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蘧,字叔玉,江西泰和縣人,生於1897年。歷任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教務長,清華經濟學系主任、文法院院長、教務長,併到過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主要研究經濟學、國際貿易和金融,對黃金問題及其對策尤有獨到研究。上世紀30年代,蕭蘧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臺柱。
近日,記者走訪江西省方志館多方查閱資料,並採訪相關知情專家了解到,蕭蘧是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為哈佛大學同學。他提倡教授治校理念,在清華大學任教14年的時間中,他還是清華校史上著名的「北院七號飯糰」主要成員。在中正大學當校長極為艱難的三年中,他不僅提倡名家治校,聘請名流學者來校講學,還增設學科,完善學校學科設置。
留學美國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為哈佛大學同學
據《清華經濟系八十五周年》書中蕭蘧之子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一文中提到,1918年,蕭蘧由清華預備學校選拔作為「美庚款」留學生,留學美國。到美國後,蕭蘧在密蘇裡大學獲經濟學士,並被選為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的會員。畢業後,蕭蘧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最終被哈佛大學錄取為經濟系博士生。
蕭蘧在哈佛大學期間師從經濟學家陶錫閣。他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後,在校寫論文,但有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中國留美同學會的會長涉及一宗假支票案件,被查獲並被逮捕。蕭蘧作為中國留美同學會的骨幹之一,組織援救這名同學。最終,檢察官同意和解,但是勒令遣送這名同學回國,同時需要有人監護以保證這名同學確實回到中國而非半路逃脫。當時大使館不願承擔這個任務,因此中國留美同學會需要找監護人,但也沒有人自願來承擔這個任務。蕭蘧主動說他可以護送這名同學回國。他當時與導師陶錫閣商量回國事宜,陶錫閣也同意他回國寫論文。但回國後蕭蘧旋即去南開當教授,並擔任文法學院院長,沒有完成他的論文。
據江西省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新建縣長堎鎮文化廣播電視站站長胡啟鵬介紹,蕭蘧與曾經的美國副總統威爾基是哈佛大學的同學,抗日戰爭時期,威爾基代表羅斯福訪華,在重慶向蔣介石詢問蕭蘧的情況。
清華「北院七號飯糰」成員
中國經濟學界三大臺柱之一
據蕭慶倫回憶文章記載,1930年,蕭蘧離開南開大學去了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經濟系任教14年間,曾先後擔任過經濟學系主任、文法院院長、清華教務長。
據了解,當時清華大學關於如何治校,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蕭蘧在美國受教育,他想用美國辦大學的方式在清華治校,提倡教授治校,民主選舉校領導,賦予教授自主權。而提到蕭蘧提倡的「教授治校」理念,就不得不提當時清華校史上著名的「北院七號飯糰」。
「北院七號飯糰」是由後來出任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發起的,在清華任教時他住在北院7號。由於獨身,葉企孫僱傭廚師辦了一個小食堂,供歸國教授一同用膳,藉此吃飯機會,聚議校政,謀劃教育改革。蕭蘧、陳岱孫、施嘉煬、金嶽霖、薩本棟、葉企孫、薩本鐵和周培源是「北院七號飯糰」的主要人物。
當時清華大學成立了評議會,成員包括校長、教務長和由教授會推舉的代表教授共7人。主要職責是規定全校教育方針,決議院系和校內機關的廢止,制定學校的規則,決議教師任免等,「教授治校」得到推廣。這也出現蔣介石派選的三任清華校長被「請走」的事件。
另據《江西省人物誌》、《吉安人物》記載,蕭蘧是中外聞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在上世紀30年代,蕭蘧與馬寅初、李權時同被選為中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三大臺柱。
接替胡先驌任中正大學校長
提倡名家治校
據《吉安人物》、《泰和縣誌》記載,1944年4月,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因支持愛國運動、多觸時忌被迫辭去校長職務。蕭蘧經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再三推薦,接任中正大學校長。家屬留在西南聯大,於5月2日隻身到校就職,借住在老同學蔡方蔭教授家中。
因受抗日戰局影響,當時正是中正大學處境極為艱難的時期,但仍增辦土木工程專修科。1944年,日本先後發動對湖南衡陽、贛中南的進攻,這讓江西省臨時省會和各機關團體倉惶撤退,學校師生也陷於慌亂之中。蕭蘧強忍嚴重哮喘病痛苦,決定將學校遷往興國縣,並親自與員工一道搬運圖書儀器,繼續開班授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學校以望城崗(原國民黨軍政部營房)為校址。於1946年1月7日,在望城崗複課。蕭蘧帶領全校師生員工,修整軍隊舊營房62幢,動工興建大禮堂、圖書館、實習工廠等,增添一批實驗儀器設備,增設普通化學、工業化學、熱力、無線電、電磁等實驗室。
「蕭蘧在中正大學當校長的三年時間中,卓有成效的一件事就是聘請名家治校,這讓學校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得到良好的發展。」胡啟鵬說道。據《江西省人物誌》記載,當時中正大學的農、工兩學院基礎較好、教授陣營整齊,而文法、理學師資力量必須加強。蕭蘧到中正大學後,不僅團結老教授蔡方蔭(工學院院長)、周拾祿(農學院院長)、於易、陳清華(文法學院院長)等人,還聘請胡先驌為特別教授,並先後延聘一批名流學者來校講學。據胡啟鵬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從豪及微生物學家盛彤笙就是蕭蘧當時聘請到中正大學講學的名流學者。
始終以教育為己任
1947年因護校運動辭職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1947年元旦剛過,中正大學爆發了持續四個月的「護校運動」。內戰時期,學校經費極度困難,師生生活每況愈下,朝不保夕,「求學」讓位於「求生」。於是學生成立「各系級代表護校委員會」,開展以搶救教育為目標的經濟鬥爭。
1947年2月19日,護校會決定全校學生「請假待命」,發動總罷課,並匯入全國「反內戰」大學潮之中。教育部曾兩度派員彈壓,因此,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勒令解散護校會,凍結學生公費,扣押談判學生代表,以致火上澆油。5月21日,近千名學生進城請願,遭到二千餘軍警、憲兵、特務的暴力鎮壓,數十位學生被毆打或槍刺致傷,史稱「五·二一血案」。 正大學生的遭遇引起社會的廣泛同情,社會各界紛紛聲援、慰問。各通訊社爭相報導事件的經過。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接受了學生提出的「懲兇、發放公費、釋放被抓同學和代表、醫治受傷同學、賠償衣物」等要求。
胡啟鵬告訴記者,「護校運動」過後,國民黨政府提出要開除鬧事的學生,這遭到蕭蘧的反對,並以自己沒有教育好學生為由而引咎辭職,這也是蕭蘧以教育為己任的表現。據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文中記載,隨後,蕭蘧受其同學蔣廷黻邀請到紐約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1948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閉幕後從巴黎回紐約的途中,因受傷寒引發哮喘,後發生醫療事故而去世。
正大學生的遭遇引起社會的廣泛同情,社會各界紛紛聲援、慰問。各通訊社爭相報導事件的經過。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接受了學生提出的「懲兇、發放公費、釋放被抓同學和代表、醫治受傷同學、賠償衣物」等要求。
胡啟鵬告訴記者,「護校運動」過後,國民黨政府提出要開除鬧事的學生,這遭到蕭蘧的反對,並以自己沒有教育好學生為由而引咎辭職,這也是蕭蘧以教育為己任的表現。據蕭慶倫的《憶家父蕭蘧》文中記載,隨後,蕭蘧受其同學蔣廷黻邀請到紐約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顧問,1948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閉幕後從巴黎回紐約的途中,因受傷寒引發哮喘,後發生醫療事故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