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2020-12-11 吉安新聞網

 杏嶺弦歌 大中至正
——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泰和杏嶺姚顯微學校遠景圖(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圖為泰和杏嶺姚顯微學校(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杏」是育人的象徵,「杏林」是指給人治病的良醫,「杏壇」是過去孔子授業講學的地方。「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熊式輝的建議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許。1936年,蔣介石撥款100萬元,作為中正大學創辦基金。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建校計劃被擱置。1939年後,日軍大舉南侵,東南數省及武漢、南昌、福州、廣州等城市相繼陷落,江西省政府遷往贛西南泰和縣。日軍侵佔長沙,四周重敵包圍,萬千關山阻隔,江西和鄰近幾省大批不甘心做亡國奴的青年學生從各淪陷區湧入贛西南。同時,在川、渝、滇的贛省名流強烈要求江西省儘快辦起一所大學,以解莘莘學子求學之需。國內抗戰局勢進入到相持階段後,贛西南基本無戰事,在江西創辦大學的有利因素又增多起來。熊式輝再提舊議,1939年8月底,中正大學成立計劃經蔣介石核准,「飭速成立」。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撥100萬元作開辦費,由此「國立中正大學」成為江西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正式設立的綜合性大學。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地處山區的杏嶺校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房子,校本部和圖書館這兩棟建築算是相對「宏偉」,也僅兩層高;其餘的建築,包括大禮堂、實驗室皆是木屋青瓦。圖書館是絕大多數學子流連忘返的聖地,晚飯後圖書館就是一個超級自習室,大夥齊聚於此,吸取知識的營養,共享難得的寧靜。實驗室附近的幾幢教師住宅,經常被登門拜師、虛心學藝的學生們踏破門檻,每到晚上11點左右要熄燈時,杏嶺校區沉浸在一片安謐之中,蔡方蔭、左景媛等教授還是熱情地接待來訪的學生們,耐心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學子們求學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中正大學,幾乎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報,雖然簡單,但是發行量還較多。集郵社、詩歌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在建校後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年的師生都還記得,「乘公共汽車來校,汽車終點站即在校大門一側。」所謂的大門無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點綴其間。

    國立中正大學創辦後,始設文法、工、農3個學院18個專業和1個研究部,吸收了大批東南地區的青年學生,還吸引了大批教授專家前來執教。學校創辦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學回來的教授30人)、研究員18人、講師22人、助教27人,職員136人,在校生有628人。胡校長上任後,知人善用、廣納才賢,在「名人名校」的辦學構想下,許多一流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桑梓來正大任教。中正大學名家匯集,成為一時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驌先生辭職離任之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們中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顯微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的環境從西南大後方前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也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裡來贛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學校還聘有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如楊惟義、陳封懷、張肇騫、嚴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趙竹韻、伍律、楊新史、歐陽祖經、左景媛、馬博庵等。馬博庵教授任文學院院長,蔡方蔭教授任工學院院長,周拾祿教授任農學院院長。這些著名教授,肩負民族責任,以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在距抗日火線僅100多公裡的大學裡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歷史的筆端上留下了堅定的背影和堅實的足跡。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犧牲教授第一人」的姚顯微。

    姚顯微,號名達,1905年出生於江西興國縣。幼時即潛修國學,省立贛縣中學畢業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國學專修科。1925年考入清華學校(大學)國學研究院,受業於梁啓超、王國維和陳寅恪諸大師門下。著有《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和《中國目錄年表》三部著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長驅直入,姚顯微義憤填膺,報國之念油然而生,曾賦詩一首以明志:「萬裡無垠一望平,漫天風雪賦南徵。太息匈奴猶未滅,書生亦欲請長纓。」

    1940年中正大學成立,姚顯微應胡先驌校長之邀,任文法學院歷史系教授。兩年後日軍企圖打通浙贛鐵路和粵漢鐵路,自浙江和湖南進逼江西,泰和告急,學校提前舉行期終考試,考畢即放暑假。此時姚顯微教授倡議組織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胡先驌校長嘉其壯舉,率先捐款法幣500元,接著師生合捐一萬元,泰和地方各界捐款達28000元。學校另撥經費4000元,補助服務團學生的生活費用。

    1942年6月13日戰地服務團成立,校長胡先驌博士為名譽團長,姚顯微教授為團長,文史系講師王綸為副團長。團員約30人,多為文法學院學生。服務團主要任務為戰地救護、宣傳、組訓、賑濟、慰勞和報導六大類。6月15日早晨,服務團在大雨滂沱中出發,前往第一個目的地——贛北前線的樟樹。此時瘧疾流行,而戰地服務團副團長王綸懂中醫,於是配製大量瘧疾特效藥,分發駐紮此一地區的第58軍官兵使用,即刻起到了慰勞與賑濟的作用。兩星期之後,7月5日,日軍突然分三路,向我主力部隊迂迴包圍而引起雙方激戰。由於敵我兵力懸殊,服務團亦隨軍轉移。經過連日行軍之後,團長姚顯微教授和團員11人與部隊失去了聯絡。7月7日,正好抗戰五周年這一天,他們走到了新幹縣的石口村,時已黑夜,筋疲力盡,實在無力再走,於是在村中的一個祠堂內投宿。

    這個祠堂有前後二門,團員於就寢前,將二門以木柱牢牢堵住,以防萬一。不料半夜,有人重重敲打前門,姚團長首先聞聲起床前往觀察,從門縫中看見一群日本騎兵,站在門外。姚團長知道情況非常嚴重,立刻回去叫醒全體團員,準備從後門撤離。後門打開時,驚見兩名日本騎兵已在門外持槍守候,姚團長奮勇撲前奪其一槍,另一日兵即開槍將姚團長擊倒於地,護衛在他身旁的團員吳昌達亦同遭擊斃。殉難時,姚教授年僅37歲,團員吳昌達年僅24歲。

    日軍離開後,村民將姚吳二烈士遺體掩埋於石口堤邊。7月19日,學校派員攜同靈柩前來石口運回遺體,並在堤邊立一大石碑為記。28日靈柩由水路運抵泰和,從上田碼頭到杏嶺,沿途路祭,胡校長曾撫姚教授之棺痛哭失聲。30日江西省政府暨泰和各界,會同中正大學舉行公祭,胡校長親撰一輓聯云:

    盛年績學,識貫古今,黌序獲良師,平日讀盡陳編,早有鴻文垂宇宙;溽暑遄徵,志吞胡羯,荒村鬥強寇,此日迎歸忠櫬,永留浩氣壯山河!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設政治學院、文學藝術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共16個系。更名後,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以後陸續分析出江西農學院(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範學院(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在南昌市區的舊校園內,建有姚顯微烈士紀念亭。2005年師大遷至其在南昌郊區瑤湖的新校區,校園內則有姚顯微烈士墓。並用「取之於泰和杏嶺的土,來自於泰和杏嶺的植物」修建了一所「小杏嶺書院」。

    1990年7月,在「國立中正大學」的發祥地,「泰和杏嶺小學」改名為「姚顯微學校」。該校為完全小學,現有學生228人。學校設有「中正大學校史陳列室」,秉承「大中至正」的理念,學校共培育各類人才萬餘人。2009年,學校獨立開發的「紅色杏嶺,特色德育」為課程資源的校本德育開發與研究課題,通過四年多的努力順利結題,該課題被列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總課題組。
 

相關焦點

  • 國立中正大學的取名探討
    在大學校名的解讀方面,闡發大義的也是有的。比如對「交通大學」的解讀,有諸多老前輩的文字說明,有歷史事實存在,現在解讀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不僅掉書袋,而且很唐突。說好話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大學在發展,追求越來越高遠了。但是,避重就輕,或者罔顧事實說好話真的好嗎?至少在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名解讀上,就更是塗脂抹粉。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也是江西省歷史上的第一所有名的大學。1940年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一下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學校的名字來源於「大中至正」,「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博士,他是江西人,時任該大學的校長。
  • 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民國29年(194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在江西泰和縣杏嶺村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 臺北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四字已被全部拆除
    (圖:臺灣《聯合報》)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匾中的「大中至正」四字在今天下午3點8分已經被全部拆除。    臺當局「教育部」大動作拆牌,今天上午吊車開到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樓下方。不顧臺北市法規會主委葉慶元「行動違法」的喊話,吊車還是緩緩升起開始拆牌。
  • 臺灣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四字已被全部拆除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匾中的「大中至正」四字在今天下午3點8分已經被全部拆除。    臺當局「教育部」大動作拆牌,今天上午吊車開到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樓下方。不顧臺北市法規會主委葉慶元「行動違法」的喊話,吊車還是緩緩升起開始拆牌。
  • 民國時期的中正大學最終走向何方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 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文字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胡先驌去職後,政學兩界一片震驚,各執一詞而不明就裡。近日翻閱江西《民國日報》,兼閱熊式輝回憶錄,發現胡先驌辭職事件並非僅因時下所言的《民國日報》報館被砸一事,實際從1942年東南戰局始便埋下了伏筆。據學生譚峙軍回憶,此場疫病歷時兩月餘始漸復原,其中半數卻告「英年早逝」。烽火連天不絕,病疫又奪人命,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然而,病疫泛濫,炮火不遠,胡先驌不與教育部商榷,直接下發命令:除一年級新生及師範專修科行政管理專修科外,國立中正大學其他院系遷往湖南零陵。命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1934年夏,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輝同遊廬山時說到「此處最宜講學,大學設於此處最佳」。於是熊式輝正式提出在江西創辦大學的建議。蔣介石先後兩次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基金。到1940年,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國立中正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按時間順序,民國期間:全國三大私立中學之一的心遠中學,國立中正大學,另一個是建國後曾經享譽發展中國家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就是江西師大的嫡親「爺爺」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    1942年6月底,日軍自浙西侵入贛東。受戰事影響,江西人心混亂,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內部不安,一面是戰事緊張,一面是校區因痢疾引發嚴重的傷寒病變,病毒肆意流行,被感染者百餘人。校長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國立中正大學望城崗校區鳥瞰其後國立中正大學北遷南昌望城崗,1946年1月7日,正式複課,此時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學科設置漸趨齊全,學術風氣臻於濃厚,總體辦學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隨著民主思想傳入校園,校內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於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學生運動。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學生在進城請願路上遭到2000餘名軍警阻攔,數十名學生被打傷。
  • 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有學生五六百人——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有這麼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1939年3月,日軍進攻南昌,當時國民政府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泰和縣,為培育強國富民的人才,在澄江鎮的杏嶺村創辦了國立中正大學,也是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然而,在近代江西曾經有過享譽全國的高校——國立中正大學。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
  • 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 臺北「大中至正」拆除 今天改掛「自由廣場」(圖)
    (臺灣《聯合晚報》圖)     臺北「大中至正」牌樓內側四字拆除完畢   中國臺灣網12月7日消息 臺北中正紀念堂拆除「大中至正」牌匾工程今天上午動工,歷經4個多小時,工程人員在下午3時8分將牌樓內側的「大中至正」4個字拆除完畢,接著將拆除外側4字。
  • 「臺灣民主紀念館」改回「中正紀念堂」[組圖/視頻]
    2007年5月被扁政府時代換上「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的「中正紀念堂」,今天上午在大批警力層層管制包圍下,進行拆除牌匾的工程,工程人員同時將換回「中正紀念堂」的牌匾,恢復「中正紀念堂」。工程人員日前在紀念館前低調貼出告示,表示從19日晚上11時起,一直到明早11時進行整修,所以要封鎖整個園區,不過當時並沒有說明是否要拆除牌匾。因此以常前來運動的民眾,今早全部不得其門而入。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