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簡稱CCU),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村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當時江西省政府被迫陸續遷至泰和縣作為臨時省會,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同時,以蔣介石之名而名之(奠基石載,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
江西自古文教興盛,「民無貴賤皆知讀書訓子,衣冠之族競以儒素相高。」唐宋以來,江西地區的書院數量在全國一直獨佔鰲頭。白鹿洞書院更是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這些都促成了江西人文蔚起,賢才輩出的鼎盛局面。
「力倡大學教育必須與地方政治完全扣合,以救其弊,並決定試辦一種理想大學,以為徹底改革大學教育,培植建國基本人才之實驗」。
1934年夏,蔣介石與熊式輝在廬山秀峰寺談話,蔣稱,「此地宜講學,如大學於此最佳」,並主張「教育計劃與政治設施相呼應」,「學術理論與實際工作相貫通」,「人格修養與知能傳習相協進」。熊乃建議在江西創設一大學,「先行實驗政教合一之理想」,當即得到蔣「嘉納,隨即著手籌議」。
1939年東南數省及武漢、南昌、福州、廣州等省會城市相繼陷落。江西省及周邊省份大批不甘心做亡國奴的青年學生湧入贛西南。國立中正大學的成立,正好解決了莘莘學子的求學之需。蔣介石言:「所研究傳習之道,必為救國救世、三民主義之達道。所授予諸生之業,必為擔當革命建國事業之實際」
熊式輝言:「毅然以復興民族之精神堡壘自任,以達成革命建國之歷史使命」
1940年9月,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胡先驌正式上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艱苦的環境並不妨礙學子們求知若渴,並不妨礙教授們答疑解惑。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校園生活非常充實,缺乏印刷設備,各學院就辦手抄院報。各種社團如雨後春筍,集郵社、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相繼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創辦後,始設文法、工、農3個學院18個專業和1個研究部,吸收了大批東南地區的青年學生,還吸引了大批教授專家前來執教。學校創辦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學回來的教授30人)、研究員18人、講師22人、助教27人,職員136人,在校生有628人。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犧牲教授第一人」的姚顯微。
中正大學名家匯集,成為一時之盛。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採、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裡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他們造福桑梓、報效祖國,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裡的大學辛勤耕耘,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
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民國29年(194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在江西泰和縣杏嶺村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民國34年8月15日(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
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
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直稱「南昌大學」(1950~1953)。
1952年,以南昌大學農學院為基礎,單獨組建了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繼承了國立中正大學的農學院並延續至今,為原國立中正大學的分支;
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14所高校,學校改為江西師範學院(現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學院繼承了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場地,大部分圖書資料,一部分儀器設備。
1986年,臺灣省宣布在嘉義市復校「國立」中正大學。
1989年,臺灣中正大學在嘉義縣正式復校。
來源:江左右使
教學制度
學校允許學生的學院跨系科選課和選教師。但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人數超過預正計劃,則允許教師通過考試挑選學生。佔總數的 20%左右。在課程設置上,大一的課程著重於通才教育。大二時才接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堂講授為主,並力求做到啟發式教學。
政教矛盾中,胡先驌與熊式輝存在教育理念上的背離, 具體表現在院系設置、研究部的運作及規章制度等方面。承熊式輝的意志, 文法學院僅設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三系, 既無文史系, 又無法律系, 有點不倫不類。而依胡先驌的教育理念來看, 大學教育應注重「增進其知能, 修養其德行」, 「教」與「育」並重;「既貴專精, 尤貴宏通」。
「訓育」概念
是赫爾巴特學派的基本範疇之一。赫爾巴特認為「對青少年心靈產生直接影響,即有目的地進行的培養,就是訓育。」19世紀後,「訓育」和「管理」還有「教學」三者共同構成一個校園機制的職能體系。所謂「訓育」是把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施加影響的對象,而不是書本等教材。學界有一個普遍的觀點:教學」與「訓育」的區別也就是「教書」與「育人」的區別。
民國時期,一種主流的訓育觀是,訓育就是德育或道德教育。陳桂生將「訓育」概念的含義歸納為「它不局限於德育,又以德育為核心。它把智育、體育中的精神陶冶涵蓋在內。它是課程(教學)以外的教育。」
訓育原則:「文武合一」與「術德兼修」
從建校伊始,就是為了在抗戰建國之際培養學生之四維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禮、儀、廉、恥之四維)和國家、民族至上之精神思想。
國立中正大學的訓育理論方面,首先,對於訓導之意義「在於明嘹青年人之本性,陶冶其情趣,鍛鍊其體格,指導其本性方面之活動,使之漸趨於止軌。」主要是鍛鍊青年學生的品格、個性等思想道德方面。並且其方法不能過於偏激。其次,對於訓導之目標「應以三民主義之教育思想為出發點,本革命建國之精神能立志、能自信、集中意志及力量,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為最終目標,鍛鍊身體,教育軍事化,生活藝術化,有共同合作之興趣,及服務社會之習慣,建立完全之人格,以生存於今日風雲動蕩之世界。」」訓育目標以思想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國家和民族意識。
從客觀上來講, 國立中正大學的創立在抗戰時期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有極大的意義。1937年, 抗戰全面爆發。國內高校深受戰爭的困擾, 平、津、京、滬一帶的學校紛紛內遷, 淪陷區大批的青年學子被迫失學流亡後方;再加上江西本非富庶的地區, 省內的青年學子升學問題嚴峻, 國立中正大學的創設是順應時局之舉, 於省內、省外均有重要的意義。其辦學實踐也證明了此點, 中正大學對於贛籍學生及東南各省流亡學生的升學問題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與和平時期一般大學的創立所不同的是, 國立中正大學是在抗日戰爭的特定時代背景下成立的, 可以說完全是「開創於戰時, 建立於戰地」。更為特殊的是, 此前中正大學並無任何辦學基礎, 她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為了實現明確的政治目標, 充分利用政治資源, 籌辦而成的一所國立大學。上述特性決定了中正大學在政治上所肩負的重大使命, 學校過於注重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軍事教育及三民主義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證, 亦體現了其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詞:王易
作曲:程懋筠
澄江一碧天四垂
鬱蔥佳氣迎朝曦
巍巍吾校啟宏規
弦歌既倡風俗移
揚六藝,張四維
勵志節,戒荒嬉
求知力行期有為
修已安人奠國基
繼往開來兮,責在期!
參考文獻:
[1].鍾健.在政學與名實之間:國立中正大學之創設、運作及命運[J].史林,2020(02):159-170+221.
[2].鍾健.學術與政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國立高校關係初探——以胡先驌執掌國立中正大學為例[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02):103-113.
[3].彭友德.中正大學的教學工作[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7(02):96.
[4].胡先驌.教育之改造 (1945年12月) [M].江西南昌大眾日報叢書.
[5].(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李其龍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7.
[6].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國立中正大學校刊》.
[8].陳雪. 國民政府時期大學訓育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18.
文案丨李宇涵
編輯丨李宇涵
審核丨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