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2021-02-28 涪園新聲

國立中正大學(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簡稱CCU),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村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當時江西省政府被迫陸續遷至泰和縣作為臨時省會,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同時,以蔣介石之名而名之(奠基石載,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

江西自古文教興盛,「民無貴賤皆知讀書訓子,衣冠之族競以儒素相高。」唐宋以來,江西地區的書院數量在全國一直獨佔鰲頭。白鹿洞書院更是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這些都促成了江西人文蔚起,賢才輩出的鼎盛局面。

「力倡大學教育必須與地方政治完全扣合,以救其弊,並決定試辦一種理想大學,以為徹底改革大學教育,培植建國基本人才之實驗」。

1934年夏,蔣介石與熊式輝在廬山秀峰寺談話,蔣稱,「此地宜講學,如大學於此最佳」,並主張「教育計劃與政治設施相呼應」,「學術理論與實際工作相貫通」,「人格修養與知能傳習相協進」。熊乃建議在江西創設一大學,「先行實驗政教合一之理想」,當即得到蔣「嘉納,隨即著手籌議」。

1939年東南數省及武漢、南昌、福州、廣州等省會城市相繼陷落。江西省及周邊省份大批不甘心做亡國奴的青年學生湧入贛西南。國立中正大學的成立,正好解決了莘莘學子的求學之需。蔣介石言:「所研究傳習之道,必為救國救世、三民主義之達道。所授予諸生之業,必為擔當革命建國事業之實際」

熊式輝言:「毅然以復興民族之精神堡壘自任,以達成革命建國之歷史使命」

1940年9月,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胡先驌正式上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艱苦的環境並不妨礙學子們求知若渴,並不妨礙教授們答疑解惑。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校園生活非常充實,缺乏印刷設備,各學院就辦手抄院報。各種社團如雨後春筍,集郵社、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創辦後,始設文法、工、農3個學院18個專業和1個研究部,吸收了大批東南地區的青年學生,還吸引了大批教授專家前來執教。學校創辦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學回來的教授30人)、研究員18人、講師22人、助教27人,職員136人,在校生有628人。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犧牲教授第一人」的姚顯微。

中正大學名家匯集,成為一時之盛。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採、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裡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他們造福桑梓、報效祖國,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裡的大學辛勤耕耘,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

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民國29年(194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在江西泰和縣杏嶺村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民國34年8月15日(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

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

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直稱「南昌大學」(1950~1953)。

1952年,以南昌大學農學院為基礎,單獨組建了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繼承了國立中正大學的農學院並延續至今,為原國立中正大學的分支;

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14所高校,學校改為江西師範學院(現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學院繼承了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場地,大部分圖書資料,一部分儀器設備。

1986年,臺灣省宣布在嘉義市復校「國立」中正大學。

1989年,臺灣中正大學在嘉義縣正式復校。

來源:江左右使

教學制度

學校允許學生的學院跨系科選課和選教師。但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人數超過預正計劃,則允許教師通過考試挑選學生。佔總數的 20%左右。在課程設置上,大一的課程著重於通才教育。大二時才接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堂講授為主,並力求做到啟發式教學。

政教矛盾中,胡先驌與熊式輝存在教育理念上的背離, 具體表現在院系設置、研究部的運作及規章制度等方面。承熊式輝的意志, 文法學院僅設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三系, 既無文史系, 又無法律系, 有點不倫不類。而依胡先驌的教育理念來看, 大學教育應注重「增進其知能, 修養其德行」, 「教」與「育」並重;「既貴專精, 尤貴宏通」。

「訓育」概念

是赫爾巴特學派的基本範疇之一。赫爾巴特認為「對青少年心靈產生直接影響,即有目的地進行的培養,就是訓育。」19世紀後,「訓育」和「管理」還有「教學」三者共同構成一個校園機制的職能體系。所謂「訓育」是把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施加影響的對象,而不是書本等教材。學界有一個普遍的觀點:教學」與「訓育」的區別也就是「教書」與「育人」的區別。

民國時期,一種主流的訓育觀是,訓育就是德育或道德教育。陳桂生將「訓育」概念的含義歸納為「它不局限於德育,又以德育為核心。它把智育、體育中的精神陶冶涵蓋在內。它是課程(教學)以外的教育。」

訓育原則:「文武合一」與「術德兼修」

從建校伊始,就是為了在抗戰建國之際培養學生之四維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禮、儀、廉、恥之四維)和國家、民族至上之精神思想。

國立中正大學的訓育理論方面,首先,對於訓導之意義「在於明嘹青年人之本性,陶冶其情趣,鍛鍊其體格,指導其本性方面之活動,使之漸趨於止軌。」主要是鍛鍊青年學生的品格、個性等思想道德方面。並且其方法不能過於偏激。其次,對於訓導之目標「應以三民主義之教育思想為出發點,本革命建國之精神能立志、能自信、集中意志及力量,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為最終目標,鍛鍊身體,教育軍事化,生活藝術化,有共同合作之興趣,及服務社會之習慣,建立完全之人格,以生存於今日風雲動蕩之世界。」」訓育目標以思想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國家和民族意識。

從客觀上來講, 國立中正大學的創立在抗戰時期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有極大的意義。1937年, 抗戰全面爆發。國內高校深受戰爭的困擾, 平、津、京、滬一帶的學校紛紛內遷, 淪陷區大批的青年學子被迫失學流亡後方;再加上江西本非富庶的地區, 省內的青年學子升學問題嚴峻, 國立中正大學的創設是順應時局之舉, 於省內、省外均有重要的意義。其辦學實踐也證明了此點, 中正大學對於贛籍學生及東南各省流亡學生的升學問題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與和平時期一般大學的創立所不同的是, 國立中正大學是在抗日戰爭的特定時代背景下成立的, 可以說完全是「開創於戰時, 建立於戰地」。更為特殊的是, 此前中正大學並無任何辦學基礎, 她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為了實現明確的政治目標, 充分利用政治資源, 籌辦而成的一所國立大學。上述特性決定了中正大學在政治上所肩負的重大使命, 學校過於注重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軍事教育及三民主義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證, 亦體現了其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詞:王易 

作曲:程懋筠

澄江一碧天四垂

鬱蔥佳氣迎朝曦

巍巍吾校啟宏規

弦歌既倡風俗移

揚六藝,張四維

勵志節,戒荒嬉

求知力行期有為

修已安人奠國基

繼往開來兮,責在期!

參考文獻:

[1].鍾健.在政學與名實之間:國立中正大學之創設、運作及命運[J].史林,2020(02):159-170+221.

[2].鍾健.學術與政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國立高校關係初探——以胡先驌執掌國立中正大學為例[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02):103-113.

[3].彭友德.中正大學的教學工作[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7(02):96.

[4].胡先驌.教育之改造 (1945年12月) [M].江西南昌大眾日報叢書.

[5].(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李其龍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7.

[6].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國立中正大學校刊》.

[8].陳雪. 國民政府時期大學訓育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18.

文案丨李宇涵

編輯丨李宇涵

審核丨戴舒婷

相關焦點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的取名探討
    在大學校名的解讀方面,闡發大義的也是有的。比如對「交通大學」的解讀,有諸多老前輩的文字說明,有歷史事實存在,現在解讀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不僅掉書袋,而且很唐突。說好話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大學在發展,追求越來越高遠了。但是,避重就輕,或者罔顧事實說好話真的好嗎?至少在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名解讀上,就更是塗脂抹粉。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按時間順序,民國期間:全國三大私立中學之一的心遠中學,國立中正大學,另一個是建國後曾經享譽發展中國家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就是江西師大的嫡親「爺爺」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胡先驌去職後,政學兩界一片震驚,各執一詞而不明就裡。近日翻閱江西《民國日報》,兼閱熊式輝回憶錄,發現胡先驌辭職事件並非僅因時下所言的《民國日報》報館被砸一事,實際從1942年東南戰局始便埋下了伏筆。據學生譚峙軍回憶,此場疫病歷時兩月餘始漸復原,其中半數卻告「英年早逝」。烽火連天不絕,病疫又奪人命,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然而,病疫泛濫,炮火不遠,胡先驌不與教育部商榷,直接下發命令:除一年級新生及師範專修科行政管理專修科外,國立中正大學其他院系遷往湖南零陵。命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1934年夏,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輝同遊廬山時說到「此處最宜講學,大學設於此處最佳」。於是熊式輝正式提出在江西創辦大學的建議。蔣介石先後兩次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基金。到1940年,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國立中正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遷湘風波    1942年6月底,日軍自浙西侵入贛東。受戰事影響,江西人心混亂,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內部不安,一面是戰事緊張,一面是校區因痢疾引發嚴重的傷寒病變,病毒肆意流行,被感染者百餘人。校長胡先驌下令學校停課,疏散師生。停課期間,學生紛紛轉學,教授出走他校,胡先驌電請教育部批准國立中正大學遷往廣西桂林,未得到教育部批准。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國立中正大學望城崗校區鳥瞰其後國立中正大學北遷南昌望城崗,1946年1月7日,正式複課,此時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學科設置漸趨齊全,學術風氣臻於濃厚,總體辦學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隨著民主思想傳入校園,校內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積極投身於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學生運動。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學生在進城請願路上遭到2000餘名軍警阻攔,數十名學生被打傷。
  • 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有學生五六百人——泰和縣澄江鎮曾經有所國立中正大學  抗戰期間,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有這麼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1939年3月,日軍進攻南昌,當時國民政府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泰和縣,為培育強國富民的人才,在澄江鎮的杏嶺村創辦了國立中正大學,也是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然而,在近代江西曾經有過享譽全國的高校——國立中正大學。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
  • 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江西熊式輝創建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校門。本版圖片 資料圖  克服重重阻力籌辦中正大學填補江西高等教育的空白  熊式輝將籌備中正大學列為其政務上的頭等大事之一,對於籌備事務極為用心,計劃周詳。中正大學的實際籌備,從1939年8月遂川會議開始,到1940年10月底學校開學,歷時15個月。以1940年6月1日為界,可分為省政府、教育部聘任的籌委會前後主持籌備兩個階段。
  • 撥開迷霧,解密國立中正大學遷湘事件中的四大疑問
    上圖為1940年10月,位於泰和杏嶺的國立中正大學的校門,下圖為大學校舍。在1940年10月至1949年7月近九年的辦學歷程中,國立中正大學(後簡稱「正大」)曾有過兩次遷移校址辦學的經歷。一次是在豫湘桂戰役波及贛南贛西地區的背景下,正大於1945年1月從泰和縣遷移到寧都長勝。另一次是在抗戰結束後,正大於1945年11月開始從寧都長勝復員到南昌望城崗。
  • 民國時期的中正大學最終走向何方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 老照片:民國國立中正醫學院
    1937年9月,在林可勝倡議下,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為理念、以「培植公醫人才,倡行公醫制度,增進民族健康」為宗旨辦學,以學生「終身為貧病者服務」為成才目標的國立中正醫學院在南昌成立。首任校長由湘雅醫學院院長王子擔任。
  • 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文字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
  • 昔日榮光已不在,國立中正大學已成往事!
    最近不知道從哪裡出來一股熱潮,想要重建抗戰時期的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對此我想說一句:好漢不提當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繡。我也是江西人,也想家鄉發展昌盛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