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蕭蘧曾為中國經濟學界臺柱 曾接替胡先驌任中正大學校長

2020-12-11 中國江西網

  

▲清華大學「北院七號飯糰」主要成員(左起第五個為蕭蘧)。 資料圖

  蕭蘧,字叔玉,江西泰和縣人,生於1897年。歷任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教務長,清華經濟學系主任、文法院院長、教務長,併到過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金融,對黃金問題及其對策尤有獨到研究。上世紀30年代,蕭蘧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臺柱。
近日,記者走訪江西省方志館多方查閱資料,並採訪相關知情專家了解到,蕭蘧是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為哈佛大學同學。他提倡教授治校理念,在清華大學任教14年的時間中,他還是清華校史上著名的「北院七號飯糰」主要成員。在中正大學當校長極為艱難的三年中,他不僅提倡名家治校,聘請名流學者來校講學,還增設學科,完善學校學科設置。

  留學美國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為哈佛大學同學

  據《清華經濟系八十五周年》書中蕭蘧之子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一文中提到,1918年,蕭蘧由清華預備學校選拔作為「美庚款」留學生,留學美國。到美國後,蕭蘧在密蘇裡大學獲經濟學士,並被選為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的會員。畢業後,蕭蘧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最終被哈佛大學錄取為經濟系博士生。

  蕭蘧在哈佛大學期間師從經濟學家陶錫閣。他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後,在校寫論文,但有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中國留美同學會的會長涉及一宗假支票案件,被查獲並被逮捕。蕭蘧作為中國留美同學會的骨幹之一,組織援救這名同學。最終,檢察官同意和解,但是勒令遣送這名同學回國,同時需要有人監護以保證這名同學確實回到中國而非半路逃脫。當時大使館不願承擔這個任務,因此中國留美同學會需要找監護人,但也沒有人自願來承擔這個任務。蕭蘧主動說他可以護送這名同學回國。他當時與導師陶錫閣商量回國事宜,陶錫閣也同意他回國寫論文。但回國後蕭蘧旋即去南開當教授,並擔任文法學院院長,沒有完成他的論文。

  據江西省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新建縣長堎鎮文化廣播電視站站長胡啟鵬介紹,蕭蘧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是哈佛大學的同學,抗日戰爭時期,威爾基代表羅斯福訪華,在重慶向蔣介石詢問蕭蘧的情況。

  清華「北院七號飯糰」成員
中國經濟學界三大臺柱之一

  據蕭慶倫回憶文章記載,1930年,蕭蘧離開南開大學去了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經濟系任教14年間,曾先後擔任過經濟學系主任、文法院院長、清華教務長。

  據了解,當時清華大學關於如何治校,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蕭蘧在美國受教育,他想用美國辦大學的方式在清華治校,提倡教授治校,民主選舉校領導,賦予教授自主權。而提到蕭蘧提倡的「教授治校」理念,就不得不提當時清華校史上著名的「北院七號飯糰」。

  「北院七號飯糰」是由後來出任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發起的,在清華任教時他住在北院7號。由於獨身,葉企孫僱傭廚師辦了一個小食堂,供歸國教授一同用膳,藉此吃飯機會,聚議校政,謀劃教育改革。蕭蘧、陳岱孫、施嘉煬、金嶽霖、薩本棟、葉企孫、薩本鐵和周培源是「北院七號飯糰」的主要人物。

  當時清華大學成立了評議會,成員包括校長、教務長和由教授會推舉的代表教授共7人。主要職責是規定全校教育方針,決議院系和校內機關的廢止,制定學校的規則,決議教師任免等,「教授治校」得到推廣。這也出現蔣介石派選的三任清華校長被「請走」的事件。

  另據《江西省人物誌》、《吉安人物》記載,蕭蘧是中外聞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在上世紀30年代,蕭蘧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臺柱。

  接替胡先驌任中正大學校長

   提倡名家治校

  據《吉安人物》、《泰和縣誌》記載,1944年4月,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因支持愛國運動、多觸時忌被迫辭去校長職務。蕭蘧經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再三推薦,接任中正大學校長。家屬留在西南聯大,於5月2日隻身到校就職,借住在老同學蔡方蔭教授家中。

  因受抗日戰局影響,當時正是中正大學處境極為艱難的時期,但仍增辦土木工程專修科。1944年,日本先後發動對湖南衡陽、贛中南的進攻,這讓江西省臨時省會和各機關團體倉惶撤退,學校師生也陷於慌亂之中。蕭蘧強忍嚴重哮喘病痛苦,決定將學校遷往興國縣,並親自與員工一道搬運圖書儀器,繼續開班授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學校以望城崗(原國民黨軍政部營房)為校址。於1946年1月7日,在望城崗複課。蕭蘧帶領全校師生員工,修整軍隊舊營房62幢,動工興建大禮堂、圖書館、實習工廠等,增添一批實驗儀器設備,增設普通化學、工業化學、熱力、無線電、電磁等實驗室。

  「蕭蘧在中正大學當校長的三年時間中,卓有成效的一件事就是聘請名家治校,這讓學校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得到良好的發展。」胡啟鵬說道。據《江西省人物誌》記載,當時中正大學的農、工兩學院基礎較好、教授陣營整齊,而文法、理學師資力量必須加強。蕭蘧到中正大學後,不僅團結老教授蔡方蔭(工學院院長)、周拾祿(農學院院長)、於易、陳清華(文法學院院長)等人,還聘請胡先驌為特別教授,並先後延聘一批名流學者來校講學。據胡啟鵬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從豪及微生物學家盛彤笙就是蕭蘧當時聘請到中正大學講學的名流學者。

  始終以教育為己任
1947年因護校運動辭職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1947年元旦剛過,中正大學爆發了持續四個月的「護校運動」。內戰時期,學校經費極度困難,師生生活每況愈下,朝不保夕,「求學」讓位於「求生」。於是學生成立「各系級代表護校委員會」,開展以搶救教育為目標的經濟鬥爭。

  1947年2月19日,護校會決定全校學生「請假待命」,發動總罷課,並匯入全國「反內戰」大學潮之中。教育部曾兩度派員彈壓,因此,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勒令解散護校會,凍結學生公費,扣押談判學生代表,以致火上澆油。5月21日,近千名學生進城請願,遭到二千餘軍警、憲兵、特務的暴力鎮壓,數十位學生被毆打或槍刺致傷,史稱「五·二一血案」。 正大學生的遭遇引起社會的廣泛同情,社會各界紛紛聲援、慰問。各通訊社爭相報導事件的經過。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接受了學生提出的「懲兇、發放公費、釋放被抓同學和代表、醫治受傷同學、賠償衣物」等要求。

   胡啟鵬告訴記者,「護校運動」過後,國民黨政府提出要開除鬧事的學生,這遭到蕭蘧的反對,並以自己沒有教育好學生為由而引咎辭職,這也是蕭蘧以教育為己任的表現。據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文中記載,隨後,蕭蘧受其同學蔣廷黻邀請到紐約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1948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閉幕後從巴黎回紐約的途中,因受傷寒引發哮喘,後發生醫療事故而去世。

  正大學生的遭遇引起社會的廣泛同情,社會各界紛紛聲援、慰問。各通訊社爭相報導事件的經過。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接受了學生提出的「懲兇、發放公費、釋放被抓同學和代表、醫治受傷同學、賠償衣物」等要求。

   胡啟鵬告訴記者,「護校運動」過後,國民黨政府提出要開除鬧事的學生,這遭到蕭蘧的反對,並以自己沒有教育好學生為由而引咎辭職,這也是蕭蘧以教育為己任的表現。據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文中記載,隨後,蕭蘧受其同學蔣廷黻邀請到紐約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1948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閉幕後從巴黎回紐約的途中,因受傷寒引發哮喘,後發生醫療事故而去世。

相關焦點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   資料圖片    □蕭軼    對於胡先驌辭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一事,至今眾說紛紜。最終決定,以江西省農會籌備委員會、省工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省商會聯合會、省教育會籌備委員會、省婦女會籌備委員會等聯名之名義,致電黨政當局、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及教育部請願。三份電文,全文悉數以《各界民眾代表昨謁黨政長官請願制止中大遷湘並電呈教育部迅予制止同時電胡校長提出質詢》為標題,刊於翌日江西《民國日報》。除此之外,江西《民國日報》還刊發了黨政要員羅肖華的來論《對於中正大學遷離江西感言》。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按:刪節版刊於今日《南方都市報·歷史》,曾寫過一文談此事,當時以《胡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為線索,近日翻閱舊報紙兼回憶錄,發現事情非年譜之述。故此文認為,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在江西掀起以後已經傾流於全國,國難當頭更應配合軍事發展,與抗戰建國運動同時並進,文化運動的方向應由「思想化」的確立轉為「行動化」的展開:「在大敵壓境的今天,正是發揚民族正氣、砥礪革命精神之時,中大應負起精神領導的責任,去擊破暴敵霸道文化的攻勢與掃蕩法西斯侵略文化的泛濫。」
  • 江西沒有好大學?歷史上曾有一享譽全國的牛校-中正大學
    那麼江西地處東南,自古多才俊,曾在明代一度壟斷科考排行榜,甚至前三都是江西吉安的,那麼今日為何落的如此地步?今天就來說一說江西歷史上最好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一提到名字大家都可能能猜到其命運了,這一點上,江西人就沒有天津人有頭腦,天津人早早地就把北洋大學改成天津大學了,要不然下場難料。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雖由於歷史原因,國立中正大學直到1940年才在江西泰和杏嶺辦成,但是中正大學的校史都將此定為該校創辦的緣起。一直以來,白鹿也是江西師大的吉祥物。許多場所和活動都以白鹿冠名。廬山辦學沒辦成,但廬山腳下的植物園後來卻安葬了國學泰鬥陳寅恪、國立中正大學第一任校長胡先驌。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早在1936年,蔣介石就建議在江西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並提出要以「中正」為名,特批100萬法幣作為辦學經費。到了1939年,蔣介石力排眾議堅決支持熊式輝在江西創辦中正大學,又特批了100萬法幣的經費。在蔣介石的鼎力支持下,原本只是省立的中正大學升格為國立,直接接受教育部的領導。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江西泰和杏嶺成立,蔣介石特地為中正大學開學發去訓詞。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院士們和中正大學有著怎樣的交集?他們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日前,南昌晚報記者採訪了南昌部分專家、學者,為您解密國立中正大學的院士檔案。(植物學家1894~1968年)提起胡先驌,1949年從國立中正大學畢業,曾擔任中正大學校友會秘書長、副會長18年的歐陽侃比較了解。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也是江西省歷史上的第一所有名的大學。1940年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一下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學校的名字來源於「大中至正」,「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博士,他是江西人,時任該大學的校長。
  • 【人物風採】先師胡先驌教授事略
    \ 中國近代植物學奠基人之一,先師胡先驌(1894---1968)字步曾,江西新建縣聯圩鄉人。
  • 撥開迷霧,解密國立中正大學遷湘事件中的四大疑問
    上圖為1940年10月,位於泰和杏嶺的國立中正大學的校門,下圖為大學校舍。在1940年10月至1949年7月近九年的辦學歷程中,國立中正大學(後簡稱「正大」)曾有過兩次遷移校址辦學的經歷。一次是在豫湘桂戰役波及贛南贛西地區的背景下,正大於1945年1月從泰和縣遷移到寧都長勝。另一次是在抗戰結束後,正大於1945年11月開始從寧都長勝復員到南昌望城崗。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
  • 江西熊式輝創建國立中正大學
    自幼學習軍事,先後畢業於江西陸軍小學、中學、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1913年進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而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21年被保送進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參加護國戰爭,且是第一任江西都督吳介璋的門生。
  • 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  2010-10-27 15:53  編輯:任琦琥   新華網南昌10月26日專電(記者沈洋)由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 胡先驌:諸生能夠如此輕易地見到我,這是你們畢生的榮幸
    1923年(民國十二年),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國立東南大學,胡先驌任農科的植物學教授兼生物學系主任。再次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學攻讀植物分類學。1930年,第五屆國際植物學會議在英國劍橋召開。會上,胡先驌、陳煥鏞、史德尉被選為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委員會的委員。為了加速中國植物學科研工作,並進一步了解國外到底掌握中國多少資料。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國殤民苦的國情,再次激發了莘莘學子「科教救國」的志向。1896年光緒帝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其中涉及「設立農務學堂」。1905年清政府要求多建學堂,普及教育,江西實業學堂應運而生。它與1908年2月改名為江西高等農業學堂。
  • 探秘贛州龍嶺:南昌大學、江西師大尋根地
    國立中正大學中正大學是抗戰中期在江西創辦的綜合性大學。它的創辦,改善了戰區學生升學困難和國家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是我國戰時教育事業尤其是江西省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件富有意義的事情。抗日戰爭爆發,改變了中國教育的布局,也使戰時人才的巨大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 江西省長鹿心社到臺灣中正大學參訪(圖)
    中國臺灣網8月24日嘉義消息8月23日,江西省長鹿心社一行參訪臺灣中正大學,並向臺灣中正大學贈送加蓋原「中正大學關防」的臺灣中正大學校訓書法條幅、原「中正大學」藏書影印本、兩校友好交往畫冊。中正大學校長吳志揚向鹿心社贈送「百年樹人碑」及中正大學出版品。原「中正大學」由1940年6月由江西省政府於臨時省會——泰和縣創建,首任校長為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該校後來成為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臺灣中正大學建校於1989年7月1日,位於嘉義縣境內,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校訓為「積極創新,修德澤人」,現任校長為吳志揚教授。
  • 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所授予諸生之業,必為擔當革命建國事業之實際」熊式輝言:「毅然以復興民族之精神堡壘自任,以達成革命建國之歷史使命」1940年9月,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胡先驌正式上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艱苦的環境並不妨礙學子們求知若渴,並不妨礙教授們答疑解惑。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校園生活非常充實,缺乏印刷設備,各學院就辦手抄院報。
  • 江西為什麼沒有好大學?— 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此時,熊式輝再次向蔣提出自己的理念,並建議以「中正」命名。蔣欣然接受,並撥款100萬元法幣作為支持。江西創辦中正大學的消息一出,國民黨高層和各地方還是引起了相當大的反應。反對意見大約有三類名號大——總裁為全國領袖,應受全國之崇敬,江西不得而私,中正大學宜設於首都,以隆體制。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五·二一」血案發生後,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的行動得到全國聲援。1948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南昌城市工作部在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了地下黨組織:1949年2月,中共中正大學黨支部正式成立。5月26日,國立中正大學學生載歌載舞將解放軍迎入校園,學校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