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12-30 00:4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古時音與樂是有區別的,音是由有秩序、有條理、有組織的「聲」組成的,相當於由樂音綴合而成的音調、曲調及音響組合等。
「樂」,在上古時代是指融合詩歌、音樂、舞蹈等元素的混合的藝術形式。音按和諧的標準編排成「樂」,輔之以「歌」,配之以器,伴之以舞,才形成真正的「樂」。儒家主張通過音樂來教化人們。
古時樂通常和禮聯繫在一起。荀子重禮,因此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樂也自然得到了荀子的重視。荀子著有論述樂的一般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樂論》。《樂論》以樂教為中心,即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從而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
荀子對《樂》是非常熟悉的,他看到了「樂主和」的特點,指出「《樂》之中和也」「《樂》言是,其和也」。在此基礎上他還指出《樂》的缺點即「《禮》《樂》法而不說」。其實這與荀子的隆禮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隆禮重法,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荀子是法家,或者是「儒家別宗」。荀子強調法是依附於禮的,法要以禮為根據,禮是高於法的,是支配一切的基本原則,是法的綱領和準則。
在荀子看來,禮起著規範、法式的作用,為人們的活動、行為規定界限和標準,通過禮義教化,可以「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但是禮在社會治理方面不是萬能的,社會上總有禮義不能教化之人,這就需要用法來約束人們,「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因此荀子主張治理國家和人民要把禮義的教化同法制的刑賞結合起來。他反對「不教而誅」,也反對「教而不誅」,更反對「誅而不賞」,由此可以看出法只是禮的一種輔助和補充。
荀子重禮,對樂也同樣重視。在荀子看來禮和樂是不可分割的,它們都具有規範人行為的功能:「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荀子在《樂論》中提到禮,說明禮與樂對於治理社會和人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段話中荀子指出了禮樂之間的辯證關係:二者既相互對立,即指出它們一個「主分」一個「主和」,又相互統一,即「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禮樂對人心都具有規範作用。
荀子主張人性惡,主張「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所謂「偽」是指後天的人為作用。荀子強調人為,希望通過禮的約束來使得人們向善,而樂同樣具有引導人們向善的功能,比如荀子曾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荀子心目中的樂具有和禮相似的功能和意義。
《樂論》作為論述音樂的專篇,其論證的重點就是為了強調樂對人的教化功能。荀子首先從樂的產生論起,認為樂根源於人情,指出「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認為樂是人之常情的一種表現,如果人的行為不加以引導就會產生混亂,因此先王才會制定一些好的音樂來教化他們。這種將樂與情結合起來的觀點,是對孔子樂教思想的發展。正如李澤厚先生說:「雖然遠古在論到和"樂"密切相關的詩時,早已有所謂"詩言志"的說法,但那時的"言志",儘管也包含了情感的表現,主要還是以"載道"和"記事"為根本目的。孔子論詩,提出詩可以"興""觀""群""怨",顯然已看到詩表達情感的作用,但還沒有明確地指明"情"的表現和藝術的關係。孔子的樂論,也沒有明確地指出這一點。孟子說:"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已清楚地看到了"樂"同情感表現的關係,但仍然沒有明白說出。直到荀子才提出"樂是人情所必不免"。」
荀子在承認人性惡的基礎上,認為如果對其加以引導就可以把人們引向善端,而好的音樂就是使人們向善的另外一種方式,指出「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這樣百姓就能夠「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這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也認為樂具有教化功能,他曾說「廣博易良,《樂》教也」,指出《樂》能夠使人變得豁達、平易而又善良,其深層的含義就是《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可見孔子非常注重禮樂對人民以及社會的治理作用,只是關於「樂」的起源和情感問題孔子所論甚少,而正是荀子才對「樂」的起源、性質和作用進行了較詳盡的論述。
總之,荀子重視禮對人們行為的規範,同樣也非常重視樂的教化作用。二者都是通過外在的力量來約束和引導人們的行為。禮與樂的不同在於,在荀子看來禮具有和我們今天所講的法一樣的作用,側重點在於其對人們的規範,帶有一定的他律性和強制性,而樂則側重於對人的一種感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與和同性。
荀子重禮,在他看來,樂教是禮治的一種手段,是禮的補充,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至荀子時代,基本完成了「樂教」倫理化的實質性轉變,即以「禮」為宗旨,將「樂教」當作完成「禮教」的有效手段。荀子樂教思想的發展是由他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社會更加動亂,而且統一成為當時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故而荀子「樂教」思想適應了大一統後的中國封建社會,對儒家形成「禮教」為主、「樂教」為輔的儒家教育傳統奠定了基礎。
王冉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