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2020-12-12 每日甘肅網

來源:新華網  作者:  2010-10-27 15:53  編輯:任琦琥

  新華網南昌10月26日專電(記者沈洋)由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8名教師歷時百餘天創作的巨幅歷史油畫《杏嶺群賢》26日揭幕。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張鑑瑞、蔡鳴等8名教師本著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精神,對場景、史料和人物進行藝術創造,歷時百餘天,創作了這幅長7.26米、高2.56米的巨型油畫。油畫反映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期的重要場景、物品、史料等元素,包括中正大學創辦時期的珍貴手稿、中正大學關防印鑑、泰和杏嶺中正大學牌樓等。

  國立中正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籌建之初就堅持「名校名師」的辦學思想,有中國植物學之父美譽的胡先驌博士擔任首任校長。國立中正大學結束了民國時期江西省沒有綜合性大學的歷史,開創了江西高等教育的新紀元。

相關焦點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國立中正大學的取名探討
    文過飾非,國人也很有能力,為尊者諱,為歷史正名,始終是一門學問。在大學校名的解讀方面,闡發大義的也是有的。比如對「交通大學」的解讀,有諸多老前輩的文字說明,有歷史事實存在,現在解讀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不僅掉書袋,而且很唐突。說好話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大學在發展,追求越來越高遠了。但是,避重就輕,或者罔顧事實說好話真的好嗎?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就是江西師大的嫡親「爺爺」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上回書說到我校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時期的歷史,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所授予諸生之業,必為擔當革命建國事業之實際」熊式輝言:「毅然以復興民族之精神堡壘自任,以達成革命建國之歷史使命」1940年9月,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胡先驌正式上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艱苦的環境並不妨礙學子們求知若渴,並不妨礙教授們答疑解惑。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校園生活非常充實,缺乏印刷設備,各學院就辦手抄院報。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胡先驌去職後,政學兩界一片震驚,各執一詞而不明就裡。近日翻閱江西《民國日報》,兼閱熊式輝回憶錄,發現胡先驌辭職事件並非僅因時下所言的《民國日報》報館被砸一事,實際從1942年東南戰局始便埋下了伏筆。據學生譚峙軍回憶,此場疫病歷時兩月餘始漸復原,其中半數卻告「英年早逝」。烽火連天不絕,病疫又奪人命,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然而,病疫泛濫,炮火不遠,胡先驌不與教育部商榷,直接下發命令:除一年級新生及師範專修科行政管理專修科外,國立中正大學其他院系遷往湖南零陵。命
  • 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有學生五六百人——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有這麼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1939年3月,日軍進攻南昌,當時國民政府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泰和縣,為培育強國富民的人才,在澄江鎮的杏嶺村創辦了國立中正大學,也是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然而,在近代江西曾經有過享譽全國的高校——國立中正大學。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    1942年6月底,日軍自浙西侵入贛東。受戰事影響,江西人心混亂,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內部不安,一面是戰事緊張,一面是校區因痢疾引發嚴重的傷寒病變,病毒肆意流行,被感染者百餘人。校長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國立中正大學望城崗校區鳥瞰其後國立中正大學北遷南昌望城崗,1946年1月7日,正式複課,此時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學科設置漸趨齊全,學術風氣臻於濃厚,總體辦學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隨著民主思想傳入校園,校內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於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學生運動。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學生在進城請願路上遭到2000餘名軍警阻攔,數十名學生被打傷。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也是江西省歷史上的第一所有名的大學。1940年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一下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學校的名字來源於「大中至正」,「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博士,他是江西人,時任該大學的校長。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
  • 江西熊式輝創建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校門。本版圖片 資料圖1921年被保送進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參加護國戰爭,且是第一任江西都督吳介璋的門生。  近日,記者走訪方志館並多番查閱資料了解到,熊式輝主持贛政十年,發展了江西近代工業並一手籌辦了中正大學,填補了江西高等教育的空白,改善了我國戰時教育的布局,在高等教育發展史和江西近代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 撥開迷霧,解密國立中正大學遷湘事件中的四大疑問
    上圖為1940年10月,位於泰和杏嶺的國立中正大學的校門,下圖為大學校舍。在1940年10月至1949年7月近九年的辦學歷程中,國立中正大學(後簡稱「正大」)曾有過兩次遷移校址辦學的經歷。一次是在豫湘桂戰役波及贛南贛西地區的背景下,正大於1945年1月從泰和縣遷移到寧都長勝。另一次是在抗戰結束後,正大於1945年11月開始從寧都長勝復員到南昌望城崗。
  • 江西沒有好大學?歷史上曾有一享譽全國的牛校-中正大學
    今天就來說一說江西歷史上最好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一提到名字大家都可能能猜到其命運了,這一點上,江西人就沒有天津人有頭腦,天津人早早地就把北洋大學改成天津大學了,要不然下場難料。中正大學奠基石國立中正大學成立於1940年,可以看到這個年份晚於許多大學,由哈佛博士胡先驌任校長,當時就設有文法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共9個系,當時的決心是要將學校辦成「國內一個最好的大學」,
  • 民國時期的中正大學最終走向何方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 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文字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
  • 俄羅斯國立列賓美術學院油畫展在三亞舉行
    12月10日,俄羅斯國立列賓美術學院油畫展在三亞灣紅樹林今日藝術匯開展。30幅列賓美術學院的精品油畫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獻禮,以高質量的藝術形式搭建起海南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平臺,豐富2019「俄羅斯文化周」內涵。開展後,吸引一大批油畫愛好者和本地市民前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