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曉明 報導
20年前,龐勝利做了一個重要決定——籤訂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工作的就業協議書。與之相伴的是,他與父親20年來的數百封「萬裡家書」。
龐勝利大學期間,國家正在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讓龐勝利心潮澎湃,輾轉難眠。他經常跟舍友聊到西部支教的話題,「假如有西部招聘的平臺,自己就能順利地去西部,假如沒有人來招,我就想自己背上行李去西部找工作。我要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0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教育局到保定招聘教師,竟有數百名學生踴躍報名。 視頻截圖
當2000年畢業時,龐勝利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龐勝利的父親在老家河北省淶源縣給他聯繫好了工作;另一方面,去西部可以實現自己服務邊疆的夢想。龐勝利在家中排行老五,從小體弱多病,父親為了把他養育大,吃了很多苦。他也想到,一旦自己去了西部,就無法在父親身邊盡孝。
看著兒子對西部充滿嚮往,父親雖然不舍,但還是堅定地支持他去新疆工作。
河北淶源縣到新疆且末縣距離5000多公裡,真正稱得上是「萬裡之遙」。坐火車,倒汽車,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龐勝利經歷5天4夜的輾轉奔波,才終於到達目的地。
「泥土的地面,脫落的牆皮,滿是沙子的操場,讓人印象深刻。」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邊緣的且末縣,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風沙天氣多達200多天。
滿目黃沙,滿目荒涼。且末縣艱苦的生活條件超出預想,但更讓他感到難捱的是心理上的孤獨。「尤其到了晚上,整個校園空空的,只剩下這些外地來的老師。」
富有激情,傳播夢想,龐勝利把每一節課看成一次播種。保定學院/供圖
龐勝利也曾有過動搖,產生過回家的念頭。「但只要看到那些走廊裡背書的身影、請教問題時仰起的小腦袋,總能讓我們找到更多留下的理由。」
學校裡住校生有晚自習,龐勝利就會走進孩子們的課堂。他進去後,孩子們都很興奮,有好多次學生都問他「老師,你明天來嗎?」「來呀!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可以輔導大家。」
「在那段孤獨的日子裡,學生的學習以及校園生活伴隨了我的成長。」龐勝利感慨地說。
2001年,父親給龐勝利的家書。視頻截圖
父親的來信勉勵,更加讓龐勝利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當時沒有手機,跟家人聯繫主要靠書信,一封信在路上要經過半月甚至20天的時間才能抵達。但是,龐勝利與父親有個約定,就是每個月寫一封家書。「每當在且末生活工作不順心或者想家的時候,我就拿出父親的家書看一看。」龐勝利說。
「你在那裡情況已知,望你不要想家,不要悽涼。那裡有你同去的同學,你三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多好。再者你們要多結交點朋友,慢慢生人都變成了熟人,新朋友變成了老朋友。」
「你要努力工作,給祖國多培育人才,給建設新疆美好未來栽上萬朵鮮花。」
「你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要再提『不孝』二字,教好書,育好人,就是最大的孝。」
……
父親在信中不斷勉勵兒子。在初到且末的歲月裡,就是這樣一封封手寫家書,帶著父親的掛念和叮嚀囑咐,慰藉著龐勝利的思鄉情,堅定了他留在新疆的心。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手寫家書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家書正以電話、簡訊、微信等另一種形式繼續聯結著龐勝利與父親。
侯朝茹、龐勝利與學生阿斯古麗及其家人結下了勝似親人的濃濃情誼。左一龐勝利,左三侯朝茹。保定學院/供圖
保定學院首批支教且末縣的學生裡的侯朝茹,與龐勝利擁有同樣支教西部的赤子情懷。侯朝茹說:「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每一個從我們手中送出沙漠的孩子,都是明天的希望。」共同的理想信念讓龐勝利和侯朝茹走到了一起,組建了家庭。
龐勝利在新疆且末縣支教迄今為止已有20年。20年前意氣風發的大男孩,如今已是一位15歲孩子的父親,他的根已經深扎在且末縣。
與普通的志願者、援疆人員不同的是,包含龐勝利在內的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人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餘14人全部紮下了根。這些老師不僅為當地帶去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更帶去了一種精神,一種感召,吸引著更多的人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紮根邊疆、服務基層,我們無怨無悔,我們願意做一棵棵紅柳,紮根西部、堅韌不拔、甘於吃苦、平實做人,為廣袤的土地帶去無盡的生命力。」龐勝利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說。保定學院石後的草坪內,龐勝利幾年前從新疆且末縣寄來的一棵紅柳正在茁壯成長,傲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