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2021-12-20 附心人

[1].熊式輝:《國立中正大學創立的意義及今後的希望》,1940年10月31日,1940年11月20日江西民國日報第三版.

[2].馬博庵:《文法學院工作概要》,《國立中正大學校刊》創刊號.

[3].鍾健: 學術與政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國立高校關係初探———以胡先驌執掌國立中正大學為例.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

[4]. 胡先驌.對於我的舊思想的檢討.胡宗剛.胡先驌年譜長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

[5]《中正大學第一屆畢業同學紀念專刊》,江西省檔案館檔案,卷號34-2-355;《國立中正大學第二屆畢業紀念冊》,江西省檔案館檔案,卷號16-3-783;《國立中正大學第三屆畢業同學紀念冊》,江西省檔案館.卷號34-2-356;《國立中正大學第四屆畢業同學紀念冊》,江西省檔案館,卷號34-2-296.

[6]. 何友良.熊式輝與中正大學的創辦.江西社會科學.2008(4).

[7].彭友德: 國立中正大學始末概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

[8].鍾健:被遮蔽的另面:1947年中正大學學潮及其調處研究.史林.2014/6

[9].《正大學潮趨惡化》,《申報》1947年3月16日,第2張第5版.

[10].黃文保:抗戰時期國立中正大學的學生社團特點研究.法制與社會.2009.9.

[11].江西省檔案館,《國立中正大學關於請民國日報、南昌晚報予以更正新聞的函》,J037-1-00291-0070,《國立中正大學關於請民國日報予以更正新聞的函》,J037-1-00291-0071.

相關焦點

  • 江西為什麼沒有好大學?— 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江西為什麼沒有好大學?— 中正大學興衰始末江西自古文教興盛,特產學霸。「民無貴賤皆知讀書訓子,衣冠之族競以儒素相高。」此類語句頻頻出現在江西地方府志當中,足見民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唐宋以來,江西地區的書院數量在全國一直獨佔鰲頭。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然而,在近代江西曾經有過享譽全國的高校——國立中正大學。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
  • 【檔案解密】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始末記
    位於泰和杏嶺的中正大學也因此決定放棄學期考試,提前在六月十一日放暑假。6月11日上午,國立中正大學食堂的牆壁上出現了一張大紅的布告——《為組織戰地服務團徵求同志啟事》,號召大家「 到前線去!到戰壕去!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女!」。發出這個號召的人是姚名達。姚名達姚名達何許人也?
  • 國立中正大學的取名探討
    在大學校名的解讀方面,闡發大義的也是有的。比如對「交通大學」的解讀,有諸多老前輩的文字說明,有歷史事實存在,現在解讀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不僅掉書袋,而且很唐突。說好話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大學在發展,追求越來越高遠了。但是,避重就輕,或者罔顧事實說好話真的好嗎?至少在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名解讀上,就更是塗脂抹粉。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胡先驌去職後,政學兩界一片震驚,各執一詞而不明就裡。近日翻閱江西《民國日報》,兼閱熊式輝回憶錄,發現胡先驌辭職事件並非僅因時下所言的《民國日報》報館被砸一事,實際從1942年東南戰局始便埋下了伏筆。據學生譚峙軍回憶,此場疫病歷時兩月餘始漸復原,其中半數卻告「英年早逝」。烽火連天不絕,病疫又奪人命,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然而,病疫泛濫,炮火不遠,胡先驌不與教育部商榷,直接下發命令:除一年級新生及師範專修科行政管理專修科外,國立中正大學其他院系遷往湖南零陵。命
  • 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民國29年(194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在江西泰和縣杏嶺村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1934年夏,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輝同遊廬山時說到「此處最宜講學,大學設於此處最佳」。於是熊式輝正式提出在江西創辦大學的建議。蔣介石先後兩次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基金。到1940年,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國立中正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按時間順序,民國期間:全國三大私立中學之一的心遠中學,國立中正大學,另一個是建國後曾經享譽發展中國家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就是江西師大的嫡親「爺爺」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    1942年6月底,日軍自浙西侵入贛東。受戰事影響,江西人心混亂,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內部不安,一面是戰事緊張,一面是校區因痢疾引發嚴重的傷寒病變,病毒肆意流行,被感染者百餘人。校長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國立中正大學望城崗校區鳥瞰其後國立中正大學北遷南昌望城崗,1946年1月7日,正式複課,此時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學科設置漸趨齊全,學術風氣臻於濃厚,總體辦學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隨著民主思想傳入校園,校內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於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學生運動。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學生在進城請願路上遭到2000餘名軍警阻攔,數十名學生被打傷。
  • 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有學生五六百人——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有這麼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1939年3月,日軍進攻南昌,當時國民政府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泰和縣,為培育強國富民的人才,在澄江鎮的杏嶺村創辦了國立中正大學,也是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
  • 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江西熊式輝創建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校門。本版圖片 資料圖  克服重重阻力籌辦中正大學填補江西高等教育的空白  熊式輝將籌備中正大學列為其政務上的頭等大事之一,對於籌備事務極為用心,計劃周詳。中正大學的實際籌備,從1939年8月遂川會議開始,到1940年10月底學校開學,歷時15個月。以1940年6月1日為界,可分為省政府、教育部聘任的籌委會前後主持籌備兩個階段。
  • 撥開迷霧,解密國立中正大學遷湘事件中的四大疑問
    上圖為1940年10月,位於泰和杏嶺的國立中正大學的校門,下圖為大學校舍。在1940年10月至1949年7月近九年的辦學歷程中,國立中正大學(後簡稱「正大」)曾有過兩次遷移校址辦學的經歷。一次是在豫湘桂戰役波及贛南贛西地區的背景下,正大於1945年1月從泰和縣遷移到寧都長勝。另一次是在抗戰結束後,正大於1945年11月開始從寧都長勝復員到南昌望城崗。
  • 民國時期的中正大學最終走向何方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