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節,這些禁忌你必須知道的!!!

2021-03-02 無為教育


今日中元節,這些禁忌你必須知道的!!!

  說到中元節,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陌生,但如果換一種說法:鬼節,你一定會恍然大悟,並且想起小時候聽過大人們講的種種傳說、故事來。其實鬼節是民間對中元節的另一個稱呼,這一天是我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家家戶戶都要拜祭先祖。那麼2016年的中元節是哪天?幾月幾號?鬼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習俗嗎?接著看下去吧,傳統文化傳播者無為教育這就告訴你。

 

  2016年中元節是哪天?幾月幾號?

  中元節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因此2016年中元節是8月17日,星期三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按傳統俗諺有這樣說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動,否則便會被笑為「無祖」。海外華僑,平常月令家信批銀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節、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批銀一定要寄,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見中元節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準,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普度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簷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放焰口」這一中元節民俗活動是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佛教六道輪迴中有「餓鬼道」,這些鬼腹大如山,咽細如針,飯食到口即為口中火焰燒成灰炭,因此雖有飲食亦不能受。「放焰口」即為救度餓鬼,為其施食的活動。發展到現代,這一節俗已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但與此類似的「普度」儀式在臺灣仍比較流行。

  普度活動一般帶有以下三個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薦享無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過去,帶著這些目的,民間各地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普度活動,如湖南寧遠「中元,各家購紙燭、金錁、銀錁,或紙箱及冥包等類,焚化。且於三日前,折冬青一枝,置神龕上,並供酒食、饈饌,如待大賓,雲每年是節,祖宗靈魂必歸家一次。」又如山東民俗以「清明日、中元節、十月朔為三冥節,城隍出巡,儀仗甚豐,妓等白衣白裙手捧鏈索扮作女囚(囚魂),若戲中所演紙蘇三者。乘敞轎隨行,謂藉以讖除罪惡」。再如近世湖北監利於「七月七日,祭祖禰、謂之迎亡。連享七日,焚楮薦之,曰送亡。新死者,則於是月朔(初一)迎祭,與此夕奠送」。

  在臺灣普度的形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普度時都會在門口擺設長長的供桌,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稱「拜門口」。同時,家家門前、簷下都掛盞圓形紙燈,一面寫「陰光普照」或「慶贊中元」,一面為「路燈」,這是用來照引路途,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又叫「樹燈篙」。

  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起普度壇。普度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臺上立著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沒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鬥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鬥燈內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中午過後,各家各戶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紙錢、衣帽、竹笠等祭品前來祭拜。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之後便請和尚、道士各念其經,進行祭拜,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放河燈」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又因為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如清代皇宮放燈:「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自瀛臺南過金鰲玉蝀橋,繞萬歲山至五龍亭而回。河漢微涼,秋蟾正潔,至今傳為勝事。」

  北京竹枝詞有「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這樣的詞句。舊時京城的「鬥燈會」從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為最),各家兒童呼伴結群,執燈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孩子們眾口喊道:「蓮花蓮花燈啊,今兒點了明兒扔啊!」 但也有其他書中提到:「蓮花燈」必須在七月十五晚12點前焚毀,如果放在第二天則視為不吉祥的事情。

  舊時這個時節近山人家往山野或岔路口去插紙燈、焚紙、撒羹飯,稱「放路燈」;近水人家用竹蔑和紙精製法船,亭臺樓閣俱全,且裝金剛羅漢等紙像並貼「慈航普波」等楹聯,入夜,於河沿,海邊,點上油燭,放入水中,焚上冥紙,隨水飄流,直至燒盡沉沒,稱之「放水燈」。

  人們認為,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民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比如說,山東 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就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蓮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19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跳鍾馗

  「跳鍾馗」是舊時臘月間的習俗活動,由起開裝扮成鍾馗形象,沿門跳舞。俗謂此舉可以驅鬼。一般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延續到二十四或除夕。所扮除鍾馗以外,還有判官、鍾馗的妹妹等。20

  據清代地方志和風俗志記載,不少地方一進臘月門就有「跳鍾馗」的習俗。清乾隆年間《奉賢縣誌》說:臘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妝為鍾馗、灶王,持竿劍,望門歌舞以乞,亦儺之遺意。」這記的是江南的風俗,顧祿的《清嘉錄》記述的也是江南吳地的歲時風俗,其中也提到跳鍾馗:「丐者衣懷甲冑,裝鍾馗,沿門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屆除夕而止,謂之跳鍾馗。」裝扮鍾馗者,青面鋼髯,破帽藍袍,手中揮舞寶劍,或者是一把板斧,張牙舞爪,氣勢洶洶,為非作歹的大鬼小鬼們見了紛紛望風披靡,退避三舍,換來家門清淨,吉祥安寧。

  跳鍾馗的習俗,至遲在宋代已經見於文獻記載了。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貧丐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佔鼓,沿門乞錢,俗呼『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由於 「跳鍾馗」的驅鬼作用,臺灣地區將其引入到了中元節慶活動中,形成了現在其特有的中元民俗活動。而我國其他地區一般在端午節(安徽省歙縣城南漁梁古埠)或臘月(江南一帶)才進行此項民俗活動且表演形式不同。

  跳鍾馗是要借著鍾馗的法力趕走留連忘返的鬼魂。通常是在普度以後,以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扮鍾馗,跳鍾馗時,一般民眾都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衝到。跳鍾馗結束後,中元祭禮就隨著告一段落了。

  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搶孤」是中元祭祀活動中臺灣所特有的活動。但在中國舊時民間也有過.中元節期,舊時往往有設壇延僧道齋孤之俗。其壇上除鑼鼓絲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這本是用以祭祀、施捨孤魂野鬼的,但齋蘸儀式結束時,僧道將其拋下,眾人爭搶,故稱。俗說已婚婦女搶到可得子,小孩搶到則一生平安。

  臺灣百年前即有許多大陸閩粵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節慶禮俗也與中國大陸大同小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乞巧節) 等中國傳統節日, 在臺灣民間也有不同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臺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等。

  臺灣有些地方在中元普度的廟會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一種說法是為了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臺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宜蘭頭城鎮的「搶孤」活動。「搶孤」是先搭設數十公尺高的「孤棚」,在搭建「孤棚」時有許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壇的人員必須吃素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婦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觸「孤棚」祭儀法器,以避免搶孤時發生不測。「搶孤」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午夜舉行,比賽時棚柱上塗滿牛油,參賽者以疊羅漢的方式,踩在隊員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後再向上攀登「孤棧」,在攀登過程中所搶下的食物則丟下供棚下的民眾撿拾。

  這項活動往年常有意外發生,因此在清朝時期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1991年,宜蘭頭城鎮恢復舉辦「搶孤」,並且改善了活動搶奪的方式。以往為了帳濟貧苦亡徒爭搶祭品的掠奪活動變成了目前具有競賽性的民俗活動。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神鬼的庇護。

 

  中元節禁忌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鬼節當天是陰氣最重的一天,也特別多,來看看萬萬不能觸犯的。鬼節禁忌: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一、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二、夜遊。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三、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五、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七、遊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亂看。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九、榕樹放在家門口。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十、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洩氣入侵。

  十一、靠牆。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十三、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頭朝床的方向。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二十、拖鞋整齊的放床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關注無為公眾號,學習聖賢善知識! 

相關焦點

  • 中元節有哪些忌諱 鬼節九大禁忌了解一下
    中元節有哪些忌諱 鬼節九大禁忌了解一下時間:2018-08-20 18: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元節有哪些忌諱 鬼節九大禁忌了解一下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由很多民俗的,而中元節更是,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鬼節時必須知道的九大禁忌!
  • 中元節禁忌
    對於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到底中元節是什麼節呢?其實中元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在每年的七月十五。
  •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時間:2020-09-02 13:46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說到中元節,不少地區都稱之為鬼節,因為帶有鬼字,所以有著一些讓人覺得恐怖的色彩,傳統的中元節習俗主要是祭祀,祭奠已故的親人,所以有些禁忌是不能做的,那麼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每年的農曆七   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 明天中元節,是鬼節!這二十個禁忌你知道嗎?
    對於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到底中元節是什麼節呢?其實中元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在每年的七月十五。
  • 中元節!你知道中元節的來歷、風俗與禁忌嗎?
    現在想來那天應該是鬼節——中元節,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時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少數地方在七月十四日)。那麼中元節是如何起源的呢?其一,源於民間的祭祖活動。直至今日,盂蘭盆會已成為中國民俗的一部分。那一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於是七月十五這一天又稱「盂蘭盆節」。清代王凱泰寫了一首題為《中元節有感》的詩: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 今日中元節,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今天就是中元節了,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的風俗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溫馨提醒:中元節的傳統習俗都是在晚上進行的,每年中元節的時候基本已經算是秋天了,中醫的角度來說晚上寒涼,太晚的時候在外面,容易受寒著涼,確實不能在外面呆的太晚。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
  • 2017年中元節哪一天?中元節有哪些禁忌 中元節禁忌及各地習俗盤點
    2017年09月05日星期二是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漢族祭祀先人的日子。對於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到底中元節是什麼節呢?其實中元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節禁忌多,你一定要知道哦!
  • 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中元節晚上可以出門嗎,做這些可以看見鬼
    距離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沒幾天了,今年的中元節是在8月15日,也就是這周的星期四。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中元節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是很受重視的。在農夫的老家衡陽這邊,中元節是和清明節一樣受重視的。近些年很多人外出打工,有些是常年在外面打工,過年了也不回來,可是在中元節前夕會趕回來,就是為了祭祀去世的親人們。
  • 鬼節你了解多少?用英文談中元節的五大禁忌!膽小勿入~
    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也就是傳說中的鬼節,也叫中元節或盂盆蘭節,人們要掃墓,燒香,以緬懷祖先。相信大家從學習英語以來就有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經歷,可介紹了那麼多次,你有介紹過中元節嗎?你知道「中元節」用英文怎麼說嗎?還不知道如何說的童靴趕緊看過來!
  • 中元節已至,這些民間禁忌你可知道?晚上出門要注意
    祭祖是我們華夏一個重要的文化環節構成,中元節也正是從上古的祭祀節日發展而來的,在中元節這天的活動主要就是圍繞祭祀祖先和逝者進行的。不論是燒紙錢香燭,還是放置祭品,大家在現代也都知道,本身就是強調一個儀式感,給先祖和逝去的親朋祭祀血食,除了延續習俗外,還有安慰生者的作用,是生者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
  • 中元節是鬼節!二十個禁忌要知道
  • 中元節禁忌:百鬼夜行生者避讓
    中元節禁忌:百鬼夜行生者避讓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中元節的習俗禁忌盤點
    中元節的傳統禁忌中元節禁忌-夜遊八字弱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 ,幽魂孤鬼都出來遊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說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 「鬼節」七月半,農村的中元節有哪些禁忌?這些事萬萬不能碰
    在這一天,農村裡面的老頭老奶都會絮絮叨叨,告訴晚輩們一些禁忌。那麼在農村當中,中元節最常見的禁忌又有哪些呢?一、燒紙切勿隨意中元節燒紙必不可少。在中元節這一天,絕大多數地方都是需要燃燒冥紙的。在燒紙的過程當中,除了需要遵守現代的一些法規之外,在農村野外、墳頭上進行燒紙的時候,一定要雙膝跪下,對著墳頭。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中元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
    這幾天相信有的小夥伴坐在家裡也能偶爾聽到鞭炮聲,或者是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個小土包,上面插著幾根香,其實這一切的行為只是有人在緬懷逝去的親人,有人就會問這些行為不是清明節才有嗎,其實農曆七月十五也會有這些習俗,這一天就是中元節,也叫做鬼節。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農曆七月十五則是鬼門關的時候。
  • 中元節為什麼是「鬼節」?揭秘中元節的來歷和20大禁忌
    對於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到底中元節是什麼節呢?其實中元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2018年中元節時間是8月25日,正逢星期六。中元節禁忌挺多,你一定要知道哦!中元節是什麼節?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中元節的習俗禁忌盤點(4)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2019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十五,星期四,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平常的一天,但也會有少數人在這一天告誡子女、孩童晚上不要出門,甚至會有燒紙祭祀祖先的現象。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中元節。那麼,中元節是什麼節了,關於中元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
  • 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到了,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七月十五稱為鬼節。傳說這天是陰氣最重的一天,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中元節的禁忌,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大家千萬別觸犯,不然容易找來麻煩。其中中元節最忌諱的這幾條,大家注意了。
  • 中元節不能做的30個禁忌 2019年中元節起源傳說及習俗禁忌
    中元節不能做的30個禁忌是什麼?2019年中元節是幾月幾日,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稱之為「鬼節」,那麼中元節有什麼禁忌和傳統習俗呢?鬼節晚上幾點不能出門?整理與中元節相關的傳統習俗和禁忌30條。
  • 揭秘中元節是什麼節幾月幾號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呢?
    揭秘中元節是什麼節幾月幾號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呢?時間:2016-08-17 14:23   來源:華聲在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揭秘中元節是什麼節幾月幾號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