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熊小時候特別愛哭,感覺是無法溝通的那種,不關心他呢,他就在旁邊哭個沒完,關心他呢,反而更來勁兒了。
但其實這完全是正常的,他們的哭有點是表示疼痛、不適,有的卻只是一種方式,想要什麼,說不清楚,就哭,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了,哭就會少得多。
雖然孩子經常哭,但他並不是不快樂,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起來也更自由,他們知道盡情發洩,哭過了就會好過些。
研究人員相信,眼淚可以幫助人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愛哭的人在情緒上、身體上不比不愛哭的人差。
所以各位父母家長們,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開始緊張,想盡各種辦法制止。
孩子習慣把哭聲當做控制家長的「殺手鐧」
孩子之所以總結出這套辦法,也是出於無奈,我們大人總是自命不凡地想要控制孩子,居高臨下地想給予孩子,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有能力的、無所不知的。
每一位父母,都曾經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但妥協、溺愛,造就的可能性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
在這場控制和反控制的較量中,父母以愛作為武器讓孩子放棄抵抗,然而,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著名教育學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
有條件的愛,其本質是自私的——那麼大人教給孩子的正是自私。
也許有的孩子在幾番嚇唬爭鬥中, 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假裝消失,不再害怕,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信賴已經被破壞,接下來我們的所有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
當然是要預防啦,別因為不恰當的關注和回應,讓孩子哭得更厲害。
比如孩子哭的時候回應,但關注度不變,保持平和,如果我們正抱著他,依舊抱著,告訴他別著急,先不哭,媽媽在。」
如果孩子哭的時候,我們站在遠處,以平常的速度走過來,蹲下,放慢語速告訴他,「別著急,先不哭,媽媽在。」
等到他們不哭的時候,我們開始增強關注和安慰,如果孩子聽你「別著急,先不哭,媽媽在」,有一秒鐘不哭,我們就要抓緊肯定他:謝謝你沒有繼續哭,抱抱哦!
其次,學會和孩子溝通產生共鳴。在孩子用「哭」發洩情緒的過程中,與孩子共情——「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現在很不高興」,同時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我不高興,我很傷心、我很難過……
讓性格暴躁的孩子在這個過程裡,體會到「憤怒」過渡到「難過」,這樣,今後在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不會僅僅體驗幼稚的感情——氣憤,而是能夠體驗到更加成熟的感情——難過,並且接受令他接受失望的現實。這時候,脾氣小了,哭聲就會漸漸停止了。
而且主要的是就是家長別輕易為孩子貼上「愛哭鬼」的標籤,這很可能會對他們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想要使孩子懦弱性格變得堅強剛毅起來,可以對他多說點:「寶寶是個堅強的孩子」等鼓勵的語言。
如果家長覺得哄孩子的大白話不夠管用的話,不妨利用孩子喜歡聽故事、看畫書、看電視電影等特定媒介,經常對孩子進行教育,樹立正面形象。
孩子的模仿性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會學習模仿心目中的主人公,培養孩子堅強、勇敢、克服困難的性格品質,提高控制自己衝動情緒和約束自己情感、欲望的能力,只要作為父母,能夠有意識、計劃地訓練孩子,他們會慢慢擺脫掉懦弱的性格,愛哭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