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委書記 劉南昌
「十三五」時期,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立市、產業強市、科教興市、文化名市、民生福市、依法治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實現了新的歷史性進步。
——綜合實力和轉型創新發展邁上新臺階。預計2020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生產總值增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繼續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傳統支柱產業脫胎換骨式改造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增效,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特色農業組織化和品牌化水平持續提升,新建寶武鋁業等一批百億元級重大項目,初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黃金採冶基地、富有前景的裝備製造基地、富有競爭力的鋁工業基地、產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銅箔、煤化工、蘋果生產基地,成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最豐富的省轄市之一,「五彩三門峽」成果顯現。
——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紮實推進創新、開放、產業承接、投融資服務、人才「五大平臺」建設,三門峽高新區成為我省唯一的全國綠色產業示範基地;進口銅精礦檢驗檢疫試驗區成功申建,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設,與烏克蘭的科技合作深入推進;豫晉陝產業承接轉移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新引進猛獅科技、易事特5G+科創園、中科芯時代等項目,推動「新基建」產業集聚發展;新組建的市投資集團年融資規模超過200億元,獲得AA+主體信用評級,已成為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三門峽發展的有力抓手;制定「1+8」人才政策,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三門峽產業研究院、眼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人才項目落地見效。2020年,全市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將達到1.5%,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5家,各類創新平臺達到386個,分別是2016年的2.2倍、2.4倍和3.1倍,發展動能日益充足。
——區域中心和綠色協調發展呈現新面貌。積極打造省際區域中心城市,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現代化新三門峽逐步崛起,榮獲首屆《魅力中國城》「十佳魅力城市」、2017中國年度文化影響力城市、「中國攝影之鄉」等稱號,黃金之都、黃河明珠、文化聖地、天鵝之城的聲譽不斷遠播。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統籌實施「百千萬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等項目,高標準打造集生態溼地、護堤、防汛管理於一體的沿黃生態廊道,建成了沿黃108公裡綠網、21.6萬畝溼地、206公裡清水黃河的壯美景觀;紮實推進小秦嶺礦山整治,成為我省特有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豫西特色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切實加強,城鄉融合不斷深化。
——重大攻堅和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新突破。「三大攻堅戰」持續強化,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國家級貧困縣盧氏縣脫貧摘帽,金融扶貧「盧氏模式」在全國推廣,空氣優良天數等環境空氣品質指標連年位於全省前列,防範化解各領域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浩吉鐵路正式通車、國道310南移項目全線貫通、國道209改線工程順利實施,「六縱六橫」大交通網絡提速構建,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新建市政府國資委等機構,國資管理逐步強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放管服」、營商環境、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進,體制機制更加靈活有效。
——社會治理和民生事業發展達到新水平。公眾安全感指數連年排名全省前列,就醫、就學、就業、住房等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初步建成了現有學生2.2萬人、未來將聚集10萬人的高等職教園區,正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高等職業教育中心和產教融合人才培育高地。堅持人民至上,「問題樓盤」、城區「七大難」等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得到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政治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成效。錘鍊黨性、改變慣性、治理惰性,探索開展「鑄魂、健體、強基、固本」黨建工程、農村「三年強基工程」和城市基層黨建「兩年提升計劃」,有固定集體經濟收入的村達到98.19%,黨員積分管理做法受到中組部肯定,「效能革命」深入開展,政治生態不斷優化,學的氛圍、嚴的氛圍、幹的氛圍日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