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精彩20條

2021-02-08 嶽飛文化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共32篇,集中記錄了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言論。《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荀子》一書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出處】《荀子·不苟》

【釋義】 不隱瞞自己的優缺點,對實際情況從不掩飾,這樣便可稱為耿直之士了。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出處】《荀子·勸學》

【釋義】 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多次對自己檢查反省,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

【出處】《荀子·天論》

【釋義】 在天上的事物中裡,沒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的事物中,沒有比水火更閃亮的;在所有的事物中,沒有比珍珠、美玉更光彩耀目的;在人的行為舉止裡,沒有比禮義更賢明的。

4.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

【出處】《荀子·法行》

【釋義】 年少時如果不學習,年長了就沒有才能;年老時如不教育後輩,死後就不會被懷念。

 

5.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出處】《荀子·修身》

【釋義】 見道善行,一定要恭謹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之行。好的品行在身,就會感到堅定自信,自己也必定喜歡;不好的品行在身,就會感到全身汙濁,自己也必定討厭。

6. 夫大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出處】《荀子·正論》

【釋義】 品德和地位不相稱,能力和官職不相稱,獎賞和功勞不相當,懲罰和罪過不相當,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

 

7.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出處】《荀子·大略》

【釋義】 善於學習的人會追根朔源,徹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於實幹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難困惑。

8. 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出處】《荀子·宥坐》

【釋義】 君子要做到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提升道德修養,端正品行,以便等待機遇的到來。

 

9. 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

【釋義】 因此,君子不被榮譽所誘惑,也不被誹謗所嚇退,遵循道義來做事,嚴肅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顛倒,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10.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出處】《荀子·勸學》

【釋義】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

 

11.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釋義】 路程雖然近,但不走的話也無法到達;事情雖然小,但不去做的話也不會成功。

12. 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出處】《荀子·禮論》

【釋義】 一個人能具備敦厚的品德,在於他日積月累,堅持不斷地按照禮的原則行事;一個人能具備豁達大度的品德,在於他普遍地推行禮的原則,處處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一個人能具備高尚的品德,在於他真正把禮的原則發揚光大;一個人能具備英明的品德,在於他切實地把禮的原則融化在了自己心中。

 

13. 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

【釋義】 君子以品德修養不夠為恥辱,不以受到了侮辱為恥;以沒有誠信為恥,不以不受信任為恥;以沒有能力為恥,不以不被任用為恥。

14. 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出處】《荀子·解蔽》

【釋義】 不專心就等同於無知,心有偏向辦事就不能專誠,分心二用就會陷入迷惑的境地。

 

15.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出處】《荀子·議兵》

【釋義】 如果弓和箭不能協調,即使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命中微小的目標;拉車的馬如果不同心協力,即使善於駕車的造父也走不了多遠。

16. 不知戒,後必有,恨復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出處】《荀於·成相》

【釋義】 犯了錯誤以後不知道警惕,以後必然還要重犯錯誤;拒絕規勸,堅持錯誤不肯悔改,必然會讓進讒言的人鑽空子。

 

17.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出處】《荀子·儒效》

【釋義】 沒有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去實行。

18. 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出處】《荀子·修身》

【釋義】 一個好的農民,並不會因為遇到水旱等自然災害,就不去耕種土地;一個好的商人,並不會因為一時的虧損,就不再搞經營;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並不會因為貧窮,就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鬆懈自己的鬥志,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

 

19.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他事矣。

【出處】《荀子·不苟》

【釋義】 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真誠更重要的了。做到了真誠,也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

20.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出處】《荀子·勸學》

【釋義】 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但比水更冷。

 


相關焦點

  • 《荀子·樂論》與荀子的樂教思想
    荀子重禮,因此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樂也自然得到了荀子的重視。荀子著有論述樂的一般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樂論》。《樂論》以樂教為中心,即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從而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  荀子對《樂》是非常熟悉的,他看到了「樂主和」的特點,指出「《樂》之中和也」「《樂》言是,其和也」。在此基礎上他還指出《樂》的缺點即「《禮》《樂》法而不說」。其實這與荀子的隆禮思想是一致的。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學派不僅將原有的大一統思想條清縷析,而且還與時俱進地增添了新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大一統的思想內涵:——詩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天下王有、四海一統、王權至上的觀念非常鮮明:從天下土木到四海臣民,皆統屬於天子。
  • 荀子思想,教育先鋒
    當今世界,西方教育思想佔據主流地位,各種流派,各種學說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而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思想、理念的同時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教育思想,以便我們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建立更加適於我們自身的教育體系。
  • 荀子的「化性起偽」思想(上)| 你身邊的政治學Siri
    荀子主張性惡論,這種觀點不僅在先秦儒學中獨樹一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也是罕見的主張,那麼,荀子為何主張性惡論呢?以上可以看出,荀子生活在一個非常動蕩、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而這種社會環境影響著荀子對人性的看法。而從荀子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荀子主張性惡論的原因。在《正名》中,荀子提到:「性者,天之就也。」人性中的「性」,是天造就的,是人生來就稟賦的。
  • 劉又銘:荀子思想的表理、隱現與古今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人生於聖人之偽(為),非故生於人之性也。4.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故治之要在於知道。現在大家對荀子思想的討論都基於這幾句話。在普遍認識中,從這幾句話裡面,推導出一些荀子的思想,如「天人相分」、「人性惡」等等思想。這幾句話是我們討論的基礎。
  • 荀子莊子人與自然思想有何分歧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思想是兼具眾家之長,但是荀子的思想也反對了很多思想,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莊子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存在分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分歧是在哪裡。   天人關係是荀子莊子哲學的重要的內容,荀子和莊子都以天人相分為其理論的邏輯起點,最終都實現了天人合一。
  • 《荀子》精選20句:古人智慧,人間至理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共32篇,集中記錄了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言論。《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荀子》一書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日精選《荀子》20句,與大家共讀。1. 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 《荀子》精選20句,古人智慧,人間至理
    ,全書共32篇,集中記錄了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言論。《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荀子》一書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日精選《荀子》20句,與大家共讀。1. 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 荀子與儒家《春秋》的經典化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荀子與以德治國
    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三晉地區的思想發展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有著獨特的發展脈絡和整體成就的。特別是從戰國初期的子夏開始,三晉思想的發展逐漸形成規模,在孕育出大批一流思想家的同時,也開始以其整體效應影響天下的思想取向。這個發展過程,到戰國後期的荀子時代臻致高峰。荀子的思想成就,既是三晉思想整體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先秦思想的高度總結。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
    細究文本,「天論篇」之表象在於言天,而其旨歸卻在論人,荀子在天與人對勘的結構中以天論人,闡述了深刻的人學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辯證天人觀。《荀子•天論》開篇即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闡明天按照「常道」運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為轉移,祛除了人對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將天視為獨立於人的自然之物。
  • 《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荀子》是儒家經典之一,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 荀子公開課課程安排
    八十歲以後,荀子主要居住在蘭陵,為官與著述。  第二講 荀子的天道觀  主講人:林宏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以《天論》篇為主討論荀子的天人觀。荀子有關天的學說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見解精到,獨具異彩。
  •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
  • 性惡崇禮,尚義積善的荀子
    關於教育目的,荀子認為在於「化性起偽」,「偽起而生仁義」。荀子主張以培養士、君子、聖人作為教育目的,而以學為聖人作為最高的目的。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充滿各種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需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進一步論述君主和人民關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與時俱進,博採眾長的荀子
    當然荀子的法有別於法家的嚴刑峻法,殘酷無情。荀子反對不教而誅,他認為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對待犯錯誤的人,他提倡要給改正的機會,先以教化為先,處罰是最後的手段。他說: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當然他認為光是教化的手段是不夠的,他說: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勉之民不勸。荀子的這種德治與法制相結合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先進性,直到今天仍然給我們以借鑑意義。
  • 談談荀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荀子是孔子弟子的傳人,他對孔子的評價是很高的,尊孔子為「大儒」,即「聖人」。荀子非常推崇孔子的儒學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並以孔子的傳人自居。孔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性惡》出自荀子後學考
    多種證據表明:荀子不是性惡論者,而是性樸論者。   研究荀子人性論的人大多以《性惡》為依據,很少注意到《荀子》一書中其他文章對人性的論述與《性惡》論述的不同。劉念親獨具慧眼,差不多百年前就發現:該書在《性惡》之外有大量對人性的論述,它們都未顯示人性惡,因而強烈懷疑它並非荀子本人所作①。日本學者金谷治20世紀50年代發表文章,認為《性惡》的第一部分是荀子後學受法家韓非子的影響而寫的②。
  •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
    ——《荀子·法行》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
  • 《荀子》|淺談荀子的禮義和性惡善偽
    不同於《論語》在孔子身故不久即由直屬弟子結集成篇,以及孟子在身前和弟子合力作《孟子》七篇,《荀子》要一直等到西漢末年才由劉向整理成書。根據劉向的記錄,他當時搜集到的《荀子》文本共有三百二十二篇,經過刪減重複的篇章,最後定著三十二篇。可以想見,在劉向之前,《荀子》的文本大概一直是以零散篇章的方式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