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首任校長胡先驌。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 資料圖片
□蕭軼
對於胡先驌辭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一事,至今眾說紛紜。《胡先驌先生年譜長編》基本以1949年後胡先驌的交心材料為準,然而交心材料大抵有自我曲護之意,不足為信。胡先驌去職後,政學兩界一片震驚,各執一詞。近日翻閱江西《民國日報》,兼閱熊式輝回憶錄,發現胡先驌辭職事件並非僅因時下所言的《民國日報》報館被砸一事,實際從1942年東南戰局始便埋下了伏筆。
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
1942年6月底,日軍自浙西侵入贛東。受戰事影響,江西人心混亂,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內部不安,一面是戰事緊張,一面是校區因痢疾引發嚴重的傷寒病變,病毒肆意流行,被感染者百餘人。校長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然而,病疫泛濫,炮火不遠,胡先驌不與教育部商榷,直接下發命令:除一年級新生及師範專修科行政管理專修科外,國立中正大學其他院系遷往湖南零陵。命令下發傳達後,部分教職工及學生紛紛就道,分批首途……
就在籌備遷校計劃之時,江西《民國日報》於7月9日收到陳其仁和劉道綏兩人聯名投書,向編輯求助公布國立中正大學將要遷往湖南零陵一事,呼籲中正大學當局重視學生意願,並希望江西省文化界人士一致反對胡先驌的遷湘計劃。兩人反對遷校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第一,江西境內本是教育偏廢之地,湖南境內已有湖南大學、國民學院和國立師範大學等校,中正大學不僅寄託了江西全省人民數十年教育之大願,還承擔東南其他各省的青年入學問題,若遷校則使湖南境內大學林立,東南地區則教育資源失衡;第二,國立中正大學從校名便可知,其創立目的「為本省各界紀念總裁併以實驗其政教合一之主張者,借於此轟炸不爛之斷垣殘壁中樹其民族精神堡壘」,該校的一舉一動都是革命精神的表現,遷湘不僅有背於江西本土的意願要求,還將有損於革命精神與人心士氣。第三,江西雖處戰區,但並非已到不可收拾之境遇,以贛南地理條件論,不如化整為零,於瑞金、贛縣、蓮花、於都等地分別設院,陡然遷校則加重江西戰局的悲觀情緒,影響的不僅是學校還有江西百姓,還將影響整個東南戰區的抗戰決心與社會人心。
此信投遞到民國日報社尚未刊登時,信息便已自報社內部至社會外界迅速傳播開來,江西各界民眾聞訊震駭,各大團體召開緊急聯席會議,一致決議推派代表分別呈謁省黨政當局暨省參議會,設法制止遷移,「同時電呈總裁暨教部迅予明令制止,並向胡校長質詢遷移理由」。
7月10日,江西《民國日報》刊發聯名書信,同時報導贛省各界對遷湘一事的動態,並撰寫社論《為全贛青年學子呼籲———請國立中正大學終止遷湘》。社論主要從中正大學創校目的、戰時教育政策、蔣介石訓話以及中正大學的抗戰服務方面陳述反對意見。
贛各界力爭中正大學留贛
遷湘事件見報當天下午四點,江西省文化界緊急召開擴大談話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詩歌與木刻社、勝利出版社、三民主義文運會、民國日報社、三民主義文藝建設研究會、江西三民主義美術研究會、少年兵月刊社、東南評論半月刊社、尖兵半月刊社等團體代表十餘人,公推李素心主席,推徐俠成、盧元俊、李素心三人起草意見書建議當局,推鍾煥遠起草電文,電總裁及陳教長請求制止中大遷湘,去函胡校長質問中大遷湘理由。
被公推為會議主席的李素心,撰寫了一篇反對遷湘的文章《江西文化運動的新階段———兼對中正大學的希望》,刊發於翌日江西《民國日報》。此文認為,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在江西掀起以後已經傾流於全國,國難當頭更應配合軍事發展,與抗戰建國運動同時並進,文化運動的方向應由「思想化」的確立轉為「行動化」的展開。
7月11日上午九點,江西省參議會召開談話會,教育廳廳長程時煃於會上也聲稱國立中正大學當局及校長胡先驌事前並未與各方商洽,其託人相詢方知原因乃一周前胡先驌見戰局混亂,「留贛以安全問題,聘請教授不易,外籍學生亦紛紛請求轉學,不得已經教授會議決定,始有遷湘之舉」,在連續兩三次省府黨務會議上對胡先驌將中正大學辦學基金移作搬遷費給予否決,省府各委員去電教育部請示,並希望胡先驌打消此議,「效法過去各大學,分地設院,總以不離開江西境內為宜」。會議最終決定:一,電呈總裁請中正大學留贛。二,電請教育部匆予批准。三,函省府設法勸阻。四,函胡校長中止遷湘。五,電旅渝同鄉人士一致主張並面向教育部請求。六,發動全省文化界一致力爭,共策進行。
此事絕非省府開會如此平靜,中正大學外遷消息傳開後,群情奮激,報紙連篇累牘質問胡先驌。各民眾團體推派代表攜帶代電,前往江西省黨部、省政府、省臨參會請願,懇乞迅予設法制止,經梁主任委員、曹主席王副議長分別接見,並召開相關會議。最終決定,以江西省農會籌備委員會、省工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省商會聯合會、省教育會籌備委員會、省婦女會籌備委員會等聯名之名義,致電黨政當局、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及教育部請願。三份電文,全文悉數以《各界民眾代表昨謁黨政長官請願制止中大遷湘並電呈教育部迅予制止同時電胡校長提出質詢》為標題,刊於翌日江西《民國日報》。除此之外,江西《民國日報》還刊發了黨政要員羅肖華的來論《對於中正大學遷離江西感言》。在電文發送的當天,教育部回電:「謂中正大學遷贛南,請省府協助予以便利。」江西省府即刻回電教育部,表示遷往贛南定當鼎力贊助,「惟聞有遷湘之議,江西各界團體深表不滿,力爭留贛,究應如何之處,待時電復」。
直到十天後的7月21日,教育部發來電文,對胡先驌的遷校計劃不予批准:「泰和國立中正大學,前以贛省戰事緊張,擬遷桂林,教育部上面以該校為東南各省高等學府,且為該省學子就學便利起見,未予核准,最近外傳該校又有遷湘之說,聞教育部並未經核准,該校仍在贛繼續辦理雲。」至此,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才宣告結束。
《熊式輝日記》中的胡先驌
遷湘風波對國立中正大學和胡先驌本人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於中正大學而言,即使教育部勒令停遷,對學校內部卻帶來一定的變動。7月25日,江西《民國日報》刊有兩則關於國立中正大學的新聞:「中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本報經濟專刊編者吳華寶氏,近因赴湘工作,辭去各項職務,於日昨乘車赴贛縣經桂轉湘。」「中大教授主任、院長本期變動夥多,聞該校教務長羅廷光氏,將於日內赴渝接洽添聘。」由此可見,此次因東南戰局而引發的遷校風波對國立中正大學的創傷之深,使得教務長羅廷光不得不外出添聘,這也導致熊式輝日後對蔣介石說道:「望其辦成一所普通大學亦不可得。」當然,此事更多的是因為東南戰局的緊張導致,但卻為執掌中正大學的胡先驌日後離職埋下了伏筆。
國立中正大學研究部研究員王諮臣曾記載,1942年元月,西南聯大學生掀起了「倒孔運動」,波及國立中正大學。1942年1月30日,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次出現學潮。此時,熊式輝剛從重慶回到江西,聽到消息後,日記中說:「在中正大學發生此事,殊出意外。」其連夜與江西省黨部委員馮琦、教育廳廳長程時煃、訓導長朱希亮、教務長羅廷光及胡先驌共商處置辦法,訓導長朱希亮懷疑兩名學生是共產黨,藉故開除學籍再度引發學潮。政府當局要求處理學生並撤換訓導長朱希亮,農學院院長周拾祿據理力爭,得胡先驌支持,但訓導長改聘謝兆熊繼任。事後,胡先驌首次提出引咎辭職,教育部挽留未得批准。1942年2月10日,《熊式輝日記》便記載道:「胡校長步曾來談,此君對靜生物學造詣甚深,但於學校用人行政,為人所非議,恐於人情事理不甚留心,可惜。」雖然熊式輝對胡先驌的校務處理方面不滿,但當日依舊撥款八十萬元作研究政治經濟基金,希望胡先驌用這筆錢將國立中正大學的政教一體學術研究基礎建設好。次月,熊式輝赴美。當熊式輝赴美之時,胡先驌在遷校風波中想拿這筆基金作為遷移費用,熊式輝得知後肯定對胡先驌再添一份不滿。
1943年春,胡先驌前往重慶參加第二十五屆黨政訓練班。其間,國立中正大學發生學生砸《民國日報》報館事件。據《熊式輝日記》載,1943年6月5日,教育廳廳長程時煃跑到回國不久的熊式輝面前,談國立中正大學辦學事宜,熊式輝認為:「該校未能照創立理想辦理,一個民族精神堡壘,中間演出許多怪現象,校長應負責,對之頗表不滿。」由此可知,熊式輝從美國回來後聽到諸多關於國立中正大學事情。
1943年9月29日晚上,熊式輝在黃山與蔣介石共進晚餐時,蔣介石談到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砸《民國日報》報館一事。《熊式輝日記》載:「總裁復言:贛省黨部主任委員梁棟,在中正大學及參議會講演失言,及宣傳工作與民國日報辦理不善,伊敬讓(國民參政會江西參政員)來言梁之長短。」《民國日報》事件發生後,據親歷者譚峙軍回憶,江西省黨部主委梁棟聞訊大怒,向中正大學提出賠償要求,並宣稱必須嚴懲鬧事學生,導致學生繼續砸了《捷報》等報社,以致於江西幾家報社連續一周只能聯合編輯出版四版小開本報紙,江西文化界人士對中正大學此事鬧事也非常不滿。東南戰局的日軍聞訊,趁機對外宣布:「蔣政權四分五裂,學生厭戰,江西省黨部《民國日報》被中正大學學生搗毀。」蔣介石對熊式輝所說,即為此事。
對於國立中正大學而言,熊式輝「舊恨新仇」一起來,對蔣介石說道:「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甚不相宜,不但不能望其照著該校最初創立的理想去做,恐怕望其辦成一所普通大學亦不可得。深悔前次推舉之不當。」蔣介石對胡先驌去留及任免事宜說道:「誠然,胡乃一不識事之書生,隨詢繼任人選。餘曰吳有訓、蕭蘧似較相宜。總裁曰段錫朋如何,答恐段不願就。承示則不如蕭蘧,令餘與陳立夫部長商之。」值得注意的是,在《胡先驌先生年譜長編》裡,未記載遷湘一事,且年譜未曾參考江西《民國日報》及《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而是轉引自2006年《田野與調查》雜誌第44期《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所藏熊式輝檔案介紹》一文,僅「誠然,胡乃一不識事之書生,隨詢繼任人選」一言,正是此處的引用存在差池,讓胡先驌去職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職務之事的真相被誤解為胡先驌交心材料中的自我陳述。
1944年3月11日,聽到胡先驌不再擔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的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莫名其妙地向時任教育部社科教育司科長的江西人彭百川問及此事。彭百川告訴他,胡先驌「實為免職,非辭職」:「近因由於蔣經國至都後報告中正大學辦得極壞,故主席與熊天翼一函,謂熊為中正大學之發起人,應立即設法。熊乃電話教部,故不得不換。」參照熊式輝日記可見,並非「主席與熊天翼一函」,而是熊式輝向蔣介石報告胡先驌「甚不相宜」。胡先驌在交心材料中所談到的蔣經國「隱隱露出他要我將大學遷往贛州的意思」,胡先驌自己也沒敢定論而僅僅使用的是「隱隱透露」。從江西《民國日報》的新聞報導可知,國立中正大學遷往贛南,更多的是江西省府黨政要員、江西各界人士為了保住國立中正大學繼續留在江西,並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這才讓中正大學設立分校於贛縣等地。
由此可見,胡先驌交心材料中的「進讒言」者並非蔣經國,實乃熊式輝。熊式輝見赴美期間大學內部發生眾多事情,諸如學生轉學、教授他就、遷湘風波及學潮運動等事,又近日讀到當年江西裕民銀行員工回憶錄,該員工回憶泰和工作事宜時記載:「在中正大學有不少教職員工是胡氏家族的,後來我們泰和銀行裡也有三人與胡先驌有關。」此類事情,對於多年奔走努力創校的熊式輝來說,當然看在眼裡。於是,熊式輝恰好藉助民國報館一事施加壓力。朱家驊一直對學潮採取強烈的黨性原則來處理,對於中正大學鬧事學生主張嚴厲處理,胡先驌因各方面壓力而再次引咎辭職。1944年3月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胡先驌呈請辭中正大學校長之職。
◎蕭軼,青年學者,現居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