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護和懲罰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

2021-01-19 光明網

  未成年人保護與懲罰平衡點,到底在哪?

  專家稱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是萬能法寶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10月3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為期一個月。

  此前,從修訂草案10月21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之時,有關未成年人惡性犯罪該如何量刑處置的討論熱度一直持續至今。眼下,熱門電影《少年的你》更是引發了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年來,未成年犯罪暴力惡劣案件時有發生,未成年人犯罪出現低齡化趨勢,犯罪的動機、手段、方法越來越傾向於暴力化、多樣化,犯罪的群體和規模不斷擴大。因此,有觀點強烈建議降低14歲刑事責任年齡。但與此同時,也有觀點主張對「嚴刑重典」應該謹慎,懲治未成年犯罪不能只依靠刑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不是萬能法寶,這種做法對未成年人犯罪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正向作用,本身就值得考慮。

  未成年人保護和懲罰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

  設計合理有效懲戒制度是關鍵

  實際上,從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統計數據看,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的態勢是犯罪率有所下降,但絕對數量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所反彈。有研究表明,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來自五個方面,即不良社會環境、不良家庭環境、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權益保護不到位、自控能力較差。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十二屆全國人大期間,有64名全國人大代表領銜或聯名提出關於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議案兩件。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有92名代表提出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議案3件,31名代表提出制定少年司法法的議案1件。

  全國人大代表陳海儀是一名專門從事家事審判的法官,被稱為「法官媽媽」。代表履職過程中,她提出的建議都是與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相關的。在她看來,這些孩子身上普遍都存在著「三難」,即家庭難養、學校難教、社會難管。因此,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實際上是個系統綜治的工程,不只是某一個部門的事情。

  「現在前沿的解決機制是缺失的。修訂草案第四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職責的劃分,但是卻沒有具體工作由什麼部門來承擔。」陳海儀建議在機制構建上進行完善,此外,國家應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統計調查制度,開展未成年人狀況統計、調查和分析。

  全國人大代表符宇航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加強對未成年人涉罪分級處理的建議,希望能夠把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2歲,對於情節特別惡劣的可以按成人的法律來執行。同時,她還建議恢復收容教養制度,增設收容教養機構即從前的工讀學校。

  「草案第三十九條規定,從專門學校決定轉回普通學校就讀的,其原所在學校不得拒絕接收。如果這種學生行為危害特別大,經教育也不容易被轉變,轉回原學校還會有潛在危險,學校和家長願不願意接收他回到校園?應當有一種商議的形式,而不是強制學校來接收。」符宇航說。

  專門學校相關規定亟待完善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多為指導性倡導性條款;針對應當重點預防的九種「不良行為」,法律規定了19條處置措施,其中不少內容可操作性不強……

  顯然,預防措施不給力,是現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體系的一大缺陷。

  現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於1999年頒布實施,是依據上世紀末我國基本國情制定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為動員全社會開展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該法規定的預防思路、預防手段和處置措施等,明顯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已影響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順利開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針對需要矯治的九種「嚴重不良行為」,法律規定了4項措施,即監護人和學校嚴加管教、送進專門學校、公安機關予以訓誡、政府收容教養。這些措施中「以教代罰」的措施只有送進專門學校一項。

  實際上,「以教代罰」才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措施。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的意見。此次修訂草案明確了需送專門學校進行矯治或教育的情形,但就專門學校並沒有作相關具體規定。鑑於此,多位委員建議要進行補充,以便於社會對專門學校有更清晰的認知。

  「要下大氣力辦好專門學校,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切實解決機構、編制、經費、管理辦法等相關問題,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矯治提供實踐可能。」鄧凱委員說。

  李鉞鋒委員也建議在修訂草案中對專門學校的性質、主管部門、工作職責以及專門學校的設置、管理進行明確,同時,還要對有權決定送專門學校的部門加以確定以便於實踐操作。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實踐中,一些父母儘管知道自己的孩子已具有不良行為,也不願意送到專門學校矯治。鑑於此,杜玉波委員建議規定專門學校特殊情況強制入學制度。「中辦國辦的意見中已經明確規定了特殊情況強制入學的相關內容。修法時要與這個意見相銜接,以解決家長不情願的問題。」

  修訂草案第三十七條規定,對嚴重不良行為情節惡劣或者拒不配合、接受本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教育矯治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專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專門學校可以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採取必要的約束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矯治。

  「約束措施是什麼、應該由誰來決定?從法律條款來看,約束措施已經超過矯治和接受教育的範圍,其本質接近於收容教養。」呂薇委員認為,是否採取約束措施應該由專門學校自行決定,建議參照矯治措施由公安部門來決定。

  修訂草案第三十八條規定了對具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送專門學校的程序。為進一步完善進行教育矯治的未成年人送專門學校的程序,提高評估決定的科學性、嚴肅性,李銳委員建議將本條第二款修改為「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建議或者申請,組織教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未成年人社會工作者專業人員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作出決定」。

  「修訂草案第三十七條和第三十八條之間是什麼關係?具體評估哪些因素?」吳玉良委員建議在法律裡或者將來在配套規定中對送專門學校的條件講清楚,否則教育行政部門不好作決定,家長對決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時法院也不好掌握,容易引發爭議。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也是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共同難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締約國應當規定最低的年齡來追究刑事責任。各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自己本國情況,來確定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的起點。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採用辨認和控制能力與刑事責任年齡掛鈎的做法。從19世紀末開始,把未成年人當作特殊的群體加以看待,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採取特殊機制。比如,美國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採取所謂的國家親權主義思想來對待。再比如,英國對未成年人犯罪採取「惡意補足年齡」的處理方式,即7歲至14歲的未成年人青少年犯重罪,如果可以拿出證據證明其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那麼即使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也照樣可以追究責任。

  那麼,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這些做法在中國能不能實施呢?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新看來,非常困難。「這種做法是與英美判例法土壤相結合的,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不具備實施的條件,因此不能照搬,但這種思路可以借鑑。」王新說。

  「對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必須多管齊下,採取綜合治理的措施。修法的重心應放在對未成年人保護大的政策背景當中進行綜合治理,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懲罰打擊上。」王新認為,對於預防和懲治未成年人犯罪來說,發揮社會、學校、家庭本身的職能、完善和修改未成年人犯罪事前事後處置機制更為重要。對未成年人的處罰,不能完全按照成年人刑事責任追究的模板來進行,而把其他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而對於目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強烈呼籲,王新則認為需要非常慎重理性。「現行刑法把14周歲作為刑事責任追責的起點是符合心理認知普遍原理的。刑法中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需要考慮主觀惡性,前提是要考慮到他應該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認定起來因素比較多。」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仿佛把青少年罪犯納入到打擊圈內就可以一勞永逸。這會產生什麼後果?大家有可能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只歸結到個體上,忘記了根本原因。社會、家庭、學校,這些外圍的因素才恰恰是更重要的,並不是簡單地關進監獄就可以解決。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需要進行深入調研,徵求全社會的意見,並按照法律修訂程序來嚴格操作。」王新同時強調,時代在快速發展,未成年人犯罪確實出現了新的形態,有一些小孩是少年老成的,雖然他沒有達到14周歲,但他的辨認控制能力和成人一樣。針對未成年人立法需要與時俱進,應當適時作出調整。「但這種調整一定要從對未成年人保護政策的角度出發」。

[ 責編:楊煜 ]

相關焦點

  • 《找到你》:獨立女性和合格母親,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
    最近爆紅的《延禧攻略》中,女主可以說是遇人殺人,遇佛殺佛,有著現代女性都無法主導的獨立和自由,在任何角色的限制下依舊在追求自己的自由,不迷失自我,始終緊握自己的生命。這些例子展現了女性的獨立與自由,在《找到你》中,有著和《延禧攻略》中同樣的獨立與自由,漫長的尋子之路,將愛與苦作為主題,延伸到尋找孩子的她們實際在尋找在當今社會,一個女性真的能體面地做一位合格的母親嗎?一個獨立的女性和一位合格的母親,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
  • 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該怎麼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和懲罰?
    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因為他們都是未成年人,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處理?歷來受到人們爭議。陝西延安的吳女士13歲的兒子被6名少年在山上毆打致死。,法律一方面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對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給予一定的懲處。
  • 全面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近年來,全省法院系統努力提升少年審判工作質效,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教育挽救了一批失足未成年人,有力保障了涉訴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促進廣大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維護全省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會議要求,全省法院系統要繼續加強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積極貫徹落實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更加有效貫徹「特殊、優先、雙向、全面」保護未成年的法律政策,更加堅決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更加全面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要加強少年法庭機構和隊伍建設,持續推動少年審判工作健康發展,不斷開創涉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新局面。
  • 用單獨留家懲罰小孩 這樣的「懲罰」合適嗎?
    那麼小的孩子哪裡會照顧自己。餓了只能泡粉絲,可很久也泡不熟,但餓極了的她還是把硬硬的粉絲吃了下去,鐘點阿姨和鄰居知情後要去幫忙,卻被媽媽謝絕了。  晚上,老二終於忍不住給媽媽打了電話,說害怕一個人在家。這時,媽媽提出只要完成雙倍學習,就回家接她。磨磨蹭蹭到當晚10時30分左右,6歲的老二終於完成了學習任務。孩子的爸爸這才驅車回家接上了孩子。
  • 最高檢探索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等制度 專家:多措並舉保護未成年人
    保護未成年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長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將以最高檢成立正式的未成年人檢察廳為新起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   《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指出,「深化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臨界預防、家庭教育、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時,相關部門需要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並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 論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及立法完善
    切合目前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的刑法改革方向,建議加強對未成年罪犯的非刑罰處理方法和對未成年罪犯受教育權的保護,使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更加完整和科學,構建更為完備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處於這一年齡時期的人,雖然有一定的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因生理、心理等都還處於發育之中,思想觀點並不像成年人那樣成熟和穩定,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8條明文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呼籲在刑法修正案草案中增設未成年人保護內容
    一方面,現實司法實踐和增強相關法律的咬合力需要給刑法賦能。另一方面,社會各界都期待通過修改與完善刑法達到打擊震懾犯罪的目的。 6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分組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在分組審議中,多位委員都提到了加大未成年人刑事保護的問題。一些委員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是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的一件大事,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誰?
    來源: 北京市中銀(上海)律師事務所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誰?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越來越多,每逢此類案件,總有人會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這群有問題的未成年人,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一無是處,事實真的如此嗎?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保護了誰?我國對犯罪分子年齡的規定並不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而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
  • 未成年人犯罪率飆升,13歲男孩殺人拋屍,不要再保護這群魔鬼了
    超過14歲問題也不大,在14-16歲之間,只有以下8種行為: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有學者以重慶為例,重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作案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經佔到18歲以下犯罪人員總數的17.7%。北京一中院發表的《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白皮書(2009.6-2017.6)》也顯示,從2009年到2017年,未成年人犯罪越來越低齡化,且手段殘忍。湖南的殺師案,就是典型案例。
  • 關愛未成年人|耀州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舉辦「我的身體我做主」親子活動
    8月14日,在耀州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舉辦的「我的身體我做主」親子活動上,授課老師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身體的結構,了解男女之間身體的差異。 在東站社區會議室裡,授課老師通過情景表演、講故事、做遊戲等互動環節,告訴孩子們身體的隱私部分是哪裡
  • 加大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懲罰,建議直接"化學閹割",了解一下
    有記者提問: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是否將作調整?有公眾呼籲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有人表示應"惡意補足年齡",請問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如何回應?臧鐵偉表示: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8月份記者會,也有記者朋友提出過類似問題。對這一問題,大家的共識是應當管起來,既是矯正犯罪的需要,也是保護受害人正當訴求和利益的需要。
  • 對罪錯未成年人保護過度?最高檢副檢察長:嚴管也要厚愛
    有記者提問,有人質疑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保護力度過大、懲戒力度不足,您是怎麼看待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童建明表示,對這個問題我們要理性看待。罪錯未成年人他們是社會的危害者,同時他也是不良環境的受害者。
  • ——未成年人保護法究竟在保護誰?
    「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這一法律規定,究竟是在保護兒童們還是給予了14周歲以下的兒童「合法犯罪」的權利?未成年人保護法又究竟是保護了誰?再看看近年來的犯罪日益低齡化及其犯罪手段的殘忍程度。我們有必要思考,當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是否需要修改?
  • 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在保護誰?
    他們雖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但從6歲上學開始,接受多年學校教育,也已是民法上的限制行為能力人(8歲以上),對善惡是非具備了一定認知和判斷能力。他們的行為,很難用「小孩子不懂事」解釋。與惡劣行為和嚴重後果相比,送工讀學校的處理多少顯得輕描淡寫,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很多人憤憤不平,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再起。
  • 李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曾長期從事刑事審判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穎多年來持續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結合法院工作實踐,她就加強家庭教育提出建議。「建議國家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李穎說,家庭教育是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她在法院長期審判實踐中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與其家庭監護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有著密切關係。
  • 中國發布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3.7% 如何保護這些未成年人,看...
    中國網7月18日訊(記者 李高思)7月18日,「清朗網絡空間 伴你健康成長」2019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研討會在京召開。網際網路時代,未成年人是網絡「原住民」,相關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3.7%。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未成年網絡保護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其他國家如何推動相關工作?
  • 俄加強立法保護未成年人 "藍鯨挑戰"發起人被判刑
    俄加強立法保護未成年人 "藍鯨挑戰"發起人被判刑 原標題: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日前通過對引誘未成年人自殺加大懲罰力度的法案。
  • 保護未成年人:親權不宜納入監護制度中
    目前,無論是立法上還是現實中,對未成年人的民事權益保護,都還有很多疏漏之處。筆者認為,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從立法上關心未成年人,就應確立未成年人親權保護和監護保護雙重保護制度。現代意義上的監護是指對於不能得到親權保護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設定專人以保護其利益的法律制度。從民法發展至今看,監護是在親權制度以外設置的監督保護制度,處於親權之下的未成年人因為受到親權保護無需再設立監護重複保護。在沒有區分親權和監護的國家,監護則涵蓋了親權的內容,如英美法系國家的監護制度立法。
  • 關於公開徵求《貴州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修改意見的通知
    第四條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村(居)民委員會、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都有責任保護、關心、培養、教育未成年人,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組織制定和實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 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論壇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保護研討會綜述
    2017年8月11日,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論壇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保護研討會在山東莒縣成功召開。該活動由山東省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山東省高校證據鑑識重點實驗室(山東政法學院)、山東省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主辦,日照市人民檢察院、莒縣人民檢察院承辦。山東政法學院副院長亓宗寶和日照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韓敏在開幕式上發表致辭。