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代表委員建議:強化對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矯治力度

2020-12-11 中國網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今年在全國兩會上提的一條建議上了「熱搜」:將刑法中規定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由14周歲降低為13周歲。

近年來,每一起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案件的出現,都曾引發關於「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需要降低的爭論。熱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背後是公眾對於近年惡性犯罪低齡化、涉罪未成年人未得到法律較重懲處甚至被「一放了之」的關切。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真的管用嗎

肖勝方認為,從刑法意義上講,確定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主要因素是人主觀意識上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即意識和意志因素,而辨認和控制能力的提高有賴於生理和心理狀況的成熟。

他表示,14周歲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確定,對於20世紀70年代中國兒童發育狀況也許是適合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兒童營養結構改善,兒童生理和心理更加成熟,辨認和控制能力有較大提高。

「降低到13周歲,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進程。」肖勝方認為,13周歲的少年基本完成小學教育,就讀初中,已具備相當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已能夠理解其實施行為的性質和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相關負責人在兩會前夕表示,單純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我國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對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處置作了相應制度安排,規定對因不滿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不能「一關了之」,但也不能「一放了之」,在必要的時候,應由政府收容教養。

多年從事少年審判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認為,「無論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多少,同樣存在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的有效矯治問題,這部分孩子能否轉化為無害社會人,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點。」

「責令管教」缺乏相關部門後續監管

陳海儀介紹,對涉罪、不予刑事處罰的低齡未成年人的主要矯治方式,除了我國刑法規定的責令家長或監護人管教和政府收容教養外,並沒有法定的其他矯治方式,目前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一般會把涉罪的未成年人,交回家庭進行管教,但「責令管教」缺乏相關部門進行後續監管,更沒有評估家庭是否具備管教能力。

陳海儀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完善針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制度。教育矯治制度應作為「責令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的監督及補充,通過國家幹預涉罪低齡未成年人的家庭管教,避免過去「一放了之」、無人監管、管教成效堪憂的狀況。教育矯治機構可由司法行政部門設立,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職能合併,賦予矯治教育與社區矯正同等的法律效力,矯治教育方式可參照社區矯正法。

關於矯治期限,陳海儀建議可參照法院涉少刑事案件的庭前社會調查制度,進行調查評估,並出具評估報告,根據評估結果決定;責令管教年齡應到18周歲,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定期評估結果,延續責令教育矯治期限,直至25周歲。

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處遇措施

「對主觀惡性深、犯罪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決不縱容;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不追訴的,依法送交收容教養或專門學校從嚴矯治。」最高檢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華感觸頗深。

她告訴記者,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司法保護並不是一味地放任犯罪,而是包含著懲戒、教育、挽救犯錯未成年人。對於個別實施故意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或者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屢教不改的未成年人,檢察機關會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的規定,以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公安機關依法適用收容教養制度。

她講述了一個案例:針對一起共同盜竊案中不滿16周歲、但曾多次盜竊的未成年人,江蘇省儀徵市人民檢察院監督公安機關依法對其收容教養。這名未成年人實施盜竊作案30起,被抓後毫不悔改,其監護人無法提供有效的家庭監護。經檢察機關督促,公安機關最終對該未成年人收容教養一年,取得了良好效果。

劉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關於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增設教育矯正制度替代刑法中收容教養制度」的建議。在她看來,有效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分級處遇措施。有輕微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由家庭監護,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教育矯治。而專門學校,就是介於家庭監護和公安、檢察教育矯治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即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以專業教育的方式提供行為治療及心理矯治。由於法律規定不明確、具體的辦學困難等諸多原因,近年來,我國專門學校的數量大幅度減少。

劉華說,去年,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向江蘇省委、省政法委作了專題報告,省委省政府組織推動江蘇各地加快建立專門學校,用於教育、矯治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南京市六合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高某搶劫案時,經反覆溝通,成功幫助高某就讀專門學校。此後,高某懶散、自制力差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韋震玲在本次兩會上提出了一份關於健全完善專門教育制度、加強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矯治工作的提案。

韋震玲認為,根據現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專門教育只適用於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入校程序採取監護人或者原學校申請,教育部門審批的「三自願」模式。因各方對專門學校定位的認識不一致,導致了專門學校招生難、專門教育持續萎縮等問題。一些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涉嫌輕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家長管不了,普通學校難以矯治,又不能或不必進行刑事處罰,這種情況有必要交由兼具保護和強制屬性、但又區別於刑罰執行部門的專門教育機構進行專門教育。

她建議,在修法中增加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進行矯治的相關規定。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應當以司法幹預為主,由具有強制性、專業性的專門學校進行專門教育,實現專門學校的法治化管理,強化教育矯治力度。

本報北京5月2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亦君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代表委員建議強化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矯治力度!
    陳海儀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完善針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制度。教育矯治制度應作為「責令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的監督及補充,通過國家幹預涉罪低齡未成年人的家庭管教,避免過去「一放了之」、無人監管、管教成效堪憂的狀況。
  • 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涉罪未成年人 如何教育矯治?
    如何破解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難題導讀:近年來,多地出現低齡未成年人嚴重違法犯罪案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面對這些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涉罪未成年人,如何進行教育矯治,才能對其予以有效懲戒,又能幫助其回歸社會?本期「聲音版」編發一組學者和一線司法人員觀點,敬請讀者關注。
  • 涉罪未成年人強制親職教育制度構建
    對於教育和懲罰的關係,應當把教育方法放在第一位,能通過教育對涉罪未成年人實現有效矯治的,就不要進行懲罰;為了達到矯治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特殊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對未成年人採取懲罰措施。「教育、感化、挽救」既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目的,也是家庭、學校、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
  • 馮鍵代表:完善專門學校制度 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分級教育矯治
    對這部分未成年人,我國規定了送專門學校、收容教養等幹預措施。據悉,專門學校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的場所。  「建立分級教育矯治制度,是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罪錯未成年人加強教育矯治的必然選擇。」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檢察院檢察長馮鍵告訴記者,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通常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如果一些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幹預,很可能會在違法犯罪道路上越走越遠。
  • 遏制未成年人涉罪,源頭預防該咋抓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8日下午分組審議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二審稿。圍繞如何進一步明確專門教育相關規定,如何進一步強化家長的監護責任等內容,與會者紛紛建言獻策。專門教育如何更好地矯治低齡涉罪對於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我國刑法規定了收容教養制度。
  • 談談對涉罪低齡未成年人家長進行強制親職教育的看法
    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青少年與家庭庭庭長陳海儀在談及未成年人犯罪矯治時,提議對涉罪低齡未成年人家長進行強制親職教育,因為許多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沒有能力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建議由國家責令家長接受教育。
  • 心理疏導打開涉罪未成年人心結
    【莆田市秀嶼區檢察院】 心理疏導打開涉罪未成年人心結 張似凡 林琪
  • 馮鍵代表:完善專門學校法律規定 建立分級教育矯治制度
    對這部分未成年人,我國規定了送專門學校、收容教養等幹預措施。據悉,專門學校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的場所。   「建立分級教育矯治制度,是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罪錯未成年人加強教育矯治的必然選擇。」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檢察院檢察長馮鍵告訴記者,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通常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如果一些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幹預,很可能會在違法犯罪道路上越走越遠。
  • 政協委員: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體系應有三根柱子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與未成年人有關的5條罪名,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虐待、性侵兒童等問題作出了規定,加大了對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的懲處力度。  2017年,民法總則完善了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真正體現了國家監護的兜底作用,細化了監護權轉移的程序,讓監護制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 涉罪「熊孩子」怎麼管?檢察機關、專門學校合力矯治
    它是江蘇省目前唯一教育和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專門學校。2019年4月,一名特殊的學生被檢察官領進這所學校。他是涉嫌搶劫罪但犯罪情節輕微,被南京市六合區檢察院擬作不起訴處理的15歲男孩王天(化名)。
  • 嘉定區檢察院進一步優化「三位一體」涉罪未成年人觀護幫教體系
    嘉定檢察院透露,該院「三位一體」觀護幫教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觀護幫教:檢察機關將涉罪未成年人交由社會力量組成的專門觀護組織,在訴訟期間進行幫教和考察,落實對其的教育矯治措施,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為檢察機關的司法決定提供參考依據,並在訴訟終結後進行跟蹤幫教,預防其重新犯罪的活動。「三位一體」:即「三位一體」觀護體系。
  • 未成年人刑責年齡降至12歲?30名代表聯名建議
    今年兩會,「熊孩子」們讓代表委員操碎了心……30名代表:未成年人犯罪,12歲就該擔刑責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等30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下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
  • 關注「問題」少年 代表建議可對父母責令強制親職教育
    「責令管教」等措施存在諸多問題近期,幾起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案件,又一次引發公眾對「刑事責任年齡調整」等問題的熱議。在陳海儀看來,無論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多少,同樣存在對涉罪低齡未成年人的有效矯治問題,這部分孩子能否轉化為無害社會人,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點之一。
  • ...怎麼矯治教育?——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預防未成年人...
    韓曉武委員表示,草案中規定了「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接受專門教育」「對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矯治教育」兩種情況,應該進一步釐清「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和「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專門教育」和「專門矯治教育」這兩組概念。「針對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行為進行專門矯治教育非常必要,這也是社會公眾的期盼。」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呼籲在刑法修正案草案中增設未成年人保護內容
    在分組審議中,多位委員都提到了加大未成年人刑事保護的問題。一些委員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是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的一件大事,人民群眾反映強烈。但目前刑法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規定,有的已不太能夠適應現實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呼聲。 鑑於此,委員們建議通過此次修改刑法對未成年人保護相關內容作出系統的梳理,完善和強化有關內容,相關規定應當更加清晰,處罰應當更加嚴厲。
  • 孩子涉罪,家長有責!多地檢察機關探索「督促監護令」制度
    日前,未成年人涉罪的新聞屢屢刺痛人們的神經,有檢察官說:「不正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正常的家庭。」督促監護令橫空出世,「熊家長」們有了緊箍咒。記者採訪正在探索督促監護令的多地檢察機關,探尋喚醒失職監護人沉睡的監護意識的路徑。
  • 未成年人犯罪頻發,降低刑責年齡至12歲?代表建議引熱議
    代表:或導致更加低齡的犯罪 「最近熱播電影《少年的你》和《誤殺》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未成年人犯罪,我平時在工作中也接收了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求助案例,曾經有一個被故意傷害的孩子,因為傷人者未滿14歲,無法定罪,最後只是對方家長帶著孩子道歉。
  • 安陸對涉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宣告教育
    來源:孝感網本網訊(記者鄭玉歡 通訊員安劍 李愛萍 陳希)8月7日下午,安陸市人民檢察院就涉嫌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鬥毆等3起刑事案件的7名涉罪未成年人舉行不起訴集中宣告儀式。安陸市關工委、團市委相關負責人、7名涉罪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應邀到場參加宣告儀式,共同監督幫教涉案未成年人,促使他們早日回歸正途。2019年8月,3起刑事案件先後移送審查起訴後,安陸市人民檢察院「北極星」未檢工作室承辦檢察官通過閱卷、訊問,認真審查其社會調查報告並實地走訪發現,這7名涉罪未成年人均由於法治意識淡薄,結交了魚龍混雜的社會朋友,加上家庭教育引導不當,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 檢察官開展「訓誡幫教」 助涉罪未成年人改過自新
    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訊(記者 陳鳳秀 通訊員 吳玉霞 陳燕琳)12月4日上午,玉州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3名罪錯未成年人宣告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並對他們作出訓誡教育,檢察官、偵查人員、罪錯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社區幹部、法律援助律師共同參加了訓誡教育。
  • 未成年人保護和懲罰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十二屆全國人大期間,有64名全國人大代表領銜或聯名提出關於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議案兩件。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有92名代表提出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議案3件,31名代表提出制定少年司法法的議案1件。  全國人大代表陳海儀是一名專門從事家事審判的法官,被稱為「法官媽媽」。代表履職過程中,她提出的建議都是與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