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凱來文旅創新集團總裁李濤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 王千原雪)「在經營上打破傳統開發銷售的簡單模式,進入到投資、運營帶動產業推動經濟的綜合融合發展,可能會是未來解脫旅遊地產開發困境的一個方法。」思凱來文旅創新集團董事長、總設計師李濤近日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解讀如何以成熟IP(intellectual property)、成熟產業帶動文化旅遊地產發展,打破現有旅遊地產開發僵局。
傳統的旅遊地產模式較為單一,通常拿地後改造一些基礎設施,建造核心吸引物,推出酒店、高爾夫俱樂部、遊艇碼頭、商業小鎮等設施,通過住宅、別墅、產權公寓的銷售來平衡資金,如今看來用此種形式推動旅遊產業發展較為困難。
思凱來文旅創新集團總裁李濤表示,文化旅遊產業聚集將有效解決現階段旅遊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文化和旅遊結合,創造足夠大的核心業態空間較大,以產業運營為主線,不用考慮未來銷售回款,不用考慮開發的短期平衡,而是從長期持有及運營角度布局戰略,以核心業態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發展,進而促進區域經濟,」李濤詮釋了文化旅遊產業聚集區的布局思路。
談到當前文化旅遊環境,李濤表示,各地政府也都逐漸意識到把文旅當做優質資產,是經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綠色引擎。資本市場的資金投向近年來開始對文化旅遊青睞有加,也從側面有力的反映出文旅地產未來前景被看好。隨著文創公司等綜合創新服務機構的加入,以及國內優秀開發代建機構的參與,全新的文化旅遊產業聚集模式或將一觸即發。
儘管國外有很多成功的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值得借鑑,國內也有很多文化旅遊項目靈感源自國外,但具體到中國人與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差異,決定中國的文旅產業需要更多元化要素。李濤認為,中國人最認可的度假休閒生活方式叫做「面向桃源、背靠紅塵」,具體說來,一方面要給消費者營造融入自然,大隱於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要能夠有轉身出入繁華都市的便利,同時還要將文化要素巧妙結合,創造多元化體驗。
文旅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點,李濤認為在於優質資源的匱乏,「文旅是一個需要大量創意資源、專業資源的行業,對於消費需求判斷能力也是考驗企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文化旅遊的核心在於文化、旅遊,而非地產。
「經過上一輪粗放型旅遊開發,很多優質的自然環境不可復得。下一輪文化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引入成熟的引擎、成熟的IP、成熟的產業支撐,」李濤說。
今年是文化旅遊資本的元年。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資本逐步進入到位,PPP模式及基金推動,中國進入文化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期。
(責編:孫紅麗、伍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