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自卿,戰國末趙人。他的學識異常淵博,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長,他曾在齊的稷下講過學,並取得稷下首領的地位。荀子是戰國末儒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
荀子認為人的成長變化,改惡從善,是靠後天的習染。他強調後天環境、教育對人性的改造作用。關於教育目的,荀子認為在於「化性起偽」,「偽起而生仁義」。荀子主張以培養士、君子、聖人作為教育目的,而以學為聖人作為最高的目的。
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充滿各種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需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子進一步論述君主和人民關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提出「法後王」,即注重現實的進步的歷史觀。
荀子崇禮尚義。荀子特別重視禮,甚至認為禮有法的作用,應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準則。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
荀子隆師親友。荀子很重視師友的作用,尤其尊崇老師,把師提到於天地君親平等的地位。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是說,先要有廣博的知識,而後再以知識為依據,每日參驗省察自己,這樣便可以知明而行無過,於是就有了道德修養。這說明了荀子參驗反省的精神。
荀子在《修身》中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這說明了荀子擇善而從的思想。
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了荀子積善成德的思想。
荀子在《儒效》中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他認為學習要注重聞、見、知、行。認為行比知更為重要,強調艱苦的學習和實際的行動,同時認為只有行之有效才是正確的。
荀子在《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繼承了孔丘的思想,認為在學習上學與思兩者都不可缺,學思要兼顧。
荀子在《勸學》中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他認為學習要專一,要有恆心,堅持不懈。
荀子在《勸學》中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他認為後來者可以居上,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
荀子非常重視教師問題。他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他又強調學習必須依靠教師的指導,學生應該尊重教師:「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