝有一句名言:
「俄羅斯國土雖大,卻沒有一寸是多餘的。」
這句話很霸氣嗎?不不不,還差得遠。普京大帝畢竟還覺得自己的俄羅斯已經夠「大」,而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眼中,俄羅斯帝國還不夠大,至少在他看得見的世界,還有很多土地等著他去佔領——而出於這樣的考慮,這個滿嘴絡腮鬍的沙皇提出了一個終於沒有實現的計劃:
黃俄羅斯計劃。
顧名思義,「黃」指的就是中國。現在中國人已經可以為自己是黃種人而驕傲,謝霆鋒還專門有一首歌叫《黃種人》,裡面有句歌詞:
「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
可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黃種人挺起胸膛真的不容易。1873年,無政府主義者俄國人巴枯寧在其1873年出版的《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中闡述了一個詞叫「黃禍」,宣揚黃種人對於白種人是威脅,白種人應當聯合起來對付黃種人;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黃禍論」已然甚囂塵上,其矛頭之始針對的主要便是清朝。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異軍突起,俄、德、法三國為抑制日本在清的勢力幹涉還遼,在這個過程中,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德國畫家克納科弗斯繪製了一幅名為《黃禍》的油畫,作為國禮贈給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這幅日後家喻戶曉的政治宣傳畫,充分體現了「黃種人」一詞的貶義與仇視。
那麼「黃俄羅斯計劃」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侵佔黃種人的土地,擴張沙俄帝國的版圖。那這種侵佔到什麼程度才算成功?並不精通地圖繪製的尼古拉二世劃了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從新疆K2直到海參崴,以北的土地,尼古拉二世通通都要。
按照這一條靈魂畫風的線,當下中國的新疆、黑龍江、吉林的全部、內蒙古的大部也要劃給俄羅斯,中俄邊境將南下退至河北省,而北京則成了名副其實的邊防重鎮。
有人會感慨,幸好黃俄羅斯計劃沒有實現,不然趙本山心心念的「國際大都市」可能就是「鐵嶺裡亞」或是「聖鐵嶺堡」了。作為沙俄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帝國最終崩潰了,而隨著清朝與沙俄帝國相繼滅亡,十月革命的爆發最終改變了整個亞歐文明的進程。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黃俄羅斯計劃」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之後的蘇聯時代,外蒙古獨立再一次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版圖。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這其中明確對內外蒙古宣誓了主權。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承認外蒙古的主權,直到赫魯雪夫時期,中國依然多次提起外蒙古回歸的問題,但遭到拒絕;1990年,一個蒙古代表團第一次正式訪問中國。1994年中蒙兩國籤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表示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蒙邊界的是是非非也最終變成歷史。
除了唐努烏梁海之外,對於俄羅斯來說,蒙古獨立並沒有擴張其領土,但對於中國來說,這卻是冥冥中「黃俄羅斯計劃」的進一步實現。尼古拉二世建立了一個2280萬平方公裡的帝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後國土面臨約為960萬平方公裡。中國的有著世界上最漫長的陸地邊界,而在這邊界之中,隱藏著一道幾乎成型的巨大傷口——
那是一道名為「黃俄羅斯計劃」的,筆直的,差一點成真的國界線。
本文首發於今日頭條籤約公眾號:「三觀粉碎機」,署名:江隱龍。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掃碼關注,暢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