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中正學院院長潘露莉博士。
編者按:由臉書(Facebook)組織「岷倫洛菲華文化交流會」(Binondo Heritage Group)主催的「快樂學漢語運動」(Learning Chinese is Fun Movement)負責人之一吳約西亞(Josiah Go)日前採訪了菲律賓中正學院院長潘露莉博士,並請潘院長詳細介紹了她對華文教育改革的理念和主張。 「菲龍網」全文翻譯以饗讀者:
潘露莉博士(Dory Poa)是菲華最高學府菲律賓中正學院的院長,其校友不乏社會成功人士,例如SM集團的施至成,菲航的陳永栽,快樂蜂的陳覺中等等。潘露莉博士是一名語言專家,並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擔任中正學院院長前曾在菲律賓、美國、臺灣、香港和澳大利亞授課。
潘露莉博士將與我們分享有關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看法,讓學生能真正掌握多種語言。
Q1: 您在2013年擔任中正學院院長時有什麼任務?
我於2013年1月受聘於中正學院,並擔任課程改革顧問。當時該學院面臨最迫切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壓力下符合菲律賓教育部要求所有學校在2016年前執行K+12的課程。為了在不犧牲教育質量以及不對學生和家長造成過重負擔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我在2013年6月成為中正學院院長時,制定了一個為期三年的過渡計劃。
中正學院當時得到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讚揚,並稱讚我們的過度計劃為K+12過度計劃中最好的一個。
當我在2013年6月上任時,中文的教學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正學院作為菲律賓華校中首屈一指的學校,以學生畢業後至少能流利使用四種語言(英語,菲律賓語,普通話和福建話)而聞名。但這幾年中,有觀點認為畢業於該雙語課程的畢業生,已不再能流利使用中文。此外,中文也漸漸成為學生討厭的科目。隨後,我將中文課程改革列為我的首要計劃。
根據我作為語言教育工作者的經驗,以往的經驗,和我長期以來觀察菲律賓華文學校的漢語教學,我把問題的核心定在教學方法和教材。
菲律賓華文學校幾乎都是以教授普通話進行漢語教學,而學校都是以學生第一語言進行普通話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也是為第一語言學習者設計的。但本地中華人的母語並非普通話,他們的祖先主要來自中國福建省的南部,他們習慣的語言為閩南話(福建話)。雖然華人社區現今仍使用福建話/閩南話,但大多數的年輕一代不僅不說普通話,甚至無法流利使用他們的母語閩南話/福建話。由於這些因素,教學方法和材料不適合他們,他們應該視普通話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正學院展開了對中文課程的改革。
自2013年6月開始,中正學院對漢語教學展開一系列革命性的大膽措施:
1. 改變中文(普通話)教學方式,將其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2. 用現代更新版本的中文教材取代舊教材,這將更適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3. 通過採用有效的交際語言學習方法來改進語言教學
例如:
1. 視頻作業:讓學生多練習普通話,提高他們說普通話的信心,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並培養中文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能力。
2. 讀者劇場:允許學生練習普通話,培養他們的協作和領導能力。
3. 將普通話流行歌曲整合到普通話教學中,提高學習滿意度,同時降低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動機和興趣。
4. 與中國作品相結合的圖畫書:減少詞彙差距問題,增加學生的創造力。
5. 學習普通話口語的同時,促進福建話口語教學。
6. 在教育部新K+12課程中,將普通話或福建話作為母語課程,增加其課業佔比。
7. 制定和應用可衡量的方法來評估學生的表現。
8. 確保所有教師通過不間斷的研討會和培訓,使用新的學術技術和資源教導學生。
9. 添置教育軟體來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
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三文四語」畢業生,學生畢業後,應 1. 能夠讀寫三種語言:英語,菲語和華語。2. 能夠掌握四種語言:英語,菲語,普通話和閩南話。這四種語言將讓我們的學生在現有的不同就業市場中擁有更多機會,例如本地華人社區,國家(菲律賓市場),國際(大中華和東協市場) ,和國際(英語國家)。我們的目標是使語文教學回歸社會服務。
請允許我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
當第一所華文學校成立時,實際上它就是一所單語學校,當時教學主要語言為福建話(南閩話),因為菲律賓絕大多數的華人來自福建省南部。除了教導學生如何以閩南話閱讀和背誦「三字經」,學生還被教導如何寫信,因為許多移民先驅無法閱讀或寫作,所以當時最受追捧的工作就是幫人代寫書信。後來,因為多數年輕的移民需要在父母的生意中工作,他們也被教導如何使用算盤。當美國人來到菲律賓時,英語被添加到課程中。換句話說,中文學校的建立是為了服務社會,培養對社會有益的畢業生。
菲律賓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成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問題的焦點變成公民身份,因為菲律賓遵循「血緣法」(jus sanguinis)的原則,所有在菲律賓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國的公民,自然而然,他們的學校應由中華民國主持。教師,教科書和教學方法都是從中國進口,隨後從臺灣進口。換句話說,當時菲律賓的華文學校是中華民國的學校分支機構。教科書和教學方法不僅符合臺灣政府的規定,政治活動和政治口號也擴大到菲律賓的所有華文學校。華文教學不再符合本地華人社區的需要,語言教學也從原來的單語福建話變成雙語的福建話與普通話,後來又變成了單語普通話,跟隨臺灣當時的做法。
當時的情況是有道理的,因為生活在菲律賓的大部分中國人是中華民國的公民。然而,1975年4月11日,菲律賓總統頒布命令,允許居住在菲律賓的中國和其他外國人集體歸化轉籍,結果一夜之間幾乎所有在菲律賓的中國人都成為菲律賓公民。
將中國人大規模歸化為菲律賓公民後,緊隨而來的是華文學校也被菲化。這本應是華校分離遙遠政治制度的好機會,但華人社區和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或心理上都還沒做好準備。
雖然中文課程每天減少至兩個小時,教材也僅限於本地印刷的教材,但華校仍繼續以同樣的方式教中文,將學生的第一語言視為普通話。換句話說,教育工作者和華人社區領導人繼續相信他們還處於旅居的狀態。
Q2: 那麼父母和學生主要的痛苦點是什麼?你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A: 家長和學生沒有什麼問題。只有少數保守的父母抵制這種變化,因為他們把它解釋為降低中文的水準,或者不重視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學習。我並沒有看到學生抵制這種改革,主要是因為新的方法使他們更容易學習語言。至少,你再也不會聽到很多的「我討厭中文」的學生了。
Q3: 你們也改變了中文教材,而這當時引起華人社區的爭議。為什麼這個變化很重要?結果如何?
A: 是的,中正學院確實邁出一大步,因為教材和字體在華人社區中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和政治議題。其中一位專欄作家甚至批評改革是一個「切斷祖國根基」的行為。事實上,我沒有改變字體的教學,我們仍在教導學生用繁體字書寫,因為我認為教育應該服務於社會的目的,而且大部分本地中文報紙,廣告牌,和文件都還在使用繁體字。然而,就全球形勢而言,了解簡體字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何我將教材改變為印有繁簡體字的書本。
另一個更有爭議性的問題是注音符號的教學。中正學院一直以來都在使用臺灣注音符號進行教學,但我認為這已經過時了,而且讓學生學習羅馬字母表以外的語音符號,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我開始轉用漢語拼音。
此外,改革最重要的是將教學方法和教材從第一語言教學改為第二語言教學。正如我剛才所說,大多數華校長期以來一直將中文視為第一語言,忽視多數華裔菲律賓小孩的母語其實是菲律賓語或英語,即使是他們的父母,有的也不會說中文了。其實,「中文」(Chinese)這個詞非常有爭議,因為如果你在菲律賓說「中國人」,這是指來自中國福建省閩南地區的人。所以菲律賓華人社區的「中文」指的是閩南話。但學校中文課程的「中文」是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官方語言——漢語/普通話/國語。這也是為何漢語對菲律賓華裔來說幾乎是「外語」,因為本地社區習慣使用福建話(閩南話)。在這樣的背景下,漢語(普通話/國語)作為第一語言的教學是不適合華裔菲律賓小孩的。
除了將教學方法改為第二語言教學外,我也重新建立課堂雙語教學,那就是在進行漢語/普通話/國語教學之餘,也使用閩南話。我認為這就是華校以前教學時,失去的一環。事實上,菲律賓華校的中文課程從以前的閩南話單語教學改變成雙語教學(普通話和閩南話)隨後又變成普通話單語教學。
我相信,雖然大多數華裔小孩現在都不會講華語,但他們仍從家庭和社會中得到許多閩南話的知識。雖然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閩南話和普通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它們屬於同一個語言家族。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學習閩南話不僅有助於學習漢語的學生,還有助於學生從華校畢業後能維持其中文水平,因為他們將不斷地在環境中聽到或使用閩南話。除此之外,對於華裔小孩來說 學習閩南話也是有用的,因為他們日後將在使用閩南話的菲律賓華人社區居住或工作。而且,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在菲律賓的華人,他們必須保護他們的傳統語言。
Q4: 教師們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A: 教師一直在努力應對變化,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很難吸收課程的痛苦。他們一直在努力適應和調整他們的教學方法。
Q5: 在推動改革期間,你遇到什麼樣的挑戰?現如今你還需要克服什麼?
A: 心態。我們必須說服教師和少數家長,把課程變得實用,有趣,便於學生吸收不等於降低標準。相反擁有宛如天書級別的課程並不等同於高標準。學習應該是有趣的,同樣教學也應該是有趣的。
Q6:若回到當時,你還會這麼做嗎?
A: 我也許還是會這麼做。
Q7: 許多學校看似一樣。那中正學院現如今有什麼特點?往後你希望中正會變成什麼樣的學校?
A: 的確是這樣,但中正學院在中文教學方面仍然很出色。事實上,我們現在不僅在對中文教學進行改革,英文部門也正在改革中。我希望中正學院往後不僅能在中文課程上有優異的表現,在英文課程中也要表現出色。
我們不斷地審視我們的中文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今年7月我們將在7年級和8年級各辦一個國際文憑計劃(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實驗班,在中英文課程中使用國際文憑教學和學習概念。到時我們也將把這套概念引進到小學部門。我希望國際文憑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我們的英文和中文教師進一步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對英文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更具挑戰性,因為它基本上沒有被以前的主任進行任何改變。
Q8: 你們已經支持Chinovation for Social Change Foundation的快樂學漢語運動(¡®Learning Chinese is Fun Movement)計劃,這將如何幫助你們學校將推動的改革?
A: 這正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不僅是要讓中文課程變得有趣,其他課程也應如此。Chinovation與我們在保存和推廣菲中文化及語言遺產方面有相同的願景。既然我們都為同一個目標努力,該基金會任何活動都會增強我們的改革議程。
採訪:吳約西亞 翻譯:洪於翾
註:翻譯 / 轉載自菲律賓各大報社或網絡評論,或龍友投稿原創文章,不代表菲龍網立場,旨在讓華人了解菲社會真正的想法,因此所翻譯或刊登的,不只是對華人友好的言論,我們不會報喜不報憂。真實,可靠,才能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法。
點擊右下角「寫評論」即可進行評論哦!
廣告聯繫:
微信:feilongwang2015
QQ: 2052428464
郵箱: admin@flw.ph
手機:0917-6787898
菲龍網歡迎龍友投稿,(稿件範圍:時事評論,旅遊分享,美食 分享)稿件內容必須 原創 並從未在其他平臺發布,一經徵用將給予稿費鼓勵。
投稿郵箱:admin@flw.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