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樂論》與荀子的樂教思想

2020-12-19 搜狐網

  時間:2008-12-30 00:4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古時音與樂是有區別的,音是由有秩序、有條理、有組織的「聲」組成的,相當於由樂音綴合而成的音調、曲調及音響組合等。

「樂」,在上古時代是指融合詩歌、音樂、舞蹈等元素的混合的藝術形式。音按和諧的標準編排成「樂」,輔之以「歌」,配之以器,伴之以舞,才形成真正的「樂」。儒家主張通過音樂來教化人們。

  古時樂通常和禮聯繫在一起。荀子重禮,因此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樂也自然得到了荀子的重視。荀子著有論述樂的一般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樂論》。《樂論》以樂教為中心,即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從而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

  荀子對《樂》是非常熟悉的,他看到了「樂主和」的特點,指出「《樂》之中和也」「《樂》言是,其和也」。在此基礎上他還指出《樂》的缺點即「《禮》《樂》法而不說」。其實這與荀子的隆禮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隆禮重法,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荀子是法家,或者是「儒家別宗」。荀子強調法是依附於禮的,法要以禮為根據,禮是高於法的,是支配一切的基本原則,是法的綱領和準則。

  在荀子看來,禮起著規範、法式的作用,為人們的活動、行為規定界限和標準,通過禮義教化,可以「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但是禮在社會治理方面不是萬能的,社會上總有禮義不能教化之人,這就需要用法來約束人們,「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因此荀子主張治理國家和人民要把禮義的教化同法制的刑賞結合起來。他反對「不教而誅」,也反對「教而不誅」,更反對「誅而不賞」,由此可以看出法只是禮的一種輔助和補充。

  荀子重禮,對樂也同樣重視。在荀子看來禮和樂是不可分割的,它們都具有規範人行為的功能:「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荀子在《樂論》中提到禮,說明禮與樂對於治理社會和人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段話中荀子指出了禮樂之間的辯證關係:二者既相互對立,即指出它們一個「主分」一個「主和」,又相互統一,即「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禮樂對人心都具有規範作用。

  荀子主張人性惡,主張「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所謂「偽」是指後天的人為作用。荀子強調人為,希望通過禮的約束來使得人們向善,而樂同樣具有引導人們向善的功能,比如荀子曾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荀子心目中的樂具有和禮相似的功能和意義。

  《樂論》作為論述音樂的專篇,其論證的重點就是為了強調樂對人的教化功能。荀子首先從樂的產生論起,認為樂根源於人情,指出「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認為樂是人之常情的一種表現,如果人的行為不加以引導就會產生混亂,因此先王才會制定一些好的音樂來教化他們。這種將樂與情結合起來的觀點,是對孔子樂教思想的發展。正如李澤厚先生說:「雖然遠古在論到和"樂"密切相關的詩時,早已有所謂"詩言志"的說法,但那時的"言志",儘管也包含了情感的表現,主要還是以"載道"和"記事"為根本目的。孔子論詩,提出詩可以"興""觀""群""怨",顯然已看到詩表達情感的作用,但還沒有明確地指明"情"的表現和藝術的關係。孔子的樂論,也沒有明確地指出這一點。孟子說:"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已清楚地看到了"樂"同情感表現的關係,但仍然沒有明白說出。直到荀子才提出"樂是人情所必不免"。」

  荀子在承認人性惡的基礎上,認為如果對其加以引導就可以把人們引向善端,而好的音樂就是使人們向善的另外一種方式,指出「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這樣百姓就能夠「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這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也認為樂具有教化功能,他曾說「廣博易良,《樂》教也」,指出《樂》能夠使人變得豁達、平易而又善良,其深層的含義就是《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可見孔子非常注重禮樂對人民以及社會的治理作用,只是關於「樂」的起源和情感問題孔子所論甚少,而正是荀子才對「樂」的起源、性質和作用進行了較詳盡的論述。

  總之,荀子重視禮對人們行為的規範,同樣也非常重視樂的教化作用。二者都是通過外在的力量來約束和引導人們的行為。禮與樂的不同在於,在荀子看來禮具有和我們今天所講的法一樣的作用,側重點在於其對人們的規範,帶有一定的他律性和強制性,而樂則側重於對人的一種感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與和同性。

  荀子重禮,在他看來,樂教是禮治的一種手段,是禮的補充,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至荀子時代,基本完成了「樂教」倫理化的實質性轉變,即以「禮」為宗旨,將「樂教」當作完成「禮教」的有效手段。荀子樂教思想的發展是由他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社會更加動亂,而且統一成為當時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故而荀子「樂教」思想適應了大一統後的中國封建社會,對儒家形成「禮教」為主、「樂教」為輔的儒家教育傳統奠定了基礎。

  王冉冉

  (

相關焦點

  • 荀子《樂論》:弘揚一種合乎「道」的「樂」
    申張荀子《樂論》的思想主旨與理想境界,積極倡導「雅樂」「正聲」的價值效應,對個人完美人格的實現、對和諧社會的建構,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與積極的深遠意義。  「樂」植根人性,實現了天地、「樂」、情感的和諧統一  在荀子的思想視野中,「性」「情」「欲」三者之共同性在於都是天性的、自然的。
  • 韓望喜正解《荀子》樂論(1)
    vodfile12.news.cn/data/cdn_transfer/41/39/419b8f18d3d4b585e32021dc38fbb508d3418f39.mp4; 韓望喜正解《荀子》樂論(1)
  •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
    ——《荀子·天論》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9、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20、學無止境。 2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質言之,大道荀學主要包括「人性本惡」的人性論、「化性起偽」的教化學說、「隆禮重法」的治國方略、「王霸並用」的一統手段、「尚賢任能」的人才理論、「明分使群」的社會控制論、「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念、「以一持萬」的學術一統思想。
  • 《荀子》思想精彩20條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共32篇,集中記錄了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言論。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 ---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 編輯註:*偽*= 梁 濤 《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
  • 荀子也是音樂理論的一個開創者
    在省尼山書院承辦的荀子公開課上,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顏世安以《荀子的禮樂思想》為題,深入分析和講述了荀子的禮學思想,及其對後世儒學發展的長期影響。
  • 荀子莊子人與自然思想有何分歧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思想是兼具眾家之長,但是荀子的思想也反對了很多思想,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莊子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存在分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分歧是在哪裡。   天人關係是荀子莊子哲學的重要的內容,荀子和莊子都以天人相分為其理論的邏輯起點,最終都實現了天人合一。
  • ——荀子人性論的哲學內涵辨正
    結合文本證據與思想證據,龐樸先生大膽地推斷「其善者偽也」之「偽」應是此「 」字:需要辨正的是,「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句中的「偽」字,本來大概寫作「 」,至少也是理解如 ,即心中的有以為;否則便無從與下一句的見諸行為的偽字相區別。只是後來由於 字消失了,鈔書者不識為 何物,遂以偽代之;一如我們現在釋讀楚簡《老子甲》篇的「絕為」為「絕偽」那樣。
  • 荀子的「化性起偽」思想(上)| 你身邊的政治學Siri
    荀子主張性惡論,這種觀點不僅在先秦儒學中獨樹一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也是罕見的主張,那麼,荀子為何主張性惡論呢?以上可以看出,荀子生活在一個非常動蕩、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而這種社會環境影響著荀子對人性的看法。而從荀子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荀子主張性惡論的原因。在《正名》中,荀子提到:「性者,天之就也。」人性中的「性」,是天造就的,是人生來就稟賦的。
  • 荀子思想,教育先鋒
    當今世界,西方教育思想佔據主流地位,各種流派,各種學說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而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思想、理念的同時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教育思想,以便我們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建立更加適於我們自身的教育體系。
  • 荀子公開課課程安排
    八十歲以後,荀子主要居住在蘭陵,為官與著述。  第二講 荀子的天道觀  主講人:林宏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以《天論》篇為主討論荀子的天人觀。荀子有關天的學說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見解精到,獨具異彩。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
    細究文本,「天論篇」之表象在於言天,而其旨歸卻在論人,荀子在天與人對勘的結構中以天論人,闡述了深刻的人學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辯證天人觀。《荀子•天論》開篇即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闡明天按照「常道」運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為轉移,祛除了人對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將天視為獨立於人的自然之物。
  • 《荀子》|淺談荀子的禮義和性惡善偽
    另外,雖然大部分《荀子》篇章都是議論文體,而並非如《論語》、《孟子》般的對話記錄,但這些篇章並非依一系統的框架而撰寫,所以即便篇章之內往往有其主題,但篇章和篇章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彼此之間是否構成一系統的理論,卻有待詮釋和論證。本文無法針對《荀子》所有篇章做全面的介紹和整理,而只希望對《荀子》的核心思想,做一基本的交代。
  • 「性惡論」是對荀子的誤讀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梁濤  說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論,學術界最流行的說法是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但這種看法實際是有問題的。「性惡」只是對人性做了個事實判斷,認為人性中有惡。
  • 劉又銘:荀子思想的表理、隱現與古今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人生於聖人之偽(為),非故生於人之性也。4.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故治之要在於知道。現在大家對荀子思想的討論都基於這幾句話。在普遍認識中,從這幾句話裡面,推導出一些荀子的思想,如「天人相分」、「人性惡」等等思想。這幾句話是我們討論的基礎。
  • 荀子與儒家《春秋》的經典化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荀子文化線上行—師生同演禮樂之誦
    荀子文化線上行 走進蘭陵博物館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儘是矣。2020年8月17日,第二屆荀子文化節之《荀子文化線上行—師生同演禮樂之誦》活動在蘭陵縣博物館進行,活動由博物館名譽院長,荀子文化院院長焦子棟老師主持,文管所所長王樹棟老師講解,同時也進行了線上直播。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荀子
    荀子主張所積而致的成聖之道。性惡論被認為是荀子的主要思想。這有別於孟子的性善論。試想一下,聖賢的天性竟然是惡的。這在儒家眼裡簡直不敢想像。為什麼荀子會這麼說,他說的對嗎?其實荀子是清晰的剖析如何治亂的,對待壞的性惡的人講究用法度治理。對待好的性善的人講究用禮來規範。試想一下,惡人的天性竟然是善的,那還要治亂安危做什麼用?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