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學英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家長們曾經通刷的4級6級考試,更不乏碩士博士高學歷。然而在說英語這件事上,自信總是缺了那麼一點。為什麼?英語試題不等於實用英語。語言缺失了環境,總是差那麼些些~~~聽不明白,說不出來。。。。。。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有其共通之處。在思維模式下的口腔運動,就如同四肢受大腦支配運動一樣,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達到一種肌肉記憶。且不說第二語言,就算是母語,好久不說的話也會感覺生疏,詞不達意不是嗎?這種記憶需要不斷重複才能被保存下來。
對語言的學習,我深有體會。
我雖在泰國生活十幾年,反而泰語沒有英語進步得快,泰語只能進行簡單交流,遇上比較專業的場合,比如練瑜伽,電器維修等場合,就只能聽懂一部分單詞卻不能表達,完全沒有自信可言。而我的英語,因為泰國朋友都爭相跟我秀英語,在國際學校裡跟老師交流完全是英語環境,有更多練習的機會。所以,除了漢語,在英語方面我有更多的自信,雖然我的英語有明顯中式英語的痕跡(主要原因還是從小接沒有觸過外教,英語啟蒙老師的水平有限)至少在交流方面沒有障礙,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唯一不足的是不會用英語吵架!
人類大腦中掌管語言學習的區域叫"布羅卡"區,4-12歲,是這個區域的靈敏期,此時被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是"母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很快掌握並靈活運用。12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語言,大腦會將這些語言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麼自如靈活了:這時當你再產生思維想表達的時候,不是直接從母語區反射出來,而是要繞一圈,繞到記憶區,然後在記憶區提取,然後再說出來。因此,教育學家把4-12歲成為語言關鍵期,這一時期習得的語言將成為母語,未來可以靈活運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是要經過大腦的加工後才能輸出的,具體在哪裡加工,取決於學習的年齡。
來看看會20國語言的爺爺是如何學習語言的,是不是很有說服力。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單純為了應付考試,可以算作目的之一。相信對大多數人而言,為了交流才是終極目的。這種交流包括:生活,學習,思想,學術等,不同層次的交流,對英語水平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很多國際學校的泰國家長,都會說英語,有些簡直堪比母語。他們的自信和舉止,讓人不得不佩服。語言帶給人的自信,更容易體現。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過大量的家長,有些家長反映,孩子每年花在英語課程上的費用不少,學習時間也不少,怎麼出了國還是聽不懂,不會說呢?有少數能聽懂的孩子在表達上依然有些問題,最主要的表現在口音和寫作上。
幾乎所有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寫作水平不高,與國外同齡學生差距很大。這些問題作為非母語語言存在是很正常的,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
老師照本宣科。
不能針對孩子的不足加以特別指導,因材施教會花老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老師無暇顧及。
老師的口音問題。
有些外教老師並非來自英語母語的國家,即使是英語是第一語言,也有很濃重的口音。我們聽過外國人說漢語,有些就能聽出來是有很濃重的地方烙印,大部分原因是老師的口音問題造成的。
學習方法的問題。
只重視單詞的背誦,放在紙上單拿出來都認識,放到句子裡就聽不懂,不會用。碎片化學習,短時間看似是學了很多,遇到實際交流還是手足無措。語言雖然是由單詞組成,但語言絕對不是單詞的堆積。自由變換組合單詞,才是語言的最高境界。
學習英語的目的。
應付考試的短期突擊學習可以讓考試成績提高很快,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環境的薰陶,很快就會忘記。
沒有英語環境。
一周1-2次的英語課程,不足以形成大腦記憶和口腔肌肉記憶。學了後面忘前面。
網上有大量機構和老師,會告訴你五花八門記單詞的方法,意思是說,你只要記住那些單詞,大量輸入,英語肯定沒問題。然而事實又如何呢?我們來看看翻譯軟體,它的單詞儲備應該是足夠高於人類的,為什麼有時候翻譯出來的東西我們還是看不懂或者完全不能表達我們的想法。
因為翻譯軟體沒有人類的思維方式,沒有文化的背景,無法表達人類真實的情感。
語言的發明就是為了表達豐富情感的需要。那些說都2050年了,不需要學英語的人,是因為他真的不需要。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就像那位爺爺說的,要經歷聽-說-讀-寫這幾個過程的。違反認識事物的規律,想很快走捷徑,往往是會走更多的彎路。當然,只為拿高分的學習目的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畢竟分數不能完全代表實力。
聽說讀寫不是單獨孤立的各方面,需要互相配合,在不同的階段有重點地練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碎片式學習雖然可以暫時記住一些單詞或句子,但是沒有從簡到繁的多次立體循環和更多應用的話忘記一門語言是很快的。
一種語言如同一張網,記單詞只是記住了一個個的點,會說句子也只是掌握了很多的線,應付日常生活的交流是夠用了。然而真正表達思想的,卻是有點有線有面立體交叉的一張大網,準確表達人的喜怒哀樂,思想深層的火花,這就需要寫作功底了。寫作的基礎離不開模仿,大量閱讀是前提。不同年齡的孩子,每天固定的閱讀時間,對孩子好處多多。
用不同方法營造英語氛圍,通過不同渠道輸入英語,尤其是初學者,聽英文歌曲,聽英文故事,看英文動畫片和兒童電影,都會有很大幫助,前提必須是沒有中文翻譯的。不要中文,不要中文,不要中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掌握語言的過程其實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
每天接受大量資訊,各種消息各種APP輪番轟炸,試問我們能記住多少,又能輸出多少?能不能達到開口就說?茶壺煮餃子現象不應該出現在語言的學習上。
輸出的過程就是大量練習的過程,對初學者來說這個過程是需要有人帶領和指導,這時候的指導者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經驗,有耐心的老師會讓學生不怕犯錯,更喜歡學習。
把什麼都翻譯成中文,是學習語言的大忌!
語言是思維方式的表達,我們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有很大差異。我們的說話方式和寫作方式都帶有我們文化的烙印,這也就解釋了不同文化對幽默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當你身處西方人的包圍之中, 還是聽不懂他們講的笑話。我們看美劇會有很深刻的體會吧,人家哈哈大笑,我們不知所云,就算是有中文翻譯也get不到人家的笑點。
這種差異,絕不是多背幾百單詞,多寫幾篇作文就可以達到的。需要的是文化內涵上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才是上外教課真正的意義之所在。而真正高素質的外教,不單單會對我們的語言學習大有助益,更在借鑑西方文化方面有更大的幫助。
舉我女兒的例子,她曾經在澳洲網球公開賽組委會的招聘中,在幾百個當地人的競爭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的亞洲面孔。必須承認紮實的英語和寫作功底給了她很大的幫助。
澳洲網球公開賽全體組委會人員
不得不說,性格對語言的學習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些性格外向,天天嘰嘰喳喳的人,口腔運動一定更多,那些不怕說錯又愛說的人,口語表達一定會更有優勢。
有一個性格開朗,又會多國外語的孩子,是不是非常自豪。家長的責任就是給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看著他們在空中翱翔。
從一個全職陪讀媽媽一路走來,歷經10餘載寒暑,培養出即將成為心理諮詢師、在澳洲讀研的大女兒。培養小女兒的同時,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泰國曼谷成立了諮詢服務公司。
若燭2012在天涯網上寫的經驗分享貼有11萬多瀏覽量,為很多家庭提供了大量實用信息。
公司在曼谷的業務涵蓋留學,遊學,房產諮詢售後服務及文化體育交流等多個方面,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落地服務。
憑良心做事,用善良做資本是我們的原則。不吹牛,不投機,踏實務實是我們的風格,真誠服務認可我們的客戶。
曼谷服務諮詢: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